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剪下百花開 紙上春秋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秀芳憑借著一把剪刀和一雙巧手,往往頃刻間就能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又充滿藝術感的形象和圖案。
提起剪紙大師張秀芳,喜歡傳統剪紙藝術的人對她都不陌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憑借著一把剪刀和一雙巧手,往往頃刻間就能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又充滿藝術感的形象和圖案。如今,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張秀芳在剪紙創作的道路上依然不斷探索著。
扎實學藝
13歲,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懵懂無知的少年時代,只知道嘻嘻哈哈,打打鬧鬧,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對于張秀芳來說,13歲那年,她開始有了不一樣的人生。那一年,年少的張秀芳正式參加工作,進入了揚州工藝廠。從那時起,她便開始跟隨自己的叔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永壽學習剪紙,成為張氏剪紙的第六代傳人。雖然張秀芳生于剪紙世家,但是真正開始學習剪紙卻是從這一年開始的。沒想到,從拿起剪刀跟著叔父學習剪紙的那一刻起,張秀芳就和剪紙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刻刀、撕紙、折疊、勾繪剪紙等方式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農耕時代,剪紙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墻上、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同時揚州剪紙深受揚州文化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隋唐以來,揚州成為繁華的名城之一,歷史上有“淮左名都”的盛譽,它既是江淮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對外貿易和國際友好往來的重要港埠。歷代著名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牧、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等,都曾在這里尋幽探勝,吟詩作畫,留下了許多賦花名篇。在這個過程中,揚州剪紙吸收了揚州文化的精華,把詩文中的奇花異卉表現在剪紙上。因此,花卉成了揚州剪紙的傳統題材。清代以后,江淮鹽業的發展帶來了揚州城的繁華。揚州人的衣著居住中常常需要各種各樣的花樣點綴,如女子的繡花鞋、衣帽上的裝飾圖案等,各色花樣的需求,推動了“揚州花樣”的發展。這個時期,揚州城內依賴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很多,他們用一把剪刀,幾張宣紙,憑借著一雙巧手,就能剪出生動活潑、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樣。其中以張氏剪紙最為出色。
張氏將剪紙與刺繡藝術結合得更加緊密,推崇素色剪紙,所剪花鳥極富神韻,為刺繡藝人拓寬了再創作空間。張氏是剪紙世家,到了張秀芳的叔叔張永壽一輩,已經傳承到第五代。1979年,張永壽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揚州剪紙博物館館長王京介紹,揚州剪紙藝人張永壽實現了揚州剪紙由裝飾型向藝術型的發展過渡。“他畢生創作了數千幅作品,其藝術價值登峰造極,被人們稱為‘剪紙藝術中的觀止之作’?!?
最初,張秀芳跟著叔父張永壽學習剪紙的時候,叔父并沒有傳授她什么秘訣,而是給她一張梅花紋樣,讓年少的她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發揮,去琢磨和領悟剪紙的奧秘。剪紙看起來簡單,但是要想讓剪刀和雙手真正配合好,掌握好旋轉、開合、點戳,卻并不容易,一不留神就容易出錯。要想掌握剪紙的精髓,做到剪隨手動,人剪合一,需要靠著長久的練習以及個人的悟性。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掌握的門道無非是“用心”二字。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和琢磨中,張秀芳漸漸摸索到了剪紙的精髓,她的剪紙技藝不斷精進著。見過張秀芳表演剪紙技藝的人,往往感慨剪紙藝術的神奇,只見一把剪刀在張秀芳手中上下翻飛,短短的時間里,手中的紙就變了模樣,不是成為一朵盛開的鮮花便是一只活靈活現的小鳥。這背后,離不開張秀芳每天的刻苦訓練以及用心琢磨。
跟隨叔父學習剪紙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從1956年到1987年,整整31年的時間就過去了。時光磨礪出的,是張秀芳越發精湛的技藝。
開拓創新
1994年,張秀芳退休了。退休后的她卻并沒有停下剪紙創作的腳步,而是有了更多時間來鉆研剪紙藝術。退休后,張秀芳受聘于揚州市漆器廠工藝美術館,和揚州漆器、玉雕等行業的大師進行相關工藝美術的創作和演示。這一干,又是十幾年過去了。2007年4月,中國剪紙博物館建成開放。博物館專門設立了大師工作室,邀請張秀芳和張永壽的女兒張慕莉從事授徒和創作工作。
在多年的打磨中,張秀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她在剪紙時,追求字體細致、布局完整,剪出的字體呈現出靈動感,立體感?!岸嗤⒍鄦?、多練、多思”,短短8個字,卻是張秀芳數十年從事剪紙藝術總結出的心得。厚積薄發,因為有了幾十年的積累,張秀芳的創作不斷突破著,除了沿襲傳統之外,她開始嘗試大幅整體性作品的創作,她剪下的作品由民俗性上升到了藝術性。
