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關系—人類心靈的避風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天診室里來了這樣一位來訪者小雯。她出生在一個三四線小城市的農村,是家里的長女,一年后弟弟出生。小時候她過的就是普通農村女孩的生活,家庭條件一般,可以吃飽穿暖,散養式,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有時一年才回家一次。她一直在母親身邊長大,但是由于母親一個人要照顧整個家,所以對她的關注比較少,從很小就把她交給了爺爺奶奶代為撫養。小雯說自己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就很害怕結婚,知道結婚是要離開家去別人家住,而她特別害怕會離開自己家。
小雯的家人對她評價是不合群,不愛跟人打交道。媽媽會說她傻,喜怒都寫在臉上,不會哄人開心,有棱有角,像個刺猬一樣扎人,情緒不穩定。由于爺爺有重男輕女思想,小學的時候家庭培養重心都在弟弟身上,直到發現弟弟不是讀書的料,爺爺的希望落空,成績好的小雯才被器重。于是她寧愿犧牲睡覺時間和與小伙伴一起玩的時間,把全部精力用在學習上,非常享受考了好成績帶來的光榮感。在家里,爺爺命令母親不準給小雯任何家務活兒,但她不能隨便看電視,晚上不能早睡覺,所有生活重心都圍繞著學習。
中考時,小雯考入了城里的重點高中,于是第一次離開家住校,和十幾個同學在一個宿舍。那時她很想家,學習壓力大,和宿舍的同學又搞不好關系,于是開始出現失眠的情況,成績也跟著下降,于是哭著喊著要退學回鄉下讀書。為了能夠讓小雯安心學習,爺爺奶奶帶著弟弟從老家到城里租房子陪讀,小雯搬出宿舍后失眠的情況就消失了。為了不辜負家人的期望,她的目標只有學習,不與任何同學來往。那時,她是一個農村來到城市的姑娘,物質條件和自身優秀程度都跟城里的同學比不了,也因覺得自己很胖而自卑,只有靠學習來支撐自己的存在感,不顧一切地學習。但隨著高中功課難度的加深,小雯感到學習越來越吃力,原來用于立足的優勢正在慢慢減弱。小雯逐漸出現了情緒低落的表現,不愿意再去上學。一家人為此都非常著急,所以帶她來到醫院接受治療。
造成小雯目前情緒低落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因素所致。但是從我們和小雯接觸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她和家長的關系出了問題!
眾所周知,孩子會和自己的父母產生特殊的情感聯結,我們把它稱之為依戀關系。它產生于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它不僅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構了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并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依戀理論首先由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1969年,鮑爾比關于依戀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問世,它闡述了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聯系,該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依戀是生命系統的一部分,雖然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存在,但在兒童早期最明顯,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于我們的心理結構中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這個可以依戀的對象必須是可以信任的,并且是能夠提供給我們支持和保護的重要他人。而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這個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媽媽來承擔的。如果媽媽是個“足夠好的”媽媽,這個媽媽所提供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長大后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有些孩子在孩提時代就表現出某些特征,比如他們更關注自己的活動,不太有情感反應;或者他們表現得很矛盾,想要靠近媽媽,但媽媽靠近了要擁抱他們了,他們又掙扎著要離開,對媽媽好像有很多怒氣,情感搖擺,缺乏理性。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母親那兒獲得安全基地的結果。
鮑爾比認為,嬰兒會形成一種人際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系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是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后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边@種模型內化了對依戀對象和自己以及兩者關系的內在表征,最后轉變為一種無意識、自動化的運作。這種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強的保持自我穩定的傾向,并且會在行為主體(嬰兒)的潛意識中起作用。這種行為模式將對兒童的各種社會人際關系(如母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都產生影響,更會對其成年以后的人際關系和婚戀關系都產生長期的影響。
所以說,“內部工作模式”,其實質是兒童對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際關系的一種穩定認知。它決定著兒童的行為方式,并成為未來人際關系的參照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傾向于用已有的“內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早期經驗就是這樣對個體日后的發展起作用的,它會引導個體去思考自己應該得到何種對待和關注、給他人怎樣的信任和支持、對他人的需要給予怎樣的關注,以及在親密關系中的交往策略等。并且還會將這種“內部工作模式”投射到其他與其發生親密關系的人身上。
依戀研究的另一個進展來自安思沃斯的認識:依戀關系中個體間的重要差異在于依戀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于是,她與同事(1978)設計了陌生情境測驗,評定1歲嬰兒對其母親的依戀的安全性。
安思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將嬰兒的依戀關系分為三類:
安全依戀(Secure),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開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并繼續玩游戲;
不安全依戀,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這類兒童在母親離開時并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不安全依戀,矛盾型(insecure-ambivalent),此類兒童對母親的離開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游戲。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還發現一些兒童的行為不符合以上三種類型的任何一種,且這些兒童曾有被虐待與被忽視的經驗,于是,克里滕登提出另一依戀類型:不安全依戀,紊亂型(insecure- disorganized),此類兒童對母親展現出混亂、不穩定和破碎的反應模式。
在安思沃斯的最初研究中,安全依戀兒童約占65%,不安全依戀回避型占21%,矛盾型占14%。后來在 8個國家2000名兒童中進行的39個有關依戀類型的研究,雖然有一些文化的差異,卻發現依戀類型的分布幾乎與安思沃斯的研究相同。紊亂型不安全依戀約占4%。鮑爾比認為,不安全依戀類型是相對穩定并長期保存的,但是,它可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有些青少年在生命早期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以及“隔代教育”“寄養教育”使他們的成長不同程度地出現問題。調查顯示,其中不少兒童存在柔弱無助心理、自卑閉鎖心理、寂寞空虛心理、逆反心理及與父母的疏離隔膜感和抑郁的情緒。本文當中的小雯同學,她的臨床特征和發病機制均與此有關。在行為習慣上,有些兒童容易沾染上不良習性。在教育方面,據湖北省某縣調查,“留守兒童”中有46%的學生成績較差,42%中等偏下,10%成績較好,僅有2%成績優秀。還有的學生無故輟學。
綜上所述,良好親子依戀的建立能促進兒童情緒情感、交往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如果在這一階段,沒有注意親子依戀關系的建立,頻繁地更換監護人、更換保姆,都可使親子依戀關系不能正常穩定地建立,會影響孩子的社會情感發育,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并且致使他們對外部事物和人都缺乏信任。
我這里也提供給讀者們一些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的方法:
盡可能采用母乳喂養。
盡可能自己撫養孩子,保持養育者和嬰兒穩定的撫養關系。
善于辨別嬰兒發出的各種“信號”,及時滿足他們的需要。
保持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諧。
父親在家庭中不應缺位,給孩子應有的父愛。
總之,對于父母的健康依戀將會促進兒童對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的探索和好奇。同時,早期安全的依戀關系增加了兒童對其他社會關系的信任。日本品川孝子先生說:“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待人接物的依據,關心你的孩子,別忘了重視你與孩子的關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3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