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與抑郁在成年群體中的現狀和關系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成年人作為支撐我國發展的重要支柱,關注其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尤為重要。本次將在前任研究的基礎上,探索成年群體自尊與抑郁的關系。研究隨機抽取了東部沿海城市的成人(N=240)進行問卷調查,探討該群體的人口學特征與自尊、抑郁的相關性以及自尊對抑郁的預測作用。研究結果表明:成年人群體的自尊水平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其抑郁。此外,家庭經濟收入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等因素與成年群體的自尊水平有顯著相關。
關鍵詞: 抑郁;自尊;成年人;直接效應
中圖分類號: F24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42
1 前言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節奏日漸加快和人們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面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成年人(尤其中年人)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其人際關系比較復雜,上下級的隔閡、同事間的摩擦、地位或經濟上的變化等都會使人感到情緒緊張,煩躁不安。成年人又是家庭的主心骨,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親或母親、兒子或女兒的角色。繁雜的關系,子女的教育,家計的安排也使他們身心疲憊。成年人時常身不由己的卷入壓力之中。若壓力得不到釋放則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心理問題多數都是抑郁。研究現實,中國成年人的抑郁患病率從5.9%到30.39%不等。
自尊是對自我的評價和感受,研究者認為自尊是個體的一種保護功能,可以減少生活和死亡的焦慮(Greengerg,1986)。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自尊與人們的幸福感以及各種心理疾病都有密切聯系。高自尊的個體對于自己的評價會偏向正向。自尊高的人在大部分情況下表現出喜歡自己,并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覺良好。而自尊水平低的人,可能會出現缺乏基本的自信和自我欣賞等情況。低自尊的個體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沮喪等情緒,容易誘發心理疾病的發生。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自尊與抑郁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Showily和Orth在探索自尊和抑郁的雙向關系時發現,自尊對抑郁的預測作用比抑郁對自尊的預測作用要高,即自尊更能預測個體是否抑郁。Beck 等人(1975)認為,抑郁與個體的認知密切相關,消極自我評價是抑郁的一個重要成分,這與自尊十分類似。Brown(1993)對抑郁和自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尊與抑郁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先前的消極社會經歷和生活事件,導致了低自尊,低自尊又與后來的消極生活事件結合起來,增加了人們產生抑郁的可能性。
迄今為止,國內關于抑郁的研究對象多為青少年群體,很少有研究關注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其影響因素。因此本文以東部沿海地區的240個成年人為研究對象,探討抑郁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成年群體中的現狀,探究自尊和抑郁的關系,為抑郁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擬解決的問題有:(1)探討抑郁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成年群體中的現狀。(2)探討成年群體郁、自尊兩變量中的人口學(如性別、家庭經濟收入水平、是否為獨生子女)差異。(3)探索自尊與抑郁以及其他人口學變量的相關關系。(4)考察自尊對抑郁的預測作用。
2 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星的方式發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成年群體240份(18~25歲6.3%;26~23歲6.3%;31~40歲36.3%;41~50歲30.4%;51~60歲17.9%;60歲以上2.9%)。其中成年群體男性103人,女性137人。
2.2 研究工具
2.2.1 自尊量表(SES)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是由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的最初用以評定青少年關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的量表,國內由汪向東,王希林,馬宏于1999修訂,在心理學界被廣泛使用。 該量表由5個正向計分和5個反向計分的條目組成,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為α= 0.88。
2.2.2 貝克抑郁量表(BDI)
貝克抑郁量表由亞倫·貝克于1996編寫,國內由張雨欣等于1990修訂。是最常用的抑郁自評量表,用于評價抑郁的程度。該量表由21個題目組成,每道題的給分范圍為0~3分,總分范圍為0~63,0~4分為無抑郁;5~13分為輕度;14~20分為中度,21分以上為重度。本研究者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α= 0.88。
2.3 施測程序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的方式在網絡上發放問卷,愿意參加的成人自愿點擊填寫問卷。指導語中向被試說明本次調查的意義和保密原則。
2.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主要的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回歸分析。
3 結果
3.1 自尊的描述性分析和人口學差異
3.1.1 自尊的描述性分析
成年人自尊得分的平均分為22.28,標準差為2.77,最大值為30.00,最小值為14.00。
3.1.2 成年人群體自尊的性別差異
受測成年人總數為240人(男性103人, 女性137人)。成年女性的自尊得分(M=22.73,SD=2.64)顯著大于成年男性(M=21.67,SD=2.84)。成年人群體自尊在性別上差異明顯(t=-3.00,p<0.05)。
3.1.3 成年人群體自尊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受測總人數為240人,其中獨生43人(M=23.16,SD=2.45),非獨生197人(M=22.09,SD=2.81)。獨生子女的自尊得分(t=-2.33,p<0.02)顯著高于非獨生者。成年人群體自尊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差異顯著。 3.1.4 成年群體自尊在家庭經濟水平上的差異
方差分析的結果發現,不同家庭經濟收入的成年人在自尊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比較顯示,高收入家庭的成年人的自尊水平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的成年人自尊(1-2M=1.09,p<0.05),且家庭收入持平均水平的成年人的自尊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的成年人自尊(1-2M=1.04,p<0.05)。
3.2 抑郁的人口學差異
3.2.1 抑郁的描述性分析
成年人平均數為10.19,標準差8.46,最大值44.00,最小值0.00。