2006年,揚州剪紙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揚州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一部分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揚州剪紙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這讓張秀芳感到十分欣慰。同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也坦言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變得更重了,如何能為揚州剪紙這門古老的技藝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她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揚州剪紙最大的生命力就是源自生活。揚州剪紙從誕生起,就和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強大的實用功能——為繡花“剪花樣”,可以說,剪紙與繡花這兩種藝術,從一開始就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在揚州老百姓生活中最常用、最常見的。如今,時代變遷,工藝進步,雖然在繡花的“花樣”層面上剪紙已經脫離了使用價值,但張秀芳認為剪紙本身不能脫離現代生活,要融入到現代生活中來,就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地創新,讓揚州剪紙變得更加有生命力,是張秀芳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追隨叔父張永壽的基礎上,張秀芳在作品創作方面進行著大膽的嘗試。張永壽大師一生創作了數千幅剪紙,主要作品有20世紀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3部剪紙集。他把民間藝術的審美品格推到了一個更高、更寬、更有深度的境界。受到叔父的影響,張秀芳在剪紙創作方面,以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不斷創作出佳品。 2007年,由張秀芳創作的《鶴舞云霄》獲中國剪紙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同年11月,獲得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最高獎山花獎。2012年,張秀芳創作的《煙花三月》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同時這幅作品以4.6萬元的價格出售,成為了揚州剪紙藝術收藏品界中售價最高的剪紙作品。2013年張秀芳創作的《佳卉悠禽》獲百花杯金獎。2015年,為了慶祝揚州建城2500周年,張秀芳特意準備了作品《繁花似錦》,這部作品不僅在尺寸上有新突破,而且運用繪畫中散點透視的手法,營造出具有空間感和層次感的花卉場景。她專門請人在作品上作詩、題詞、蓋印,從而提升了藝術作品的文化品位,這幅作品也使得她再獲百花杯金獎。
榮譽背后,是張秀芳不變的初心與堅守。她說,每一幅作品,都是在用心創作,花費了很多功夫和心血。就拿至今被她珍藏的《百鳥爭妍》來說,整套作品的創作花費了將近1年的時間。那時候,為了賦予《百鳥爭妍》最好的精氣神,她在創作時聚精會神,常常聽不見周圍人的講話,也忘記了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可以說,在那段時間里,她已經把這幅作品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生命。當人們對張秀芳的作品贊嘆不已時,她卻總是謙虛地將其歸功于叔父的悉心教導。1959年,張永壽出版了著名的《百花齊放》剪紙集。后來,張永壽又創作了《百菊圖》《百蝶戀花圖》《梅蘭竹菊》等剪紙作品集,并重新修定“百花齊放”圖。這些作品都是由張永壽完成畫稿并指導張秀芳剪制的,這對于張秀芳來說,無疑是一個學習揚州剪紙精華、提升設計創作能力難得的機會。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積累,張秀芳在創作《百鳥爭妍》時,匠心獨運。
直到如今,張秀芳依然保持著創作的熱情,她的想法很樸素,“剪紙是家傳的手藝,我要把它做好。到了我這一代,我也要留下一些東西給后人嘛”。
傳道授業
一幅幅精湛的剪紙作品為張秀芳贏得了無數贊譽,但是能讓剪紙技藝更好地傳播開來以及傳承下去,才是她最大的追求。
從1981年開始,張秀芳數次受邀出訪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剪紙藝術表演。作為將揚州剪紙藝術推廣至國外的首位女剪紙藝人,她的作品總能引起轟動,很多人都吃驚地以為這些作品是通過電腦激光刻印出來的。她的剪紙藝術作品深受美國前總統老布什、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等國家領導人所賞識和收藏。
從傳統的宣紙到剪刀、從一幅樣稿到成為完美的作品、從眼中到心中再到手中,張秀芳多年如一日,用一雙巧手、一把剪刀、四張疊起的宣紙,讓揚州剪紙變得格外精彩。同時,她也在傳授多年技藝和經驗給后來者。
與其他民間手工技藝一樣,揚州剪紙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揚州剪紙藝人們大多年過半百,未來誰將成為新一代的剪紙大師,如何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不少人擔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張秀芳同樣擔心。因此在培養后來者的道路上,張秀芳一直竭盡全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張秀芳依然在中國剪紙博物館辛勤工作著,培養徒弟,將揚州剪紙傳承下去成了她的重要任務。張秀芳常說,從事剪紙工作需要耐得住清貧,拋卻浮躁的心態。
對于剪紙有興趣的人,她都愿意不厭其煩地指導,有不少有興趣愛好的粉絲慕名找上門來,她都會安排時間一一指導。對于那些因為種種原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她也從不抱怨。
張秀芳也在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家人。很多年前,張秀芳就開始教自己的孫女學剪紙。如今,23歲的孫女也能像模像樣地剪上一些花鳥作品。然而對外人提起孫女的剪紙作品時,張秀芳總是謙虛地表示“一般般”。話雖如此,言語間流淌出的卻是老人想要孫女跟在自己身邊學習剪紙的心愿,她希望能有些年輕的力量融入到剪紙這個行當中,一起守護著這門古老而又鮮活的技藝。
傳統文化,就像民族的靈魂,蘊含著希望與力量,它需要創新,更需要守護與堅守。正是因為有了像張秀芳這樣的傳統藝術的守護者,我們才看到了這些傳統藝術所展現出來的魅力。一如這位老人的心愿,我們同樣期待有更多的接力者接過傳承的大旗,把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藝術財富發揚下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5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