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校媒合作”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基本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落后于媒體實踐,當下新媒體環境中新聞生產流程和傳播機制產生巨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面臨新的困局。從校媒合作的視角探討獨立學院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積極利用傳媒資源,與媒體保持密切溝通,通過推動“六個共同”等方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聞人才。
關鍵詞:獨立學院;校媒合作;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03
1 獨立學院校媒合作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界定與必要性
1.1 校媒合作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界定
國際高等教育的誕生依托于強大的社會組織與社會發展,因此自高等教育誕生以來,教育的主體從來都不僅限于高校,除開大學、高職教育機構之外,參與高等教育的主體還包括廣泛的社會機構與行業組織,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主體。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在辦學體制、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有明顯區別,更加強調校企合作,培養實踐性人才,獨立學院新辦新聞傳播專業,更需要緊跟傳媒業界前言,這就需要新聞傳播教育與業界加強緊密合作。
校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與新聞媒體機構合作磋商,推進“六個共同”與媒體、企業合作共同組建師資團隊;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業界導師與學界導師共同參與新聞人才培養;學校與媒體、企業共建高品質高效能實習實訓基地;媒體專家與校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六個共同”建設,構建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深度合作以項目引導、團隊授課(多師同堂、一課多師)、伴隨式學習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校媒合作構建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積極利用媒體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共同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
1.2 校媒合作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必要性
1.2.1 有利于推動高校與傳媒行業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滯后于媒體實踐,高校與社會系統疏離,自成一體,與社會大系統基本處于分離狀態,造成高等教育的困局和尷尬。新聞傳播教育秉持實踐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理念導向,意味著高校必須根據新聞行業對人才的技能需求做出相應的培養方式改革。與傳媒企業合作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有利于吸收廣泛的社會力量,吸引多元化主體投入到新聞人才培養過程中,確立主體多元、行業引領、社會參與的培養思路。
1.2.2 有利于促進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
20世紀末21世紀初,基于信息傳播技術的突破,網絡傳播迅速崛起,各種新的媒介形式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數字網絡電視、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等,像雨后春筍般地生長。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內容生產的機制在轉型,人們信息消費的形式與渠道在變化,傳媒單位的崗位設置及其技能要求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會對新聞傳播教育界提出新的要求,期待新聞院系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知識能力規格、培養模式、教學環節等方面做出相應的改變。但是,傳媒系統急劇變革并沒有及時拉動新聞傳播教育系統,新聞傳播院系與業界的距離漸行漸遠。 獨立學院校媒合作打破大學封閉性教學傳統,以培養支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讓媒體行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制定、教學團隊建設、教學內容設置、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甚至根據媒體需求采用訂單式培養思路,這樣的方式無疑有以利于新聞傳播專業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需求,促進學生到媒體精準求職、迅速上手。
2 獨立學院校媒合作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基本路徑
2.1 校媒合作推動“六個共同”建設
獨立學院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以媒體、企業、行業為依托,推進校企聯袂、師生企聯合、教研用聯動、學做創連貫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體思路包括:在多門專業核心課程中吸納業界精英共建師資團隊,實施多師同堂、一課多師;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業界導師與學界導師共同參與新聞人才培養,實施侵入式、伴隨式實踐教學模式;學校與媒體、企業共建高品質高效能實習實訓基地;媒體專家與校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六個共同”建設,構建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部分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在設置課程時與媒體通力合作,從媒體發展的最前沿不斷采集、加工信息,依托新聞媒體崗位需求、技術發展需求以及市場需求來設置課程。
