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吉林省創新資源空心化問題的形成機理及解決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顯現,吉林省作為東北三大老工業基地之一,近年來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創新資源長期持續凈輸出致使“空心化”現象日趨顯著。就理論而言,吉林省可憑借“相對落后”這一潛在優勢實現資源回攏與經濟追趕,而現實情況卻與之相悖。從吉林省實際情況出發,利用物理學中的虹吸效應及場論可解釋創新資源空心化問題的形成機理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實現后發優勢的釋放及經濟追趕的目標。
  關鍵詞:創新資源空心化;場論;虹吸效應;后發優勢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03
  1引言
  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不平衡與不充分問題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尤為明顯。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圈極速發展的同時,東三省的經濟卻呈現斷崖式下跌,吉林省尤為顯著。截至2017年,廣東省的區域生產總值已達89879.23億元,可與世界第12大經濟體西班牙匹敵,而吉林省為402.71億元,僅相當于世界排名第139位的馬維拉。區域間的經濟差異致使“強者俞強,弱者俞弱”,日益顯著的馬太效應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經過對諸多落后國家經濟追趕實現歷程的分析,美國經濟史學家gerchenkron(1962)創立了后發優勢理論,為彌合區域間的經濟差距提供了可行路徑。就理論而言,欠發達地區若具備充足的創新資源稟賦及技術承接力,通過技術引進與效仿,可在規避研發不確定性風險的同時有效節約時間成本,充分激發潛在優勢,改善地域經濟的趨異性。但我國落后地區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改革初期“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順梯度資源配置原則促成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繁榮,政策、市場雙重導向下大量優質資源向特定區域的持續單向流動以及發達地區資源集聚后擴散效應的不足,致使諸如吉林省等落后地區的創新稟賦不斷流失,空心化現象凸現。欠發達省域的資源枯竭與稟賦匱乏在抑制自身后發優勢釋放的同時,也嚴重掣肘“共同富?!弊畛踉O想的實現,使我國陷入區域間經濟勢差不斷加劇的窘境。綜上所述,為促進區域經濟的充分平衡發展,本文將視線聚焦吉林省,試圖在追蹤創新資源空心化形成機理的基礎上,通過探索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激發其后發優勢的釋放,以破解“空心化”危機。
  2吉林省創新資源空心化現狀及形成機理
  作為東北三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吉林省不僅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更通過發展汽車、石化等產業,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從近年經濟數據來看,卻不見往日輝煌。追根溯源,一方面,吉林省傳統產業占比八成以上,隨著信息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接踵而至,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其長期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產業鏈低端,產業轉型難以實現。另一方面,自改革以來,我國資源呈定向流動態勢,區域間創新稟賦的非均質分布致使經濟勢差難以彌合。吉林省在忍受自然資源不斷輸出與日漸枯竭等問題的同時,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失亦愈演愈烈。要素流動的逐利性加之補償機制的非對稱性致使吉林省域失業率攀升、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創新資源空心化的加劇嚴重壓制了組織結構與技術創新的活躍程度,使得產業升級與經濟趕超愈加困難。根據上述分析,探尋吉林省創新資源空心化的形成原因對明晰經濟追趕過程中的限制因素及尋求破解路徑至關重要,因此,下文將基于梯度轉移理論與場論進一步闡明“空心化”的形成機理。
  2.1梯度轉移理論下創新資源空心化的形成機理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梯度轉移理論來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Vernon(1956)等人創立的工業發展過程所適用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根據梯度轉移理論,產業發展要歷經初創、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而地區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該區域主導產業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一般而言,若區域內創新活動頻繁,所屬產業大都位于極具潛力的初創階段,就將其歸于高梯度地區;反之,若區域內創新資源匱乏,以傳統夕陽產業為主,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實現資源集聚與產業升級,則屬于低梯度地區。