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鄉村振興中財政職能兩面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適應我國新時代、新矛盾、新需求提出的,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社會主義現代化,蘊含鄉村的現代化,鄉村振興崛起離不開財政的支持,未來財政職能目標的順利實現也依賴于鄉村振興,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財政職能;“三農”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9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著眼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舉措。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不僅擔負著優化資源配置、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經濟穩定與發展的重要職責,同時國民經濟基礎和結構的均衡完善也將助力財政職能目標的實現??梢姡瑖@興農強農戰略目標,一是充分發揮財政的政策引導和專項支持作用,對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鄉村振興崛起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對于財政職能目標的實現也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資源配置職能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調整為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明確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但問題在于市場時常存在失靈,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平衡。財政作為履行和實現政府職能的手段,必然需要通過有意識地調節和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實現效率與公平兼顧,當下與未來共謀的平衡。
   建國初期,為加快發展工業,對農村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使得資源配置懸殊,逐步形成了現在的二元結構。近年來,隨著經濟開放和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加之鄉村缺乏充足的就業機會、醫療教育資源相對落后,致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嚴重,一方面增加了社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農村居民難以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比城市居民尚有不足。如果單純靠市場力量,去改善當前現狀,顯然難以實現鄉村質的改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正是基于我國鄉村發展現狀和經濟社會未來走向作出的重大抉擇。鄉村振興并不是讓每個鄉村都振興,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宜居住的,“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村莊在政策扶持下,隨異地搬遷等舉措,自然消亡;讓有發展潛力的村莊積極興業,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交通、醫療、教育、通訊、文化娛樂等設施,降低居民生活外部成本;做好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第二,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和引導,就地投資興業,帶動富余勞動力就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特色產業,形成集群,產生規模效應,降低生產邊際成本。第三,擇選在鄉村發展占據比較優勢的產業,有計劃地實現由城市轉移至鄉村,充分發揮城鄉各自優勢,實現兩者協調融合發展。
   這樣,通過對城鄉資源的調節配置,一方面實現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特色資源的有效利用、社會生產要素參與率提高,同時減輕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政府社會治理成本,還有利于集中提供更優質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提高公共資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農村各要素使用率的提高,城鄉資源有效流通、產業優勢共濟互補,將使得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目標更容易實現。
   二、收入分配職能
   2018年12月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快建立區域合作和利益共享機制,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我國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理思想,財政作為調節收入再分配的方式,通過改變經濟社會的收入分配格局,實現收入分配均等化,從而在保證效率的同時,實現收入的相對公平。
   進入新時代,一方面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初,還有近1,700萬人沒有實現脫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尤其在農村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的了政策保障。目前,農民收入主要包括勞動工資所得、經營產業所得、政府轉移所得、財產所得,其中勞動工資和經營產業獲得的收入在短期內難有較大改變,獲得政府和其他各方面轉移有很大空間,最大的短板是財產所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年多來,各級政府加大了財政資金引導和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在大病醫療、農村低保、產業發展、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下一步還應加大社會資金注入和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為鄉村居民創建一個有利于增產和創收的環境,為實現可持續增收打下產業基礎和堅實保障。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城鄉居民的收入主要來自勞動、經營、轉移等非資產性所得。20世紀90年代后期,城市開始實施商品房制度,隨著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居民資產性所得迎來大幅提升,而將土地和房屋作為最大資產的農村居民,由于土地房屋限制自由買賣,未能實現有效增值。收入依然只能靠產品和勞務所得,增值速度有限。從資產所得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增大趨勢。因此,在鄉村振興中,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落實,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實現該收入途徑的有效打通,以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這樣,一方面通過財政資金的支持和調節,增加了農民收入,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實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再分配;另一方面鄉村振興崛起,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興旺,生活宜居,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無疑都將有助于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
   三、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當前經濟處于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換擋期,加之世界政治經濟環境多變,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要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擴大內需,尤其是農村地區,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財政作為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政府購買支出和轉移支付,發行地方債務擴大投資等,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實現經濟的穩定和增長。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雖為脫貧攻堅指明了方向,但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實現這些群眾的脫貧安置,都離不開專項經費予以支持,同時還要扶持貧困人口持續增收不返貧。這必然會引致投資、消費等有效需求增加,從而助力宏觀經濟的穩定。另外,貧困人口群體邊際消費傾向比較高,但實際消費能力較低,當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隨著他們社會保障的完善,收入的增加,消費能力將得到提高,從而成為拉動國內經濟的巨大動力。然而,鄉村振興的根本任務絕不僅限于補齊貧困的短板,更在于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互動融合、連理共榮的格局。因此,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振興的重點離不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等,要實現這些目標,同樣離不開財政和社會資本的支持,同樣會帶動消費、投資的增長,從而擴大內需,助力經濟穩定。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財政助力鄉村振興,一方面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產業興旺,穩定宏觀經濟;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是維持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強基固本工程,我國有著數量最多的農民,農業興旺、農民增收、農村富裕將為經濟穩定的財政目標的實現提供持久定力。
   四、結論
   鄉村振興與財政職能的實現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鄉村振興離不開財政的主動作為;另一方面鄉村的振興崛起又有助于財政職能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鄉村振興戰略框架下,財政應該積極主動擔當,實現短暫性向戰略性、被動埋單到主動請客的理念轉變,有計劃、針對性地加大對“三農”傾斜力度,構建完善的支撐體制和機制。同時,有效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壯大支撐合力,服從服務于階段性目標和最終目標,實現我國鄉村振興崛起、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為未來財政職能目標的順利實現打下持久堅實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徐勇.論現代化中后期的鄉村振興[J].社會科學研究,2019(2).
  [2]張曉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J].經濟縱橫,2019(1).
  [3]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9.27.
  [4]陳明星.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重點[J].經濟研究參考,2018(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14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