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互聯網+”構建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本文在分析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互聯網+”有利條件基礎上,指出合作社構建“互聯網+”存在的問題,提出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互聯網+”的措施,從而促進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息化管理,推動常德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互聯網+”;農民專業合作社;常德
基金項目: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2018-2019年度科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XH2018035);2019年度常德市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立項課題(項目編號:CSP19ZC17);常德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科學研究立項課題(項目編號:ZY1812)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11日
目前,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涉及到種植、養殖、農機等多個方面,合作社分布廣,涉及的農戶多,影響力大。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這個大背景下,可以大力實施“互聯網+合作社”發展模式,以促進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一、合作社構建“互聯網+”的有利條件
(一)常德市農村經濟發展迅速。2018年常德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5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960元。這為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互聯網信息技術提供了有利的經濟條件,同時,常德市在201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1.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52.8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131.5萬戶。這將為合作社實施“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社會條件。
(二)合作社發展具有一定的規模。截至2018年12月,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5,421家,社員36.9萬戶。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數量多,在各個區縣市均有分布,已成為常德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合作社實施互聯網信息技術,將會帶動合作社更快發展,促進常德市農業發展。
(三)國家省市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互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國家出臺鼓勵“互聯網+”的諸多激勵措施。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專門設“扶持政策”一章,就產業政策、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問題做出專門規定。國家鼓勵、支持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安排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在2015年11月頒布的《農業部關于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要抓住農村地區無線寬帶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民手機擁有量快速增加、手機成為農民上網最主要手段的機遇,對農民開展手機使用基本技能、上網基礎知識的普及培訓。湖南省人民政府在2015年頒布的《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農業互聯網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湖南農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基于農業互聯網的協同研發設計、定制生產營銷等廣泛應用,基于互聯網的農村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產業扶貧應用更為廣泛,農村網絡金融和電子商務普及深化,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互聯網企業,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業互聯網平臺和產業集中區,打造較完善的農業互聯網產業鏈,湖南農業互聯網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常德市政府在《2018年常德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健全農技推廣、農機作業等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合作社構建“互聯網+”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的宣傳力度不夠。當前,常德市部分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互聯網普及率不高,廣大農民用不上、不會用、用不起信息技術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城鄉數字鴻溝仍然明顯。常德市寬帶互聯網業務在農村的宣傳主要通過在各鄉鎮的營業廳擺放寬帶宣傳單以及一些相關品牌形象裝飾的途徑,這種宣傳方式單一,且不夠主動,缺乏營銷意識,其宣傳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消費者對于信息的敏感程度。如果是敏感度低的農村用戶,其不具備主動看宣傳單和自我學習的習慣,因此就無法及時了解寬帶網絡的相關業務知識,從而其寬帶業務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激發,繼而影響互聯網建設的進程。這勢必會影響合作社在其社員中實施“互聯網+”的建設,使得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信息化建設速度變慢。
(二)基礎設施滯后。常德市地形復雜,地貌大體是“三分丘崗、兩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農村地域居民點一般比較分散,在這部分區域進行網絡建設要考慮諸多因素,農戶需求大,但建設成本高,工程復雜,任務艱巨,耗費時間長,網絡架構難度較大,不利于寬帶網絡發展。特別是在漢壽縣的低湖低洼區以及石門、桃源、鼎城等區縣市的山區,這些地方比較偏僻、交通不便,這些地方根本就無法感受到“互聯網+”大數據對他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農戶使用互聯網的能力不足。目前,常德市農村以中老年人為主,他們受教育程度低、加上農村基礎設施匱乏和信息技術相對閉塞,很多農民并不了解互聯網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影響,更有甚者還不會上網,不會用電腦打字,根據我們實地考察,常德市農村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小學及初中學歷程度的農村網民占比均高于城鎮網民,然而互聯網的使用對于用戶的計算機和網絡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信息知識和電腦操作能力的匱乏,嚴重限制常德市農村居民使用互聯網的積極性,降低了其接受互聯網的熱情。
三、合作社構建“互聯網+”的措施
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根據合作社發展的需要,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建設的可能,對合作社的社員以及當地的農戶實施由點到面,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由單項服務到綜合服務,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
(一)發揮國家級示范社的宣傳帶動作用。目前,常德市擁有24家國家級示范社,它們在常德市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常德市的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可開啟互聯網信息化的為農服務發展模式,建立以農資供應為核心,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物流配送、農產品購銷、農村金融等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互聯網電商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發展,零距離對接服務廣大合作社社員以及非合作社的農戶。目前,湖南錦繡千村農業合作社不斷延伸拓展服務內容,逐步建立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四大平臺,并且成員通過手機客戶端即可采購產品,線上下單,線下配送。服務合作社服務于5,818社員戶以及5萬多非社員戶。 (二)湊集資金,加大投入。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大力湊集資金,在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逐步建立用現代化網絡通訊、計算機及空間信息技術建設合作社辦公系統,實現合作社辦公、成員及土地位置地理分布等管理的信息化;依托物聯網信息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實現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開通合作社的微博、微信服務號及微商渠道,通過百度百科等多項線上認證;完成C端平臺商家入駐、上線品牌。合作社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對社員生產進行指導結合,在產前為合作社的社員提供農資產品的服務,產中為他們提供農技服務及金融服務,產后為他們進行農產品加工及網上售賣等。
(三)充分利用社會其他資源。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實施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實施信息化管理,應在常德市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的統籌協調下,充分利用社會其他資源,在電信運營、電子商務、金融保險服務、消費品營銷等各類企業為農村市場實施的服務。利用常德郵政分公司整合現有的郵政便民服務站,孵化特色網店,開設農產品線下專區,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實施農產品營銷。依靠龍頭企業,共同建立“電商平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網店”的互聯網發展模式,如湖南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公司+貧困戶散養石門土雞”的扶貧模式,逐步形成“電商平臺+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村(戶)+網店”的電商扶貧生態鏈,建立農村電商運營平臺,以農村專業合作社總社和鄉鎮分社為依托,通過公司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將“湘佳”雞鴨產品通過順豐航空物流直銷全國各大中城市。
(四)加強對農戶的信息技術培訓。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加強對社員的教育培訓,使全體社員意識到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合作社經營管理中具有的重要意義。在電腦的基本操作、網絡營銷、手機上網的基礎知識等方面進行培訓,來提高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體社員運用互聯網的技能。同時,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互聯網運營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大學組編.農民合作社建設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2]劉永建.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4(上).
[3]楊晟.我市農民合作社創新模式求發展[N].常德日報,2018.7.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1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