隨著生命周期的演進,生產要素及技術會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助力落后地區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但在踐行過程中,梯度轉移中期的虹吸效應往往不容忽視。虹吸效應最初用于解釋虹吸管兩側壓強不同時,液態分子在引力作用下自發由高壓一側向低壓一側流動的物理學現象。在經濟領域中,它形象地用以形容優質要素資源的逐利性,即“高梯度地區持續吸引要素資源”的逆梯度轉移過程。正是由于虹吸效應的存在,盡管發達省域極具創新稟賦,在技術水平與產業結構等方面也遠超低梯度地區,卻難以完成優質要素資源向落后地區的正向轉移與擴散,而是憑借自身的經濟地位與地理優勢形成巨大引力,不斷吸收低梯度地區僅存的物質及勞動要素,致使創新資源在高梯度區域發生又一輪的累積與聚集。要素的逆梯度轉移確實有助于發達省域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隨著高素質創新團隊的創建及先進技術研發能力質的飛躍,實體資本的自我累積與物質基礎的鞏固為形成高梯度地區創新活動良性循環創造了條件,極化效應日趨顯著;但這對類似于吉林省等處于低梯度的省域而言,卻無異于雪上加霜,一方面,高梯度地區的擴散效應遠不及其極化效應,加之制度層面尚未對低梯度地區建成科學有效的補償機制,資源流向的非對稱性使得落后省域創新資源空心化問題持續加劇;另一方面,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的雙重流失使得低梯度地區支持創新活動的物質基礎日漸薄弱,這意味在擴散效應不足的情況下,落后地區由于技術承接力的不足對高梯度地區僅有的要素及技術反饋仍無法有效吸收,這亦使得空心化問題難以有效化解。
  2.2場論下創新資源空心化的形成機理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的作用,資源的擴散亦是如此。在經濟空間中,區域能力的參差促進了場的形成,不同梯度區域由于場的強弱即創新稟賦的差異產生了經濟勢差,從而形成了促進資源流動的壓力,這便是極化地區創新要素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的根本動力。   根據庫侖定律,此作用力F可表示為:
  F=kQqr2(1)
  其中,Q:高梯度地區的經濟勢能;q:低梯度地區的經濟勢能;Q-q:高低梯度地區之間的經濟勢差;k:經濟勢差對作用力的影響系數;r:高低梯度地區的空間距離。
  在不考慮空間距離的情況下,將F對q求偏導,可得q=12時,存在最優解,即資源擴散的動力最大。這進一步印證了資源要素的轉移與利用程度與擴散地區與吸收地區的創新能力的匹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吉林省與極化區域技術裝備、資本等各方面的巨大差異是造成擴散效果不佳,后發優勢難以有效釋放的主要原因,是創新資源空心化趨勢不斷加劇的重要推手。
  3吉林省創新資源空心化問題的解決對策
  后發視角下,高梯度地區的經濟進步僅能通過創新實現,而吉林省等低梯度省域可借力技術效仿、創新平臺搭建等方式與發達地區進行有效的交流與互動,充分激發高梯度地區的擴散效應,促進要素資源及高端技術的回流與反補,從而釋放后發優勢,彌合經濟勢差。但創新資源的順梯度轉移對落后地區的承接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從技術層面來看,吉林省若想實現經濟趕超,就應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充分認識智力資源的重要性,通過高精尖人才的引入及創新團隊的建設進行自我學習與完善,從而實現擴散過程中資源技術到經濟價值的高效轉換。但技術突破的能力儲備離不開制度層面的支持,眾所周知,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是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尤其對我國而言,低梯度區域的技術與制度短板千差萬別,通過統一化的制度建設或簡單化的制度引入不僅難以形成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甚至會由于“制度夾生”阻礙創新紅利的釋放。因此,若想解決吉林省創新資源空心化的問題,只能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構建適宜經濟發展的制度,如此,才能打通創新資源的流動脈絡,通過自身資源稟賦的累積,在充分激發后發優勢釋放的同時避免后發劣勢陷阱,實現經濟的高速可持續發展?;谏鲜龇治?,本文將從構建資源技術轉移機制與完善市場建設兩方面探尋吉林省創新資源空心化的破解路徑。
  3.1構建產業關聯梯度轉移機制,促進吉林省產業結構升級
  構建產業關聯梯度轉移機制旨在通過建設吉林省與發達省域的溝通互動橋梁,完成與高梯度地區高端產業鏈的銜接與優質資源的置換,從而促進“退二進三” 戰略的實施,助力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為此,吉林省可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豐富與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并借力東北地區振興戰略及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支持,促進創新稟賦的對流,在持續建設汽車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的同時,遵循“退二進三”策略,即在將傳統第二產業向城市周邊遷移的過程中,建設獨具特色的產業對接模式,加速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動與轉移,從而創造良好的投融資及創新環境,將技術密集型產業引入腹地,推動各產業協同發展,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1)建設跳躍式梯度轉移機制,加速創新極化區域的資源擴散。
