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學術型教師”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專業發展的高原現象,幾乎是每一個教師職業生涯中都會遭遇的瓶頸,也是學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隊伍建設的難題。怎樣引領教師突破瓶頸,走出發展的高原地帶,重新精神抖擻地邁向新的高峰,我們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從培養“學術型教師”人手,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收獲了一定經驗。
  一、引導教師正確認識“學術型教師”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學術型教師首先是“能思想的”。對教育規律的理性思考、執著探求,使他成為優秀的思想者。學術型教師也是“會行動的”。對教育實踐的自覺反思、躬行踐履,使他成為成功的行動家。
  原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認為學術型教師應具有四大特征:學術研究意識、學術研究品質、學術研究方式、學術研究成果。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彭鋼研究員認為,學術型教師善于將學習與研究內化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并具有三種意識:問題與探究意識、學理與辨析意識、科學方法論意識。三種習慣:質疑與思考、廣泛閱讀與終身學習、研究與優化行動。借鑒兩位教育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學術型教師:將研究作為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呈現善研究、善合作、善總結、善創新等特征,擁有獨立的教育教學思想、獨特的課程與教學話語權與影響力,具有獨特教育教學風格和較高學術造詣的教師。
  作為教師,我們認識到學術型教師既不虛無,我們可以自覺認知;也不神秘,我們可以努力感知;更不遙遠,我們可以積極走向。
  1.閱讀:教師素養提高的基本路徑。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寫道:“不讀《論語》、不讀陶行知、不讀杜威、不讀蘇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難成為教育家?!遍喿x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基本路徑。教師通過閱讀,積養學識,并融會于課程和教學,使課堂豐富而厚重。學校引領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參與教學研究,首先就要為他們搭建好讀書交流的平臺,用閱讀鋪墊教師成長的知識通道。
  閱讀可以開闊教師的學術視野,沖擊甚至顛覆許多人頭腦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陳舊觀念和認識。例如對于備課,教師往往首先去考慮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但是在閱讀教育專著之后,教師意識到首先應認真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避免囿于教材的知識框架,主動地充實、豐富課程內容,真正發揮學術引領課堂的作用。
  2.科研:教師學術成長的必要條件。
  英國課程專家斯滕豪斯提出“教師即研究者”“讓每一個教師都成為研究者”等論斷。倘若脫離了科研, 教師也就沒有了先進理念的引領,教學研究就會停留在工作研究和經驗總結的層面上,不出多時,他們只會解題應考,研究品質逐漸流失。所以,我校提出“讓教科研成為第一教學力”的主張,開展富有科研內涵的教學研究,進行基于教學實踐的教育科研,推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我校引導教師立足教學現狀,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轉化為課題,在課題研究中探尋解決之道。對于課題成果,要求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自身的教學實踐,強調“教”與“研”的結合。作為一種實踐性成果,它表現的形式不局限于論文一種,更多的是教學研究案例。例如,我校物理與歷史兩個名師工作室跨界聯手,舉行“核心素養的學科建構”專題研討活動。陸良榮老師和顧俊老師以“物理學的重大進展”為共同課題開設研討課,兩位老師通過物理和歷史不同的學科視角,或發問,或論述,或探究,呈現不同的核心素養。這種研究活動為課題積累了生動的課例素材,也契合教學研究成果重在改善提升課堂教學的初衷。
  我校以學術型教師的培養為抓手,通過共走教育科研這條“幸福之路”,使學校特色建設獲得內涵發展、持續推進的新生力量。學校大力營造積極進取的校園氛圍,激活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使廣大青年教師在“潤物細無聲”中愉快而主動地走上教科研之路。
  3.研課:教師專業提升的立身之本。
  美國著名教育家歐內斯特·博耶認為:“還有一種通過咨詢或教學來傳授知識的學術?!憋@然這里的學術就是指教學的學術。高中教師的學術性主要體現在對教學方法的研究上,這一點是與高校教師有很大的區別的。在高中,教育科研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是通過研究的過程來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中的過程才是重要的,而論文只是研究成果的體現。
  如果教師不能扎根于課堂教學實際,所得的教育科研成果往往不能與教學相契合,在學校里的示范性作用也就大打折扣。學校要培養學術型教師,就要引領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要聚焦課堂,研究課堂,以課堂為載體,積極引導教師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依托典型課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學校要培養的學術型教師就是要能夠通過探索教學規律,找到提升教學效果的方法。離開了課堂教學,所謂的學術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構建不同性質的學術共同體
  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遠。我校的教育行走,不是一個人的孤獨行走,而是一趟集體的長跑。每一個人的背后,都有組織的力量在支撐著。這個組織就是學術共同體。
  1.名師共同體率先垂范。
  學校充分利用名師資源,開展“名師高徒”帶培活動?;顒又?,師徒教學相長,在原有基礎上共同提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校先后走出了4位省特級教師,他們一馬當先,給教師們樹立了成長的榜樣。學校名、特教師李雪林、唐琴和錢海榮分別成立了名師工作室,與校內外的教師牽手而行。他們利用工作室平臺開展各種活動,為教師搭建舞臺,開展示范,提供機會,有力地助推工作室成員向教育的高峰登攀。工作室成員借助名師的眼光去發現自身問題,揚長避短,并在不斷鍛煉與打磨的過程中快速成長。
  2.教科梯隊專題研討。
