淺析表外融資的現實意義和規范思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融資活動,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廣泛的關注。而表外融資兼具了靈活性和隱蔽性的雙重屬性,成為爭議較大的融資模式。本文從表外融資的定義、特征和表現形式出發,探討了表外融資對企業經營的積極意義,同時也為規范表外融資業務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表外融資 企業 現實意義 規范
相較于其他融資方式,表外融資表現出較強的積極性與靈活性特點,這確保其可以沖破企業融資的瓶頸,更多的給企業投資經營者帶來更為豐厚的財富??v觀過去幾年的資本市場,其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同樣給表外融資的實施創作了條件,而金融工具在其中的運用,讓表外融資陷入了繁雜、不受監管的形勢中,一旦運用不合理就很容易導致財務報表真實性的降低,完整性也大打折扣,從而無法給投資決策者提供正確參考指導。所以,一定要清楚的意識到表外融資實際存在的價值意義,同時針對它的合法合規加以規范研究,只有這樣才可以給企業以及市場的穩定進步帶來更多保障。
一、表外融資簡述
所謂表外融資,也就是資產負債表外融資,具體而言就是這一融資項目不存在于資產負債表內發揮著對資產及負債的影響作用,不過它所帶來的費用及取得的經營成果卻同時能夠在利潤表內體現具體融資模式。表外融資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它作為一種創新的企業籌資方式,突破了會計慣例和會計準則的限制,為廣大企業籌集資金、優化資本結構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表外融資有脫離監管的屬性,市場上也有很多負面的評價,比如大眾對中航油、安然事件的反思等。表外融資的主要形式包含傳統和創新兩大類,傳統形式主要含租賃業務、應收賬款出售、售后回租、加工裝配和代售商品等,創新形式主要包括資產證券化、衍生金融工具以及合資經營等。
二、表外融資的現實意義分析
?。ㄒ唬﹥灮瘓蟊頂祿?
通過表外融資項目的開展,企業能夠將表內資產負債項目轉移,確保作用于財務報表基礎上的財務數據進一步優化,最終實現對企業財務情況及經營效果的改進。相較于直接財務報表來說,表外融資的開展不僅能夠減小負債權益概率、提升償債水平,如果利息率比投資回報率更低的情況下,表外融資會表現出財務杠桿功效。
?。ǘ┮幈苋谫Y約束
當企業融資約束較大時,企業會更多采用內部積累的方式發展,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往往難以快速抓住機會迅速成長。而表外融資為這些企業提供了交易成本較低的籌集資金的方式,為規避傳統金融企業繁瑣的審批流程和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積極的作用。
?。ㄈ獙ν泬毫?
歷史成本計量的方式使得企業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期,資產負債表中的各個項目都被嚴重低估。而所有者權益的低估往往會導致企業的舉債能力被削弱,表外融資的方式將被削弱的舉債能力放到市場中去重新估值,因而可以更加客觀地描述企業的償債能力。
三、表外融資的規范現狀
表外融資的興起主要與社會融資成本緊密相關,在我國由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長期存在,表外融資業務所具有的操作簡單且限制條件少的融資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因此,表外融資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特點。但由于表外融資業務長期游離于傳統金融業監管體系和會計準則體系之外,快速的創新發展往往會導致財務舞弊乃至金融風險的情況。在此背景下,財政部門作為監管機構也做出了相關表外融資納入表內的一些探索,比如2018年12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中取消了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分類,要求采用統一的會計處理模型對兩者進行處理。又如2003年5月發布的《關于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從事應收債權融資等有關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中應收債權出售給金融機構應按照相關風險報酬是否實質上發生轉移,決定是否確認相關損益。但是由于會計準則的滯后性,這些探索也僅僅能規范部分傳統的表外業務事項,針對創新的表外業務類型尚無相關的規范能力。
四、表外融資的規范思路分析
在當前的企業中,表外融資備受關注與歡迎,它的存在給處理企業融資問題帶來了全新的途徑。相較于傳統融資模式,表外融資表現出更為鮮明的積極性以及靈活性特征,這也讓它可以沖破企業融資的瓶頸,給企業的投資經營者帶來更為可觀的財富。
(一)增強企業對表外融資的認識
對于企業來說,在認識到表外負債能給企業帶來眾多融資便利的同時,正確認識表外負債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并且由此為出發點應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表外負債方式,將負債水平調整至合理的區間內。同時,企業對新型的表外融資方式了解程度不高,由此理論界應對此多做理論研究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企業經營者進行教育,從而起到正確使用這些工具的作用。
?。ǘ┩晟票硗庳搨呐?
現行企業會計準則只要求在財務報表附注中進行企業融資的核算和披露即可,其不規范性提供了企業濫用表外融資的機會。針對企業較多使用的租賃模式,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已經開始采用表外事項表內披露的方式規避。而針對無法并入表內的事項,可以強調性地增加負面影響性分析和風險性分析加以說明,讓報表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業經營狀況。
?。ㄈ┨岣邔Ρ硗庳搨膶徲嬕庾R
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時主要關注報表內的核查,而對于表外事項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審計準則中對于表外事項的實質性程序規定幾乎沒有,在出具的審計報告中也較少有相關事項的披露,這為企業報表無法充分體現其風險提供了便利。針對這一情況,審計師在完成工作時應具備表外負債的審計意識,在表外融資金額達到重要性水平時應結合實際情況出具相關的強調性事項說明,使審計報告更具有實用性。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問題,很多潛藏的投資者不能充分知曉企業在進行表外融資過程中獲取的資金情況,最終給出的投資決策也極易備受資產外部膨脹的威脅,并且企業如果過多地尋找表外融資,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投資透明程度。所以,作為企業必須要清楚意識到表外融資的價值意義及不足之處,把握好對表外融資的運用度,給企業創造更為核實的融資途徑,確保企業更加長遠的進步,并且持續嚴格規范表外融資相關的會計標準,這樣才有利于市場健康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