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教育”新時代,信息技術助力構建盲校中職專業高效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互聯網+教育”新時代,隨著學校的現代化達標、“三通兩平臺”建設等工作的開展,信息技術新手段進入盲校,盲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大幅改善,數字資源日益豐富,師生的信息素養不斷提高。總結和探討信息技術帶給盲校中職師生的變革以及信息技術如何助力構建盲校中職專業高效課堂。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盲校;視障生;中職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240-02
   當今世界,科技在飛速發展,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進校園、進課堂,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熱點。
   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將推動信息技術和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作為核心理念,從應用入手切入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教育教學的變革與信息化發展。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實現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互聯網+”新時代,信息技術給盲校教學帶來變革
   隨著學校的現代化達標、“三通兩平臺”建設等工作的開展,信息技術新手段進入盲校,盲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大幅改善,數字資源日益豐富,師生的信息素養不斷提高。屏幕式電子助視器的使用克服了低視生的視覺缺陷,通過調焦、調節明暗和調節背景顏色等在座位上就能看到老師的板書和展示課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iPad等手持式智能終端設備,內置或者加裝爭渡、陽光等讀屏軟件,可以使視障學生,尤其是全盲學生無障礙瀏覽信息,搜素課程所需資源及完成作業等;錄播系統、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普及應用,云平臺、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網絡空間等新技術的涌現使師生的教與學方式逐漸發生變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前、課中、課后學習,課堂的邊界重新界定,教學流程得以重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體驗,告別了老師教課主要借助于黑板、粉筆和投影,視障生主要利用盲板盲筆做筆記、寫作業的時代。
   網絡教研平臺的建立和使用,例如近期舉辦的“一師一優課”活動,盲校老師和普校老師同臺競技,同時,課程資源放到平臺上供大家學習觀看,實現了盲校教師間的廣泛互動,豐富了教研手段、教研形式,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資源共享。同時,這也增加了盲校老師和普校老師交流溝通的機會,可以互通有無,為開展“融合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和信息素養,豐富教學方式
   盲校中職專業主要是中醫康復保健,經過三年中職教育,視障學生最終以保健按摩師的身份走向社會。就我們學校而言,在職業教育階段,注重培養和提高視障學生的綜合素質,合理利用多種手段實現對視障學生的缺陷補償,確保每個視障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使視障學生達到一專(具有一項專業技術,主要為按摩,輔以音樂、計算機等)、二能(有社會交往能力,有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五合格(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符合基本要求)的標準[1]。
   第四版盲人醫療按摩中等專業統編教材的教學大綱中也提到“各學??筛鶕嶋H情況,綜合實踐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以增強學生對人體學知識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和主動思考的能力?!?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提升信息素養,學會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根據教學實際,挑選信息化的教學內容;全面把握課堂節奏,抓住機會恰當地引入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師生互動的平臺;充分引進優質教學相關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根本上改善教學效果[2]。
   在《實用人體學》講到膝關節相關內容時,筆者在課前利用事先建好的學科微信群,發布微視頻,講述膝關節的基本結構,讓學生對膝關節的組成及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上,把學生進行分組,利用實物教具再進行講述,引導學生對股骨、脛骨和髕骨等進行對應和熟悉,對膝關節有更形象化的認知。能力強的低視生還可以使用三維解剖多媒體教學系統,根據自己的需求放大和縮小構成膝關節,全方位膝關節的三維結構,進行知識強化和延伸。課后,利用i鴻合教學系統發布作業,學生在學生端完成作業,實時回傳,老師及時批復。這樣的學習過程,簡單高效,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新的知識,鍛煉了合作能力、動手能力,還培養了探索精神,實現了個性化學習。
   三、信息技術幫助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促進全面發展
   基于微課、MOOC等信息資源應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具有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等功能,搭建了一種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平臺,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的需求,是對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有效拓展[3]。
   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微課、微視頻、慕課等實現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整合式教學方式,課堂內外的時間得以重新分配,課堂知識的學習方式得以更新和調整;根據學生的個人視力損傷程度、實際理解、表達、歸納和實際操作等能力的不同進行分層、分類教學,給他們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同時完成學習任務情況可以在同一平臺完成,實現因材施教;建立教學QQ群、微信群和線上課題討論組,有問題隨時溝通,可以便捷傳輸課件和音、視頻教學內容,很好地進行缺陷補償,促進學生針對某一問題的溝通交流,深化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我們還鼓勵視障學生成為創客,制作自己的小視頻,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在某一知識點上的老師,增加不同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職教學生的臨床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四、豐富課堂教學,創建開放、百變的教學空間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知識的呈現更加形象、生動。 教師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融為一體,構建出一個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教學流程,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育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精確性,減小教學難度,使學生學得更快速、更輕松。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及智力開發同步推進[4],刺激視障學生的感官體驗,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好學。
   在中職專業課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把新技術作為課堂教學完善和補充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經絡腧穴學》授課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準確識別人體的經絡腧穴,采用人機交互認穴儀來輔助教學。人體模型上用突出的金屬點、線標出人體的經絡和經絡上的重點穴,學生利用觸覺優勢觸診到相關穴位,一旦點觸筆觸診到相應的穴位,就會出現該穴位的名稱、位置及功能等知識語音介紹,這樣節省了學生反復翻閱盲書的時間,實現更高效的學習和復習。
   交互式多媒體教室環境的建立,打破了傳統的封閉式教學環境,實現了資源信息的共享。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5]。教師引導視障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借助網絡資源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獲取知識不再局限于課堂,更多的來源于自主學習,對自己關于按摩相關知識學習的困惑,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MOOC平臺等和其他同學或者在線課堂的老師和學生交流溝通,這個過程對鍛煉學生獨立思維、解答疑問、主動獲取和選擇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完善自我知識體系和提高所缺能力,還有效實現分層教學,獲取碎片知識的效率大幅提升,并快速提高自身學習探究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
   同時,現代智慧課堂把正式的學習空間和非正式學習空間有機結合起來,把物理的空間、數字的空間和虛擬的空間打通,讓學生能夠自由的遷徙和在里面穿梭[6]。物理空間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分組需要調整座椅位置,網絡空間也可以進行在線百變,豐富學習空間的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不同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
   五、總結
   進入21世紀之后,互聯網發展突飛猛進。“互聯網+教育”新時代,教育資源更為開放。信息技術助力盲校中職專業課堂變革方式,實現高效。在這種情況下,優質的教育資源得以充實和豐富,使我們的教育真正成為面向未來的教育,盲校中職的視障生基本達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參考文獻:
   [1]趙明.淺談視障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在教學中的滲透[EB/OL].[2013-05-28].http://www.doc88.com/p-3079983581116.html.
   [2]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5):103-109.
   [3]許廣星.微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61,63.
   [4]葉立軍.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5]榮祥勝,韓迎,徐廣安.多媒體網絡教學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J].教育信息化,2003(10):11-12.
   [6]焦建利.學習空間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17):20-21.
  ◎編輯 王 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5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