  我校的教科梯隊成員承擔著學校主要的教科研任務,是學??蒲械暮诵墓歉伞W校按教師的教科研能力與研究現狀,組建了三個層次的教科隊伍:首先是由各學科科研能力最強的教師組成的教科員隊伍,當年第一批10名教科員中成長出4名特級、5名蘇州市名教師:其次是中堅力量組成的教科中心組:第三是具有上進要求、有內在潛力的新生力量組成的教科協作組。   教科梯隊的組建為學校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錯落有致的平臺。例如,學校加強教科梯隊工作,要求有較強科研能力的教科員在關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同時指導青年教師教科工作;督促熱愛教育科研的教科中心組成員做好學校與個人課題研究工作,爭取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對于教科協助組教師,學校要求他們向教科名師看齊,并安排教科師傅指導其論文撰寫。教科名師的幫扶,使教師實現從合格教師向骨干教師的轉變,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并為其步人名優教師隊伍積累“資本”。
  3.各教研組學術教研。
  學校支持各教研組結合本學科實際,聚焦真實問題、典型問題,積極開展教材處理、教法探索、學法探討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研究意義的主題研究。
  主題性學科教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增加了教研組做科研的學術含量。例如課堂觀察、課例研究、精致化管理、微研究等主題活動,我們做足做優,除布置落實外,搜集資料、編印《教研通訊》,安排行政蹲點指導各教研組。
  學校依據師生成長、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確立一定數量的學科研究課題,形成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的研究網絡,以訓練能力、提高水平、提升境界,優化教育行為,形成優秀教師群體,讓部分優秀教師邁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給全體教師的專業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學校讓全體教師養成研究的良好習慣,使之在教育過程中體悟教育真義,體驗教育幸福,實現專業發展;在此基礎上,讓一部分教師成長為“準學術型教師”或“學術型教師”。
  三、樹立"學術型教師”典型
  沒有偶像的時代是平庸的時代,沒有榜樣的時代是缺乏凝聚力的時代。名師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更是教師心目中的偶像。以特級教師為典型的名師凝聚和吸引了一批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和成長共同體,最終引領學校乃至地區的學科教育走向新的高度。在走向學術型教師的路上,我校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提出合理的研究要求,讓他們從“自己”出發,通過“自下而上”的研究,努力尋找自己的“關鍵詞”。
  1.準學術型教師在身邊。
  學校要求學科帶頭人經歷三境界,“教學模式的總結一課堂特色的歸納一教學風格的提煉”,并回歸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檢驗展示。學校為每位帶頭人購置各科《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引導他們對照名家,在學習中找尋自我、定位自我。全體學科帶頭人都總結出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校又組織以“性格課堂中的風格教師”為主題的教學論壇,鼓勵帶頭人在去模式化實踐研究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歸納課堂教學特色,提煉教學風格。
  2.研究型教師在成熟。
  我校的中青年教師隊伍結構合理、業務精良。但是他們在專業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不再為站穩講臺、考試壓力而焦慮的同時,教學逐漸成為一種缺乏創造性的重復,職業倦怠在漸漸地蔓延。為了讓他們保持旺盛而持續的進取心,“在認識中定位自我,在超越中提升自我”,我校發放了《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設計》等書籍,引導教師了解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同時,將新秀、能手、帶頭人、名教師、特級教師的評審條件,按照“綜合”“教學”“業務”“論文”“課題”“帶培”等項目分別羅列匯總,讓每個層面的教師對照條件,發現“我的優勢有哪些”“我的不足在哪里”,從而幫助教師清楚地看到再上層樓的臺階近在咫尺。
  認識落實到行動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學校制定印發校本性的《教師規劃成長研修手冊》,要求全體骨干教師和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從“讀書生活”“課題研究”“論文寫作”“課程開發”“繼續教育”“行動研究”“成長足跡”幾個方面積累成長資本,制定“三年規劃”,確定成長目標;并將規劃從“教學”“科研”“帶培”“輻射”四個方面分解細化為年度計劃。為了幫助教師完善個性化的成長方案,學校專門組織幾位校內名師,一對一、面對面審閱修改每一份成長規劃。如若了解到教師確實面臨自身無能為力的困難,學校就主動出手——缺課,就與教研員溝通,創設錘煉技能的條件;缺文章,就請雜志社編輯分學科指導論文,提出修改意見,提高發表成功率和檔次。例如物理組有三位教師各方面表現優秀,下一年將要申報學科帶頭人,學校了解到他們缺綜合榮譽,校長室提議年度考核向他們傾斜,在第二年帶頭人獲評名單中,三位教師均榜上有名。為成長作規劃,拾級而上,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十年大發展?!安淮龘P鞭自奮蹄”,教師的成長意識由外加到內生,“規劃成長”成為我校“名特教師自我培養”的法寶。
  3.青年教師在成長。
  學校的青年教師,他們有活力、有激情、有想法,能更快更好地跟隨新教育改革的步伐。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的成熟是當務之急,而教科研則是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催化劑。我校為35周歲以下的教師策劃了“教研套餐”,合力助推成長。
  “八個一”是我校青年教師成長的傳統“必修課”:讀一本教育理論著作,研究一個教育教學課題,上一堂反映課題思想的研討課,展示一項教學技能,編制一份試卷,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撰寫一篇教后感,發表一篇科研論文?!氨匦拚n”推動青年教師練就了一項項基本功,其過程是辛苦甚至痛苦的,而結果是豐碩的、幸福的。一批批教師從“必修課”中歷練出來,成為業務過硬、素質全面的業務性人才,很多人相繼成為學科上的領軍人物。培養學術型教師,需要發現典型,剖析案例,悟出真諦,落實行動,讓教師在行進過程中明確方向、體驗過程、享受幸福。雖然我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小有成果,但是學術型教師培養的路還很長。正所謂“學術型教師在路上”,學術型教師的培養永遠在征程中,沒有終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4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