  一般而言,創新資源在地域上遵循鄰近式擴散原則,這意味著在鄰近低梯度地區尚未做好承接準備的情況下,極化地區的擴散效應會大打折扣,而通過跳躍式梯度轉移機制的建設,可使創新資源及先進技術可打破地區牽制,率先輻射至軟硬件環境相對配套、技術承接與吸收能力較強的省域,從而加強極化地區與吸收地區之間的產業關聯度,使擴散效應得到更有效的釋放。為解除資源詛咒,擺脫長期凈輸出下的經濟疲軟狀態,吉林省應通過人才引進、創新交流平臺建設等手段加強自我學習,同時根據自身產業結構特點,尋找適宜的技術引進與產業對接區域,推動新型合作方式的演進,加速傳統產業的現代化建設與新興產業的引入,為資本、技術、人力等資源稟賦的跨區域回流與高效吸收創造條件。
 ?。?)打破省內機制間要素流動壁壘,提高資源價值轉化率。
  為提升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吉林省應破除省內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間的要素流動壁壘,重新定義各個主體在創新活動中的位置與作用,通過各主體組織邊界的相互滲透與相互作用,形成混合型組織機制,在利益互動中衍生出創新網絡中的新角色與新職能,從而實現資源配置能力的提高與價值轉化率的攀升。具體而言,首先,在技術創新與研發方面,吉林省可通過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結合,推動高素質人才、高水平技術等資源稟賦的聚集,加速科技成果產出;國有企業與大型集團可借力自身研發部門,承擔技術輸出角色,提高資源到技術的轉化效率。其次,作為技術到經濟價值蛻變的重要一環,應給予技術應用與技術研發同等重視,如科研機構作為先進技術的持有者,可通過技術入股創辦衍生企業,提升技術的通用性與產業化的同時,助力新興產業集群的產生于建設;企業可借助新水平的飛躍技術合作協議的形式,在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實現彼此之間優勢互補,優化產業中的資源配置。
  3.2完善市場建設,為創新稟賦的集聚創造條件
 ?。?)調整生產要素價格,促進產業創新的良性循環。
  吉林省應充分發揮初級資源豐富的相對優勢,適當調低生產要素的價格,借此吸引優勢產業的入駐,實現產業鏈的升級。具體而言,可通過調控省內處于市場供給位置企業提供給生產環節企業的原材料價格及勞動力成本,為高附加值產業賺取超額利潤創造機會,達到吸引新興產業的目的。根據資源逐利的特征,優勢產業的建設將帶來優質創新資源的集聚與競爭關系的加劇,省域內創新稟賦的累積與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勢必會加速產業內的創新與產業間的聯動,并促進新業態的衍生,從而進一步驅動資源的回流,釋放后發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入駐——創新要素回流——創新能力提升——高附加值產業建設——創新要素回流的良性循環。
 ?。?)運用市場競爭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馬克思認為,與市場供求、價格變動等多種因素密切聯系的競爭機制,可以有效促使資本由低利潤率部門流向高利潤率部門??梢姡袌龈偁帣C制是調整社會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為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吉林省應解除企業的進入壁壘,打破大型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加劇各產業內的市場競爭。在競爭壓力下,企業會迅速完成資源整合、技術研發,以提升市場競爭優勢,吸引資源稟賦的流入,從而釋放創新紅利,助力“空心化”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王云中.論馬克思資源配置理論的依據、內容和特點[J].經濟評論,2004,(01):31-38.
  [2]GER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120-176.
  [3]黃蕊,金曉彤.我國區域經濟非平衡非充分發展的解決路徑:創新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與重構——基于后發優勢理論視角[J].經濟問題,2018,(10):1-7+46.
  [4]楊振凱.老工業基地的衰退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5]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190-207.
  [6]虹吸效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96414.htm.
  [7]汪治興.基于場論的創新資源空間擴散機理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8]方大春.后發優勢理論與后發優勢轉化[J].生產力研究,2008,(17) :21-23.
  [9]郭將.區域后發優勢形成的技術和制度支持[D].上海:同濟大學,2006.
  [10]段利忠,劉思峰.技術擴散場技術擴散速度模型的理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3(3):45-4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59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