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美本科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培養本科學術型人才是大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但本科階段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現代大學如何培養學術型人才成為困擾我國現代大學的難題。通過分析美國高校本科學術型人才教育的主要特征,對比中美兩國在學術型人才培養方面的差異,反思我國在學術型人才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美國;本科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8.030
  1 美國本科學術型人才教育的特征
  在世界一流大學中,美國很多高校在本科生學術型人才培養方面都有很高的聲譽,教育質量也常被人們稱贊。它們的成功與其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密切相關。分析美國高校本科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對于我國本科學術型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1.1 實行通識教育和交叉復合的課程體系
  第一,美國高校在本科期間重視學生知識的寬度,為學生開設通識類課程,課程內容涉獵廣泛,包含文學、社會科學、歷史、物理等多門學科。美國很多大學在人才教育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哈佛大學追求“博雅教育”,鼓勵學生自由探索,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并且本科階段的教育與學生未來職業沒有直接的聯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發展專業方向。
  第二,采取學科交叉復合的課程設置方式,即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滲透,鼓勵大學生跨學科學習,擴展知識視野,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在課程結構上,將通識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結合,并在專業課和選修課上采取學科交叉和跨學科選修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更系統更全面的知識體系。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除了純粹的物理學課程之外,還可以選擇與物理相關的生物物理、廣義相對論、宇宙學等課程。
  1.2 以研究型教育為基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研究型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激勵方式鼓勵大學教師將學術研究成果和科研動態帶到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科研教學環境。美國高校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給大學生更多接觸科研的機會,了解學科前沿,還能引起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幫助大學生建立探索知識的欲望。另外對教師來說,將科研帶入課堂有助于緩解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失衡的狀態,大學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在科研項目上取得進展,但由于時間的緊缺,很容易顧此失彼,而本科生發展學術研究可以協調兩者之間的矛盾,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研究項目。
  除了課堂上的研究型教育,美國高校也注重培養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創新實踐能力。在課后采用研討式方法進行深度學習,學生和教師以問題為中心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們各抒己見,在溝通交流中對較片面的觀點及時發現并改正。另外,美國高校也通過開辦大學生科技論壇、教學實驗中心和教學實習基地等培養本科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讓大學生更早的接觸學術研究,引導學生在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學習,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
  1.3 提倡多元化和反饋的教學評價方式,完善評價機制
  美國很多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由單一評價變為多元評價,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學生方面,教學評價包括教師、家長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評價的內容關注過程性成果和學生綜合能力。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學習評價、創新成果評價和實踐活動評價三方面的教學評價體系。美國一些其他高校也針對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開發了不同的評價方式,達到學生能力與知識共同發展的目的。
  教師方面,為激勵大學教師重視課堂教學,美國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學研究成果和其他科研成果同等對待。因為大學教師的聘任和晉升一直與科研成果相掛鉤,這導致一些大學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本科教育的質量也在日漸低下。在美國,大學教師可通過科研成果獲得高額的科研經費,一些有能力靠科研賺錢的大學教授就被誘惑而忽視教學。為緩解這種狀況,學校將教師的聘用、晉升和加薪與教學成果直接關聯,重視教學記錄的優劣,并且對于在教學中取得優異成果的教師給予豐厚的獎勵。
  2 中美本科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比
  2.1 本科大學生培養目標定位各有側重
  美國高校重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聯合培養,強調大學生在社會中的綜合適應能力,以培養高素質人才。在本科教育中,美國高校強調通識教育,其知識體系基礎而全面,培養內容更能滿足學生的實際應用。比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以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培養學生藝術、人文、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廣泛地體驗這些學科,為學術研究做充足的準備。同時也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對于突出的方面重點培養,在培養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確立發展的方向。
  我國大學則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本科教育中強調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著力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如北京大學按“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原則,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實施專業教育;復旦大學提出“通才教育、按類教學”,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發揮多學科優勢,尊重個性發展,鼓勵本科學術研究,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美國很多高校本科教育立足于培養“人”,其中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聯系緊密,利于本科生學術型人才的發現與培養;而我國大學更多培養的是“人才”,本科教育獨立性強,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多是為未來的職業需要,在學術上對學生的引導不夠。
  2.2 本科型學術人才的培養制度存在差異
  美國高校主張拆除學科壁壘,加強各院系之間的知識互通,培養跨學科人才,并且鼓勵開設研討式課程,建立以本科生研究、探索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造一種基于研究的學習模式。
  我國大學也開展了新型有效的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幾點:第一,設立面向本科生的科技創新基金,如清華大學為加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本科生提前接受科研訓練的SRT計劃;第二,開辦輔修、雙學位,甚至可選擇不同學校的專業,給本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第三,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使學生學習的時間地點不受限制。但在科研與教學的聯系上沒有較大改觀,學生參與學術研究的機會不多,學術氛圍不濃,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不到位。   2.3 中美文化差異導致教育理念存在差異
