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無人自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宜興紫砂陶舉世聞名,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其品類越發豐富,除紫砂壺以外,更有紫砂雕塑、花盆、文房等各類藝術品。本文以紫砂花盆“四方石足蘭盆”為例,從紫砂花盆的造型設計和文化內涵兩方面著眼,淺談其藝術魅力。
關鍵詞 紫砂花盆;造型裝飾;文人雅趣
宜興紫砂陶器品類眾多,紫砂花盆可謂是其中十分耀眼的品種。由于紫砂特殊的材質,紫砂花盆具有透氣性好、種花不易爛根等優點,又因其質樸古雅、穩重大方,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體,深受世人的喜愛。近年來,紫砂花盆在各大拍場表現不俗,屢屢拍出天價,大大提升了其收藏價值。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第三卷“盆玩”中寫道:“盆以青綠古銅、白定、官哥等窯為第一,新制者五色內窯及供春粗料可用,余不人品?!逼渲械摹肮┐捍至稀北闶亲仙?,可見紫砂花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歷史的演進,清代紫砂工藝進一步發展,誕生了一大批紫砂制作名家,玩賞盆栽也盛極一時。紫砂花盆形制多樣、大小不一,有圓形、方形、三角、樹樁等不同造型,從高身筒的簽筒到淺薄的水底盆,從直徑一米左右的巨型盆到手指大小的微型盆,造型千變萬化。其造型可以契合花木的不同特點設計而成,亦可單獨觀賞。
紫砂花盆“四方石足蘭盆”為四方形制,身筒高挺,四條棱線自底足向上伸展,線條由直入曲,向外舒展,越接近盆口曲度越大;盆口與底足呼應,為周正的四方平面。盆口一圈設圈沿,彰顯風雅不俗的氣度。底部平貼盆身處,以四塊假石狀底足撐起盆身,假石底足表面凹凸不平,以描金技巧飾以若隱若現的金線,造型自然別致,高挺有度的假石將盆身騰空架起,穩定而輕盈,更顯亭亭玉立的高雅之韻?!八姆绞闾m盆”,顧名思義,乃專門種植蘭花的花盆。在造型上,此盆契合蘭花根莖較長的形態特點,適宜蘭花的種植,讓蘭花在盆內得到自由伸展,亦利于塑造蘭花的整體造型;在裝飾上,假石狀底足顯得清幽奇巧,融入中國傳統賞石文化,錦上添花,提升了花盆的內涵底蘊。我國賞石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文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關,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將賞石文化融入其中,無形中傳承了賞石文化,讓人在養花、賞花的過程中感受到更為深刻的內涵。此盆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整體契合蘭花高雅大方、清幽寧靜的氣質,可謂為蘭花量身打造的佳品,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身。
民國周瘦鵑癡迷紫砂花盆,曾在文章中寫道,死后要把自己的骨灰葬在一件楊彭年制作的竹根形紫砂花盆里,“安放了骨灰之后,還得加以裝飾,在盆面上插幾枝云朵形的靈芝,再把一塊靈壁石作為陪襯,就供在人馬圖案的大漢磚上,日常有鮮花作供、好鳥作伴,斷然不會寂寞”。這段話透著中國文人的浪漫與風骨,紫砂花盆的人文性也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紫砂花盆的重視,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鄉土情結息息相關。費孝通先生曾在《鄉土中國》中道:“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人對土地有著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人們在土地上播撒種子,種糧食和蔬菜,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土地成為人們的生存之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遠離故土、在大城市拼搏,脫離了傳統農耕生活,內心向往田園、返璞歸真的心愿日益強烈。以紫砂盆種花木,對古人而言是廳堂書齋的清供,是文人們寄寓生活情趣的一種方式;對今人而言,是對鄉土的一種懷念,讓自己在喧囂的城市得一喘息之地,守一方心靈的凈土?!皻馊缣m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作是高潔典雅的象征,且與“梅、竹、菊”并列,合稱“花中四君子”。蘭花之美不僅在于外表,更在于其內在美。世之君子賢能,多以蘭德自律,以蘭德明志,以蘭德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待人接物。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香,種養蘭花代表著人們對美好品性的向往和追求。
紫砂花盆作為花草的容體,好的造型可為其錦上添花。以紫砂花盆養花,讓養花這種看似尋常的生活方式更具儀式感,既提升了盆栽的觀賞性和文化性,又讓人在養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陶冶了情操,感悟花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文人風骨。宜興紫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紫砂花盆作為其中的重要門類,集花藝、陶藝于一體,制作紫砂花盆,陶藝功底是基礎,也應了解各類花草的形態特點,使造型契合其生長習性,更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養,賦予作品更深的文化內涵。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