互聯網時代,數據新聞成為新聞信息傳播主流形式,在國內,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從數據新聞出發,做出了校媒合作模式的創新。2015年中國傳媒大學聯合中青網建立新聞合作實習基地。國內財新傳媒數據可視化實驗室、搜狐數字之道、網易數讀、新浪圖解新聞、人民日報新媒體技術公司數據新聞組、新華網數據新聞、澎湃新聞美術課等是我國當前知名數據新聞媒體或工作室,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與這些媒體或工作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輸送大量實習生前往這些媒體學習實踐,成為新聞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平臺和實習基地。2018年在重慶市政府的推動下,阿里巴巴與重慶市9所高校達成合作協議,開展大數據人才培養,經過企業與學校的深入磋商,阿里巴巴與學校就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達成協議,部分核心專業課程由阿里云大學承擔,運用企業的技術優勢培養大數據人才。
2.2 在新媒體環境下關注行業發展,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近年來社交媒體時代新聞傳媒業發展日新月異,新聞傳播教育要跟上時代步伐,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根據專業實際需要,制定“雙師”師資培訓計劃。近年來國內教育部門、媒體、研究機構根據市場需要,也定期舉辦針對高校新聞傳播教師的培訓項目。2018年8月國內互聯網公司“刺猬公社”發起了“高校教師互聯網公司培訓項目”,該項目是一個為新聞傳播專業教師量身打造的培訓項目。通過組織高校新聞傳播學教師實地考察、訪問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新華社融媒體未來研究院、今日頭條、騰訊深圳總部等發展較好的新媒體公司,參與座談討論,深度了解當下互聯網公司的運作、人工智能技術、新媒體內容創業團隊,及傳統媒體轉型現狀。該項目2018年暑期已經成功開辦2期,在新聞傳播學教學圈內獲得廣泛認可和好評,參與培訓的老師均表示收獲豐富,幫助教師了解新聞傳媒業前沿動態,提升專業素養,同時教師可以借此培訓機會,與一系列高端互聯網公司建立溝通機制,介紹學生前往國內一流互聯網公司實踐、專業實習,服務新聞傳播學教學科研工作。 2.3 與媒體合作引入項目教學法,積極開發實戰性訓練項目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離不開各類傳媒企業、廣告公司和各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支持,與行業、企業建立緊密性、長期性和經常性的合作關系。引入媒體的實踐項目,讓學生親身到新聞發生現場,教師在現場講解采訪要點以及獲取素材的要求,并現場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學生通過自己的采訪、寫作來感悟和提高對新聞的認識以及實務操作能力。
校媒合作開發綜合性項目,以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推行項目教學法,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為主線,以團隊合作為理念,以加強新聞業務實踐為核心,能把分散在各課程中的知識點通過項目有機地聯系起來,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中心的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由于是團隊共同學習、任務獨立作業,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溝通與表達能力,能夠激發學生發揮的創新能力,以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完成項目的全部工作。
通過學院簽約承接媒體、廣告公司、企業、政府的新聞作品供稿、宣傳策劃、廣告制作、新媒體維護運營等項目,然后組織學生團隊,在學校和合作方的指導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在項目實戰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等職業精神。如老師指導新聞素質拓展班、學校新媒體中心團隊學員,通過自建媒體開展實踐等。同時合作方式還隨著業界、行業的新變化,不斷深化,不斷創新,和企業的合作達到良好的契合度。如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與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長江商報》、《江漢商報》、今古傳奇雜志社、武漢長江屏媒體傳播有限公司、武漢百捷網絡服務有限公司等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近3年來,與武漢廣播電視周報、楚韻九歌有限公司、團省委、長江商報、國家漢辦飲食基地等企事業單位合作的“娛樂大盤點”專版策劃、“千年黃鶴——黃鶴樓的文化意象”、團省委手機報、《加油!武漢》、“四菜一湯的中國味道”等項目圓滿完成并卓有成效。
在信息技術迅疾發展和傳播形態、業態與生態持續快速變革的當下,與傳媒企業合作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實踐智慧。學校與媒體的合作和聯系要有常態機制,從制度層面保障聯系溝通的有效性,處理好學界和業界的關系問題,取得進一步共識,積極發揮媒體企業的正能量和優勢,實現雙贏的結局才能夠使校媒合作常態化、長久化,持續發展以推動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官衛星,江海瑤,萬亮.高職新聞專業“校媒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人才教育,2010,(8).
[2]張昆.新聞傳播教育的支點錯位[J].新聞記者,2017,(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6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