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店的無人喝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雖然第一代無人零售已經成為過去,但這并不會是無人零售的終局,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它還會有更美好的故事向我們講述。
過去的一年時間里,無人貨架、無人超市、 無人便利店……我國零售業正迎來無人化的浪潮,一時間電商巨頭如阿里巴巴、京東,創企如小麥鋪、繽果盒子,傳統零售商如蘇寧、高鑫零售都紛紛參與其中,都怕成為這一波浪潮中被遺棄的那一個。
不過與之前的一個投資風口共享單車一樣,無人零售迅速涌到岸邊,又如潮水一般迅速退去。
來去匆匆,入局者眾,出局者更眾。
行業迎來洗牌期
2017年,新零售火遍大江南北,搭載著新零售的風口,無人概念快速升溫,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行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
其中,無人貨架作為搶占辦公室寫字樓等商務辦公消費場景的項目更是受到眾人廣泛的關注。持續發酵的市場引得資本瘋狂加注,各路玩家不斷入場。2017年到2018年年初,無人貨架這個火得發熱的賽道就已經席卷了30億真金白銀,入局其中的玩家更是達到50多個。
并不是每一個入局者都能笑到最后,僅僅不到一年時間,自2018年年初起,被一直吹到風口的創業項目仿佛重蹈了共享單車的覆轍,無人貨架品牌像多米諾骨牌般相繼倒下,很多創業者體驗到了夢碎的感覺。
2018年1月,傳猩便利將裁去約60%的BD人員;5月,七只考拉停止貨架業務;6月,哈米倒閉;7月,果小美上線“寶貝倉”轉戰線上;10月,小閃科技申請破產清算;12月19日,京東到家Go宣布停止運營開放式無人貨架……融資受阻、大裁員、公司跑路、無人補貨等成為常態。創業失敗者則形容為“一場游戲一場夢,夢醒全是傷心事。”
2017年的7月8日-12日期間,在阿里巴巴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阿里巴巴首家無人超市——淘咖啡亮相。而與其說淘咖啡是一家咖啡廳,倒不如說這是一款迷你的商超,無論是零食、速食還是餐飲吃喝,淘咖啡中都應有盡有。技術上,淘咖啡采用的模式與京東X大同小異。不過整體來說,落地杭州的“淘咖啡”無人超市,僅僅是個在淘寶造物節上存在了4天的快閃店,此后便在線下徹底消失。
無論是無人超市還是無人貨架,這些無人零售項目正遭遇著陣痛。如果把2017年試水的無人零售項目定義為“第一代無人零售”的話,到了2018年年底,這個風潮顯然已經過去。第一代無人零售仿佛偃旗息鼓,眾多巨頭的無人零售平臺,以及一些名噪一時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少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當前“無人”創造的效益低
沒有售貨員,無人監督,用戶挑選商品、手機掃碼付費全程自助的全新消費體驗,一度讓無人零售成為熱詞。而無人貨架成本低廉、陳列靈活、安裝快捷、流量裹挾、資本助力等要素,也吸引了很多創業者快速涌入。
不過,無人零售雖然表面上看來光鮮,但是實際盈利很困難。
因為在這些看似無人的背后,需要大量的人工在背后默默予以支撐。目前來說,真正能取代“人”的只有收銀和保安這些簡單的工序,就連補貨和清潔都未能做到。
以開設于辦公室的北京“小e微店”為例,如果進駐100人以上的公司,需要每天派人補貨,即使開在小型公司內,亦須每周補貨兩次,而每間商店的月均營業額只有5000元,毛利率約25%,扣除保養和維修設備的支出和人工成本后,幾乎沒有盈利。
再者,即使節省了人力成本,但卻要安裝和保養智能設備,例如多個攝錄鏡頭、自動識別裝置等等;最貴的無疑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建立一套完整的營運系統,但中小型企業未必有經濟能力做到,他們必須跟科網企業合作,短期或會免費,但長遠而言也難免要支付服務費。國內目前人工成本的支出相對較低,兩個收銀員的工資相較幾十個高清攝像頭以及大量云端部署的前期投入,無人店這一筆生意顯然在當前階段的中國并不是那么劃算。
無人貨架行業慘淡,主要還源于供應鏈管理不足,物流和供應鏈端的建設都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倉儲、物流、配送這一套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自建的周期太長,成本太高,大部分的無人貨架玩家都不會花精力和時間去打造。絕大多數的無人貨架企業并沒有自營的供應鏈體系,在企業規模尚小之際,還可通過O2O方式解決供應鏈問題,可一旦企業開始擴大規模,企業的供應鏈問題就會逐漸顯露,在點位擴張愈演愈烈時,供應鏈問題就會成為無法忽視的存在。例如日常補貨和損耗將會造成企業運營問題頻繁出現,以及貨品的品質出現抖動、鋪設效率慢等問題。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無人貨架看似入局難度低,但實質上其對物流、供應鏈和精細化運營的要求極高。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無人貨架快速擴張,忽視已有點位的后續經營鞏固,導致供大于求、管理困難、盈利受阻等問題亂象叢生,這些現狀使得無人貨架風波不斷。
