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已經較為完整,但由于農村金融風險大、收益低等特點,其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因此,還需要對農村金融體系從國家政策、金融機構布局功能、貸款戶信用體系等多個方面加以完善、優化,才能促使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通過了解河北省金融體系現狀,對限制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8.043
一直以來,我國都非常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從1983年到1985年,2004年到2018年十幾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將“三農”問題列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河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也就成為河北省未來經濟建設的重點關注問題。要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首要的就是解決農村金融問題。根據現代新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建立起與其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1 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現狀
1.1 農村金融體系逐漸完善
近年來,河北省采取多項措施改革發展農村金融構建,現已形成了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在內的、比較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形成了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及新型金融機構相結合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1.2 農村金融支農能力日益提升
隨著新時代經濟形勢發展,河北省各類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斷加強,支農能力也日益提升。截止到2017年底,河北省農信系統各項存款的余額達到12455.62億元,貸款余額達到8047億元,其中涉農貸款4493.9億元;截至2018年9月末,中國農業銀行河北分行的縣域貸款余額達到2076.4億元,涉農貸款余額1459.5億元;截至2018年12月末,中國郵儲銀行河北省分行涉農貸款余額超過793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超過44.5%。各類金融機構支農力度增強,效果明顯。
1.3 小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快速發展
近年來河北省小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快速。2017年,河北省小額貸款公司的數量有437家,從業人員5894人,實收資本247.74億元,貸款余額達到245.60億元。截至2017年12月末,全省設立村鎮銀行的營業機構達到264家,村鎮銀行資產總額達到 445.47 億元,貸款余額 248.95億元,每年貸款數量平穩增長,支持“三農”發展的作用持續顯現。這些小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和其功能,都對政策金融和商業金融等形成了有力的補充,河北省已逐漸形成了類別多元、功能互補、覆蓋城鄉的銀行業組織體系。
1.4 互聯網金融日益興起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普遍應用且發展迅速,進而帶動互聯網金融也快速興起,新興的網上銀行、自助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已成為常用渠道,為農民提供小額款項的收、付、轉賬及日常繳款等金融服務,“村村通”助農服務網點的設置,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降低了農民交易成本,使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更加便捷。
2 限制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因素
2.1 農村金融機構服務功能未完全發揮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受經濟利益的引導,致使金融服務機構大量向城市遷移,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逐年減少;在正規金融不能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情況下,大量民間金融產生,其業務流程簡單、限制條件少,得到大量使用。但民間金融普遍缺乏監管,其不規范、高風險使農民貸款形成較高的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雖然互聯網技術已普遍應用,給農村金融服務提供了更多便利,但在一些山區或比較落后的地區,通信質量較差甚至沒有信號,這為農村金融工作的開展制造了很大的障礙。
2.2 農村貸款風險高
農村貸款主要用于農業和畜牧業生產,而這些活動的開展受天氣、病蟲害等外在因素影響較大,遭受自然災害等意外因素的幾率高;另外,在一些農村地區,貸款戶缺乏金融信用意識,逃避債務現象也比較嚴重。這些都加大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從而也極大地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農村貸款的積極性,出現“惜貸”的現象。
2.3 征信基礎薄弱
在降低放貸風險方面,征信基礎仍顯薄弱。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信息采集方式仍較落后,農村信用也較缺失。在農村,農民可用于抵押的實物較少,因此,金融機構放貸風險較大。而農戶經營多是一家一戶,比較分散,貸款需求大多是小額貸款,現有農村征信基礎欠缺,缺少工商、稅務、保險、社保等部門的共享信息和交換,仍然主要依靠信貸人員的調查,因此,金融機構信用調查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當前農村信用基礎薄弱,個人征信系統不完善已成為發展農村金融的一大難題。
3 完善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的措施
3.1 構建多層次的包容性金融市場
在現有農村金融體系中,各類金融機構擔負著不同的功能。因此,應進一步明晰各類金融機構的職能,并不斷擴大和完善其職能。如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在發揮好政策導向作用的同時,還應不斷擴展糧食收儲之外的其他農村基本建設項目的放貸。如資金投放功能,對于農村居住環境建設、農村公共設施的信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這類商業銀行應遵循其設立時的功能定位,扶持農村農業發展,保證其從農村吸納的款項主要用于農村農業發展;對于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的金融機構主要發揮其本土化優勢,為小額資金需求提供支持。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方式,應主要依托覆蓋面廣的互聯網優勢,服務中小微企業及農民等群體,通過分層次的職能劃分,滿足不同農村主體的金融需求。
3.2 引導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大資金投入
鑒于農村金融貸款相較于城市金融貸款的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的特點,為了提高各類金融機構投身農村金融事業的積極性。河北省政府應從降風險、降成本、保收益等方面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在降風險方面,除了加強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外,還可以由財政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金融機構發放的涉農貸款形成的損失給予一定補償;在降成本、保收益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征信成本和營運成本,財政部門應加大對商業性金融機構支農信貸業務給予稅收減免、利息收入減免等優惠,對因信貸支農的需要而必須保留的虧損金融網點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支持。 3.3 加強農村征信體系建設
加強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建設有利于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解決金融供需矛盾問題,保障農村金融機構經濟利益。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通過政府主導,建立公安、金融、稅務、工商以及村鎮多部門的信息共享和交換機制,帶動“三農”的征信數據庫構建;在實際操作中,應建立正向獎勵機制和逆向的懲戒機制,同時提高失信成本;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知識推廣普及,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信用氛圍,提升農民的信用意識。
3.4 健全分層次的農村金融風險分擔體系
借鑒國外經驗可以確定,財政扶持可以對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河北省的農業保險制度應依托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通過財政性保費補貼進行引導,建立商業性保險公司為主體的農業保險業務,輔以國家再保險作為后盾的多個層次、多個形式的農業保險制度體系。
3.5 增強金融科技創新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據通信設備的應用,農村金融機構應逐漸改變傳統的存貸款模式,大力發展數字和網絡銀行建設。通過金融科技創新,降低運營成本,諸如手機銀行、電話銀行和網上銀行等便捷多樣的手段也更能適應新型農民的需要。
總之,農村主體具有自身的弱質性,農村金融需求一般額度小且抵押品少,致使農村金融市場具有了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等一系列缺陷,商業金融作為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自然會首先考慮其經濟獲利情況,也就導致其金融資源不愿主動投放到農村地區。此外,農村金融市場現有征信系統仍有很多不完善之處,導致信息不對稱,從而極易產生“道德風險”。因此,河北省在完善當前農村金融體系時,應著手從政策引導、財政支持,金融機構市場驅動、征信體系完善等多方面進行不斷改革。
參考文獻
[1]任碧云,劉進軍.基于經濟新常態視角下促進農村金融發展路徑探討[J].經濟問題,2015,(5).
[2]楊帆.河北省農村金融市場效率評價與優化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3]楊英.農村金融生態的經濟基礎與優化策略[J].農業經濟,2017,(12).
? ? ? ? ?j @? ??息化教學的使用等。提升管理類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使之培養出更加適合企業的綜合型人才,既能解決企業招工難的問題,也很好的解決了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余承海,姚本先.論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及其優化[J].高等農業教育,2005,(12):53-56.
[2]曾曉進,魏飛躍,周曦.論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74-75.
[3]李朝.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構成及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03-105.
[4]姚則會.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反思與提升策略[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7,19(3):108-113.
[5]盧倩倩.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0):235-238.
[6]哈靜,吳珍梅.基于企業需求視角的應用型高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勝任力培養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8,34(7):22-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