3.2.2 成年人群體抑郁的性別差異
受測者共240人,男性103人(M=10.42,SD=8.74),女性137人(M=10.01,SD=8.27)。成年人群體抑郁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t=0.47,p>0.05)。
3.2.3 成年人群體抑郁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受測總人數為240人,其中獨生43人(M=11.49,SD=10.14),非獨生197人(M=9.90,SD=8.05)。成年人群體抑郁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差異不顯著(t=-1.1,1p>0.05)。
3.2.4 成年人群體抑郁在家庭經濟水平上的差異
方差分析的結果發現,不同家庭經濟收入的成年人在抑郁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比較顯示,高收入家庭的成年人的抑郁水平顯著低于低收入家庭的成年人抑郁水平(1-2M=-4.04,p<0.05),且家庭收入持平均水平的成年人的抑郁水平顯著低于高收入家庭的成年人抑郁(1-2M=-2.30,p<0.05)。
3.2.5 成年人群體抑郁的頻數分析
如表所示,大多數(72.10%)成年人無抑郁,14.17%成年人輕度抑郁,10.00%成年人中度抑郁,4.00%成年人重度抑郁。
3.3 自尊與抑郁在成年人群體的相關分析
結果所示,成年人群體中自尊與其他人口學變量性別無顯著相關性(r=0.19,p>0.05)。 而自尊和獨生與否(r=-0.37,p<0.05)、家庭收入(r=0.21,p<0.05)均呈顯著相關。成年人群體中抑郁與其他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獨生與否、家庭收入)均無顯著相關(r=p-0.24,-0.07,0.09,0.07,p>0.05)。成年人群體中自尊與抑郁顯著負相關(r=-0.26, p<0.001)。
3.4 自尊與抑郁在成年人群體的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發現,成年人群體的自尊水平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其抑郁(β = -0.26,95%置信區間為[-1.16,-0.41])。
4 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中國東部沿海城市成年群體的自尊、抑郁以及相關人口學變量之間的關系,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發現。
4.1 成人群體中自尊、抑郁在性別上的差異
在成年人群體中抑郁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但成年人群體自尊在性別上差異明顯,即女性的自尊得分顯著大于男性。此前大多數研究都認為女性抑郁水平高于男性。本研究與先前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是因為受測者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并沒有低于男性,甚至許多女性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女性在社會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影響與男性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男女差異不明顯。同樣因為上述原因,本研究中的女性群體顯示出更高水平的自尊也可以歸因于該地區文化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4.2 自尊和抑郁在成年人群中在獨生與否上差異
本研究發現成年人抑郁水平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差異不顯著,但自尊水平在這一特質上有顯著差異,即獨生子女的自尊高于非獨生子女。受測成年人大多在19世紀60、70年代,那時候的經濟文化水平比較低,一家可能有五六個孩子,父母將家務分配給孩子的情況十分常見,有些孩子甚至因為要做家務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一些孩子在家中會被家長忽略,得到的關愛不足,感受到更多的焦慮,遭受排擠甚至暴力。所以那時的非獨生子女可能會呈現出較低的自尊水平。
4.3 自尊和抑郁在成年人群中的收入差異
本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經濟收入的成年人在自尊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一般來說,家庭收入較高的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也不低,取得的成功較多,根據James成功/抱負水平這一公式來看,家庭收入較高者在自我評價時一般會偏向積極。而家庭收入較地區平均線之下的人一般處于較低的社會地位上,在物質或精神上承受的壓力更大,一般人會對現狀進行抱怨,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懷疑,自尊水平較低。
4.4 討論自尊對抑郁的預測作用在成人群體的情況
成年人群體的自尊水平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其抑郁。也就是說在成年人群體中自尊水平越高抑郁的水平會越低。成年人抗壓能力較強,所以自尊水平高的人在遇事時一般會向好的方向去想,一般不易出現抑郁情緒。且決定成年人人際關系好壞的不僅是這個人的性格如何,還需考慮該個人的社會地位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可以理解成年人的高自尊預測低抑郁的結果。
4.5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幾點局限:(1)只用了問卷調查這一形式,具有社會稱許性,后續研究可以采樣多種方法深入探索。(2)本研究因研究者讀書等受限原因沒能取得更有全國代表性的大樣本數據。(3)自尊與抑郁的機制研究仍有待商討。(4)后續可用追蹤研究更好地探索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雖有不足之處,但拋磚引玉,希望能為后續人們研究提供一個新視角。
5 結論
本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探討了自尊與抑郁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成年人群體的自尊水平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其抑郁。此外,家庭經濟收入、性別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等因素與成年群體的自尊水平有顯著相關。
參考文獻
[1] 顧思夢,郭本禹,杜文東,王福順.大學生抑郁與成人依戀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5,(9).
[2]林崇德,李虹,馮瑞琴.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5):110-116.
[3]王純,張寧.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歸因方式和自尊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6):629-631.
[4]Abramson,L.Y.,Seligman,M.E.,& Teasdale,J.D.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8,87(1):49-74.
[5]Beck,A.T.,& Alford,B.A.Depression: causes and treatment[J].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2009,14(4):765-786.
[6]Williams,J.B.A structured interview guide for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88,45(8):74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