在無人店出現之前,傳統的便利店、連鎖超市等傳統零售已經有很多年的發展歷史。盡管近幾年,傳統零售受到“互聯網+”新零售的沖擊,不過它們大多數還是有其生存的本領和存在的價值。傳統零售店大多數都開在以居住為主的社區附近,依靠品類多、便利、低價等優勢而深得社區人民的喜愛。目前無人店對大眾來說只是概念店,并不能改變他們的消費模式。
許多消費者表示,無人經濟作為新型消費方式,開始還能圖個新鮮,但久了就沒什么意思了,畢竟購物還是需要一些有人文場景的消費方式。眼下消費者更傾向于到傳統便利店進行消費,無人商店僅僅作為替代品,因為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在網購的便利之下,實體店開始變得無人問津,哪怕是一間無人店,也未能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實體店的存在意義在于購物體驗,當中也必然包括人與人的互動,如果消費者進店后只購物而沒有體驗,那么無人商店與網購的差異就不明顯,到最后只會淪為一件科技試驗品。
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表示,目前社會仍然處在通過實體店來鏈接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中。在信任機制缺乏的情況下,既能看到消費品實物,也能看到商店的人,能夠使消費者心里更踏實。 王先慶認為,消費者到有店員的實體店選購商品是一種體驗生活的方式,而無人商店冰冷的氛圍會讓消費者感覺不到溫暖,感覺不到被關懷,在新鮮感褪去之后自然會覺得沒意思。當前,無人經濟還在探索階段,社會消費水平、市場環境、商業模式等條件都決定了無人經濟還不能成為主流業態。
無人零售潛力猶在
調研機構艾媒咨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無人零售市場交易額將超1.8萬億元,用戶規模方面至2022年可達2.45億人,“無人商店”將會成為人們日常重要的購物渠道。
如此誘人的大蛋糕,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垂涎,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無人零售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在資本寒冬持續之際,下一階段,市場清洗的重點將先從運營商層面淘汰一批玩家,一些在財力、供應鏈搭建上力不從心的小企業將首先被淘汰。其次,在技術推動下,一些剩余的玩家將主動進行升級,以京東、蘇寧為代表的一些大企業無人店1.0模式終將走向更智能化運營模式。
作為引爆無人零售概念的源頭,阿里系的淘寶造物節2018年將風向轉向了MR虛擬技術。不過,淘寶市場總監寇仲強調,概念的更迭并不意味著淘寶放棄了“無人模式”,目前淘寶體系內部仍在對“無人零售”進行探索和衍生購物模式的嘗試。
另一大平臺型玩家蘇寧,2018年 7 月,首家無人蘇寧小店在南京試營業,主要圍繞 Biu 小二的服務機器人模式做解決方案,實現 24 小時開業無人化。除此之外,西安生活廣場、北京南站店將率先引入Biu小二。Biu 小二可以通過機械臂提供咖啡、果汁、冰激凌、盒飯、沙拉、小吃等商品,同時支持多人排隊點單和批量協同制作。而在常規販賣飲料、零食、清潔用品的區域,每一個商品上都用一道 RFID 條形碼作為標簽,用戶無需每件商品逐一掃碼,可以一次性將所有商品放入自助結賬區的掃碼區,機器將自動識別 RFID 碼,給出商品總價,從而實現 24 小時的無人購物。
長期來看,人口老齡化、人們對于消費即時性的要求也終將成為無人店發展的引擎。隨著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新興技術的逐漸成熟,加上國內全球領先的移動支付態勢,新零售的變革從需求端終將逐步延伸到供給端,數字化、標準化能力強的企業有望依托供應鏈等優勢取得先機,最終帶動這一商業模式從萌芽走向普及。
雖然第一代無人零售已經成為過去,但這并不會是無人零售的終局,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它還會有更美好的故事向我們講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5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