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外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關系歷來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我國過去在擴大對外貿易時也積累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在研究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一帶一路”的背景,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以期為解決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環境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外貿易;環境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8.015
1 引言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201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30.51萬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達到了新高點。但在對外貿易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國內資源消耗將近匱乏,環境承載力已經趨于上限,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勢在必行。對外貿易作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研究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無論是對于優化我國貿易結構還是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歷來是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點,并據此形成貿易有害論和貿易有益論兩大相互對立的觀點。我國的學者則傾向于“貿易中性論”,即貿易并非環境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觀點不可避免地承載了不同時代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特性。
我國當前貿易正處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在啟動“一帶一路”倡議后,我國與沿線國家彼此開發、交流與融合,實現國際互利共贏。不僅為我國擴大了對外貿易與合作,還有利于我國當前面臨污染嚴重、產能過剩發展瓶頸的產業 “走出去”,為我國化解環境問題提供了機遇。但是,究竟我國當前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外貿易與環境之間是什么樣的影響關系,這尚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我國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現狀
2.1 對外貿易對環境的正向效應
2.1.1 對外貿易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我國企業在對外貿易時,為滿足國際市場的巨大需求和降低生產成本,我國的企業則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使用效率,從手工生產走向機械化操作,從粗放型生產走向集約型生產,精簡流程,提升工藝,實現向現代化的跨越。
對外貿易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將出口國閑置的資源納入進口國的使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了出口國的資源浪費。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要素流動可以將資源與本國的要素相結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全球范圍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收。
2.1.2 對外貿易引進先進清潔技術
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引進先進清潔技術和設備,使生產過程中造成的能耗和污染降低。先進的清潔技術與設備為我國傳統產業更新現行生產資料,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索取與破壞;還可以實現清潔生產,減輕環境污染。清潔技術可有力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使企業向現代綠色經濟的發展方式轉型。
我國在與他國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綠色技術逆向溢出效應,模仿他國對于清潔能源的開發,減少對常規能源的依賴,也減輕由于常規能源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常規能源使用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如酸雨、溫室效應,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2 出口貿易對環境的負面效應
2.2.1 對外貿易擴大環境污染規模
在產業結構與資源利用率不變的假設前提下,貿易使一國的經濟規模擴大,也會相應地造成環境污染的增加。尤其是在以勞動導向型和資源導向型產品為出口導向的出口貿易結構下,大量的對外貿易使我國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都趨于嚴重,發展貿易的環境成本越來越高。我國是全球第一電池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但電池行業作為高污染行業,歷來被環保部門重點監管。電池由于含有汞、鉛等重金屬元素,在生產、處理的過程中都存在極大的污染風險。國土資源部稱,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耕地而減產的糧食和直接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合計超2200萬噸,可供應珠三角一年的糧食需求。另外,電池中還含有酸性物質,一旦發生泄露即易形成酸雨,加重大氣污染。
2.2.2 對外貿易促使環境污染轉移
產品的壽命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的階段,產品每一個生命階段的變化都意味著發生產業轉移,而國際貿易增加了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聯系,也加速了產業轉移。發生產業轉移的行業在轉出地往往是已經飽和或趨于飽和狀態,但在轉入地依舊處于發展的初期。在世界第三次產業轉移期間,我國承接了以勞動為導向的產業,成為了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但低標準的產業準入原則卻也將污染和落后產能引入我國,我國城市的生態功能被大幅度削弱。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領頭羊”,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時,曾以生態環境作為出口創收的成本,承接了低端的勞動導向型產業。此次產業轉移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了珠三角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交通的迅猛發展。但產業轉移背景下,我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能源結構和過度的尾氣排放使珠三角長期籠罩在大氣污染之下。
3 政策建議
3.1 化解過剩產能,促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我國過去在發展的過程中,盲目追求GDP的增長,對部分行業如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大量投資,但在這些行業產能擴張時卻不注意提升產業集聚度,產業發展低質量,以至于出現大量產能過剩。“一帶一路”為我國帶來的貿易增量可以幫助我國有效消化多余產能,還可以推動這些行業的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提升產能質量,推動我國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實現我國產業的清潔生產。
3.2 引進外商投資,加快清潔技術研發
在引進外資時,充分發揮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降低單位產品的產出所需的能耗和帶來的污染。但同時我國也應該加快清潔技術的自主研發,建設起緊跟時代潮流發展環保技術智庫,為我國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戰略儲備?!耙粠б宦贰苯ㄔO可以有效推進國際綠色技術貿易,不同國家間的清潔技術和治理經驗相互結合,取長補短,使環境污染在全球范圍內做到有效治理。
3.3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扶持綠色產業
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勢互補的作用,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新興的綠色產業。依賴于低能耗、低污染卻能實現高產出的新工藝,綠色產業能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是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產業雖然具有遠大的發展前景,但無論是在我國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尚為幼稚產業,所以需要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合作,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彼此支持,共同扶持綠色產業發展。
3.4 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將環境成本納入考核指標
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關鍵是思想觀念的更新。我國過去的企業出于市場的自發性,為了盈利而一味地破壞環境,不計后果,給生態和社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而過去我國某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長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對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行為缺乏關注。要做到經濟、生態、社會的互利共贏,企業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政府也必須將環境成本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掀起了我國貿易發展的新的高潮,我國也應該借此契機,合理解決對外貿易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貿易與環境的協同發展。通過上述效應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外貿易對環境具有雙向的影響。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應深化與沿線國家的合作,解決我國環境問題,與沿線國家共同探索新的經貿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孔淑紅,周甜甜.我國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及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2,(08):108-120.
[2]陳恩,慎少輝.廣東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互動關系探析[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04):29-35.
[3]史藝.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及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8,(09):15-16+40.
[4]常靜,趙凌云.中國出口貿易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2,(07):136-1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