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父母依戀與情緒管理的關系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與情緒管理的關系。方法采用父母依戀問卷和情緒管理能力問卷對40名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①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在父母依戀總分(F=3.603)及其信任(F=4.173)因子和情緒管理能力總分(F=3.277)及其情緒理解能力(F=4.037)因子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 父母依戀 情緒管理
抑郁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持久的情緒低落。有研究表明,抑郁障礙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抑郁癥正在向中學生甚至更小的兒童蔓延。抑郁障礙作為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嚴重影響個體人際關系和情緒管理。親子依戀是最早的人際關系形式,指父母與兒童之間在情感上的持久的聯結,Bowlby認為,親子依戀是嬰兒與最初的照料者之間形成的飽含深情的、積極而又特殊的情感聯結,因此,父母依戀在兒童的心理發展和情緒調節能力上有重大影響。情緒
管理能力是對自我情緒認知、監控、驅動的能力以及對周圍情境的識別與適度反應的能力,由于抑郁障礙患者情緒管理能力較差,低落情緒難以緩解或改善,
極易產生自我傷害甚至自殺行為。目前,關注于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父母依戀與情緒管理能力的研究還屬于空白,為此,本文以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父母依戀與情緒管理能力的關系,為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父母依戀與情緒管理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某城市40名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37份,有效回收率為92.5%。被試的年齡范圍在11-19歲之間,男性16人,女性21人;年齡階段:11-13歲5人,14-16歲15人,17-19歲17人;朋友數量:很少13人,一般14人,很多10人;獎懲頻率:被表揚多15人,被批評多8人,都不多13人。
1.2方法
1.2.1父母依戀問卷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編制,后經臺灣學者孫育智修訂的父母同伴依戀問卷(Inventory of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父母依戀簡版,該問卷共20項,包含信任、溝通、和疏離三個維度。信任反映了親子間相互理解和尊敬的程度。溝通考察了親子間溝通開放性的程度,疏離則反映了憤怒和人際間的孤立。
1.2.2情緒管理能力問卷
采用東南大學王章瑩編制的情緒管理能力問卷,此問卷以情緒管理相關理論為基礎,設置情緒識別、情緒理解和情緒調控三個維度。共計31個項目,1-5級計分,總分越高表明情緒管理能力越強。該量表結構清晰,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有效且可靠的本土化測量工具。
1.3…統計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在父母依戀和情緒管理上的差異比較
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總分(F=3.603)及其信任(F=4.173)因子;情緒管理能力總分(F=3.277)及其情緒理解能力(F=4.037)因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父母依戀、情緒管理的差異比較(x±s)
2.2不同朋友數量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在父母依戀和情緒管理上的差異比較
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情緒管理能力總分(F=3.686)及其情緒理解能力(F=3.287)、情緒調控能力(F=3.653)因子在不同朋友數量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父母依戀在不同朋友數量上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獎懲頻率在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和情緒管理上的差異比較
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總分(F=3.678)及其信任(F=3.701)、疏離(F=4.235)因子和情緒管理能力的情緒識別能力(F=4.781)因子在不同獎懲頻率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父母依戀與情緒管理的相關分析
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總分與情緒管理能力總分、情緒識別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r1=0.393,r2=0.397,r3=0.358),信任與情緒管理能力總分、情緒識別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呈顯著正相關(r1=0.394,r2=0.385,r3=0.329),疏離與情緒管理能力總分、情緒識別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呈顯著正相關(r1=0.406,r2=0.443,r3=0.347),見表4。
2.5父母依戀對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情緒管理能力的回歸分析
以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情緒管理能力總分為因變量,父母依戀總分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父母依戀可以顯著預測情緒管理能力,見表5。
3.討論
研究顯示,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和情緒管理能力受年齡階段的影響。12-14歲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水平,尤其在信任這一水平要顯著低于14-20歲的抑郁障礙患者,這與張金蓮、賈成龍對正常青少年的研究結果相反,可能是因為抑郁癥影響了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與父母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發展。12-14歲抑郁障礙患者的情緒管理能力最差,主要表現在其情緒理解能力上,這符合個體發展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經驗和閱歷不斷豐富,其情緒理解能力也會越來越好,低年齡階段的抑郁障礙患者由于發展尚不完全,不能較好地理解自我或者他人的情緒,更容易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
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情緒管理能力受朋友數量的影響,朋友數量較少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在情緒管理能力,包括情緒理解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上都顯著弱于朋友數量一般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一方面,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沖動且易怒,因而較少有關系親密的朋友,長期缺乏朋友陪伴甚至被孤立很容易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傷害,最終患上抑郁癥;另一方面,由于抑郁癥會使人長期心情低落,而朋友的支持和疏導能夠對抑郁癥患者的癥狀起到緩解效果,改善情緒不良。因此,家長要增強對孩子的日常情緒管理的關注,留意孩子的交友狀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結果顯示,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和情緒識別能力受獎懲頻率的影響,受表揚多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和情緒識別能力都最強。表揚作為一種強化方式,無論是在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不良情緒還是緩解個人壓力、增強成就感上都具有積極影響。加強對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表揚的頻率,在緩解孩子抑郁癥狀之外也有利于家庭關系的改善,增強親子互動和依戀程度;同時,積極的鼓勵方式有利于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情緒識別,從而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結果顯示,父母依戀可以顯著預測情緒管理能力,即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父母依戀程度越強,其情緒管理能力也越好。較強的親子關系有利于父母深入了解抑郁障礙患者的心理情況,找到導致抑郁障礙發作的根本原因,從源頭疏導,緩解孩子的問題,從而改善其情緒管理能力,讓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能夠有效地管理自我情緒,自我幫助。因此,面對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家長應與孩子共同面對,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從而幫助孩子共同渡過抑郁障礙的難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3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