  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導致兩國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上存在差異,美國文化中的批判精神使學生有對知識獨立思考的意識。因此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發揮性的教學,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教授提出質疑,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我國的文化觀念中批判精神不足,學生僅作為知識的接受者,缺乏探究性和批判性,教學過程中多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形式較模式化。
  美國大學要求學生要對課堂“有貢獻”,即在課上參與討論,積極發言,要有自己的見解并大膽地表達。為達到教師的要求學生需要在課下研究大量相關的資料以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不僅讓學生了解課外知識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而在中國的多數大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上課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較少,課后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也非常少。
  3 我國本科學術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大學在本科人才培養方面為迎合社會的需要,更加重視培養專業性較強的應用型人才,而淡化了對本科大學生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引導和教育,面對當前國內大學本科學術型人才培養的現實,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大學生在本科期間對于學術研究了解較為片面,學校對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一部分大學生在本科期間盲目地考取證書,認為考取各類證書是就業的“快速通道”,還有部分學生過早的把考研作為奮斗目標,而忽視了本科期間的專業學習。這樣的一種培養模式導致不少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很盲目,不利于學術型研究人才的培養。
 ?。?)我國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許多大學不斷進行大規模的擴招,表面上看是在提升全民的知識文化素質,但實際造成的本科生數量與師資力量的不匹配導致大學教育無法精耕細作、因材施教。因此,國內很多大學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這種培養方式降低了本科教育的成本,為社會提供了大批的“速成人才”,這類大學生能在各種考試中脫穎而出,但卻缺少獨立思維和批判反思的能力,而這也正是學術型人才所必需的品質。
 ?。?)同美國一樣,我國大學也在積極倡導并實施通識教育、實踐教學和自由選修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意在培養大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與技能。但在培養效果上,如大學生的創新、溝通、獨立思考等能力方面,仍與美國存在差距。
 ?。?)很多大學生在思想上沒有學術研究的意識,他們大多認為學術研究是碩士、博士研究生應當探究的領域,而本科是為學習專業技能,為今后找工作做準備的時期,因而忽視了對其他綜合能力的培養。究其根源,在于大學對于學生在培養方向上沒有做出正確的引導,導致大學生的本科學習逐步走向功利化,使應用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發展不均衡。
  4 幾點建議
  針對我國大學在學術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合理正確的吸收美國高校在這方面的經驗,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本科教育的發展現狀,形成我國大學特色的、本土的人才培養體系。本文總結美國大學的教學經驗并結合我國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通識教育體系,充分利用選修提升學生知識廣度。
  我國大學已基本實施通識教育,但大多是對數理化、文哲法等基礎課程的統一授課,有些學校在這類課程教育方面資源不足,所取得的效果不佳。因此,各學校要利用自身的教學優勢,開設教師擅長的通識類課程,鼓勵教師靈活教學。另外,我國大學雖開展自由選修,鼓勵學生學習專業以外的知識,但對選修課的教學評價和管理力度不夠,某些選修課講授知識少,結課容易,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更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學應當加強對選修課的審核,并通過了解學生興趣對選修課加以規劃,對選修課的課堂效果進行檢查,鼓勵教師采用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方式,比如組織演講、案例討論,激發學生創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鼓勵研討式教學。
  我國本科大學生對于學術研究并不了解,一方面由于教育體系將教學與科研相分離,認為學術研究是研究生階段的任務,本科注重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而忽視了對本科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本科大學生學習趨于功利化,認為考取證書才是找工作的“王道”。
  基于這樣的狀況,大學應當鼓勵教師將科學研究帶進課堂,這樣既可以緩解教師在科研與教學上時間緊的矛盾,又能讓學生更早的接觸學術研究,為學生提供更多學術研究的機會。除此之外,適當開設研討課程,增強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間的交流溝通。研討課可以由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組成,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學生在研討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專業的知識,增強溝通交流和團結協作能力。
 ?。?)重視本科教育,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人才培養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本科階段是高等教育的關鍵時期。我國大學要高度重視本科教育,為本科教育提供優質的資源,為本科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選擇,將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構建具有研究特色的本科教育。另外,本科教育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動態,以大學生為主體,賦予大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根據大學生的興趣優勢因材施教,教師也可適當的給予學生發展方向上的指導,制定有利于學生自身個性的培養計劃,同時鼓勵大學生進行學術研究,推進本科階段的學術培養。
  參考文獻
  [1]文娟,黃建忠,高運勝.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經濟學教育比較研究[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7,24(01):88-96.
  [2]史萬兵,曹方方.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生能力培養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6):150-154.
  [3]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04):26-31+95.
  [4]邵進,劉云飛.中美高校本科課程體系的比較研究——以南京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國際化比較研究項目”為基礎[J].中國大學教學,2015,(09):19-23.
  [5]王平祥,李忠云.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比較[J].高等農業教育,2006,(02):71-73.
  [6]周葉中.人才培養為本 本科教育是根——關于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5,(07):4-8.
  [7]韋麗銀,劉遠杰.論現代大學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內涵與機制[J].高教論壇,2014,(11):106-110.
  [8]王牧華,全曉潔.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及啟示[J].教育研究,2014, 35(12):149-155.
  [9]董澤芳,王曉輝.普林斯頓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及啟示[J].高教探索,2014,(02):77-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7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