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地域文化在歷史街區中的表達與構建——以景觀小品為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歷史街區景觀小品同質化現象加重,如何將地域文化有效運用于景觀小品中,形成歷史街區的特有氛圍和體驗記憶,已成為景觀小品內涵華、差異化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以洛陽及其歷史街區中常用地域文化作為研究基礎,將洛邑古城文化旅游景區作為分析案例,研究現存景觀小品中地域文化運用現狀,分析地域文化在現有景觀小品中構建方式,形成以加強造型直觀性、加強多樣互動性、加強色彩融合性、加強尺度和材質等把控的應用優化策略。
關鍵詞:地域文化;景觀小品;構建方式;優化策略
中國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6-0120-02
1 洛陽歷史街區中的地域文化符號
歷史街區的建設是整體展現歷史底蘊、烘托文化氛圍、宣揚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景觀、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洛陽作為中原腹地、十三朝古都、華夏文化發源地,其歷史時間跨度長,文化類別領域多,滲透生活能力強,其歷史街區景觀小品的內涵化、差異化發展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和地域文化優勢,洛陽現有的景觀及景觀小品建設已充分涉及各類文化,并形成文化符號。
人文生活類文化符號有牡丹、水席、杜康酒等,其中牡丹符號洛陽對外宣傳的重要內容,以牡丹花會為中心展開,并廣泛應用于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交通市政系統的標志或標語之中。歷史傳承類文化符號有十三朝古都、河圖洛書、《周易》、《洪范》等,其中十三朝古都、三彩藝術符號因內容源遠流長,造型具象生動,且神話傳說眾多,被廣泛使用與景觀小品之中。宗教藝術類文化符號有龍門石窟、白馬寺、玄奘法師、三彩藝術等,其中龍門石窟、白馬寺作為中國石刻藝術瑰寶和中國佛教發源地,成為洛陽旅游文創產品的重要設計元素。此外還有諸如民間技藝、神話傳說的河洛大鼓、“湯”、宮燈、洛神傳說、洛陽紙貴、關公信俗等內容,整體文化辨識度高。
2 洛陽地域文化在現有景觀小品中的表達
洛陽現階段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洛邑古城文化街區(下文簡稱街區),是洛陽歷史街區復興的亮點和優秀案例。其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通過穿插運用具有獨特洛陽文化景觀小品,將洛陽的牡丹文化、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地區方言、傳統戲曲、歷史行政區劃、朝代建筑形式等充分展示。通過文字、平面圖形、立體雕塑、元素融合等方式,繼承和發展了洛陽原有的人文景觀,將河洛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向游客表達與傳遞。
街區內道路鋪裝中借用函谷關道路遺址形式,參照秦漢函谷關道路周邊鋪裝材質、車轍印寬度。秦漢函谷關是古時連接洛陽和西安的重要關口,關內來往客商稠密,馬車數量眾多,遺址中的花崗巖道路形成了錯綜復雜的車轍印。洛邑古城采用類似交錯形式,垂直于主景觀文峰塔修建了縱深200米的入口引路,并將古代車轍印記作為主要鋪裝元素形成景觀小品,運用在正門引道的道路中軸線中。
文峰塔作為街區內的核心歷史建筑,其周邊的景觀小品造型樣式主要借用西周、東周時期的建筑特點。如為園區夜間燈光秀和藝術展示提供設備隱藏的人工構筑物,便采用了西周嘹望塔樣式,參照秦漢宮廷兩側燈柱排列方式,通過在構筑物中加入音響、燈光設備,形成兼顧歷史特色和功能實用的景觀小品。
湖面作為水景主體,在中心安置了以鯉魚躍龍門神話典故為內涵的景觀小品。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洛陽借用其龍門二字為所用,通過蛟龍和鯉魚的具象造型,安置與水面,暗喻古代洛陽作為政治、文化中心時,寒門學子中舉、升官前后逆流前進,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
街區內的店面門頭景觀小品,是最直觀展示生活文化的區域,有效地宣傳了地區飲食起源和發展過程。將洛陽傳統餐飲的制作工具作為重要文化符號,使用日常的生活場景道具,加以制作流程或工藝的展示,配上文字說明,多涉及湯、水席、漿面條、社康酒等。店面招牌中將洛陽地區方言的詞語及使用場景加以借用,通過在招牌、橫幅、幡旗中加入文字,有效展現店鋪內容。如“鎮搗蛋”、“搗雞毛”等多用于文化創意類店鋪,銷售符合青年人群的小資產品。通過地方特色語言如“中”、“得勁”用于對消費體驗的描述,借以形容相關消費內容的樸實和實惠。小品中的裝飾物件多采用洛陽宮燈、牡丹花紋、福祿壽喜等樣式,通過設置專門的宮燈巷,對白帽方燈、紅紗圓燈、龍頭燈、走馬燈進行統一展示,體現其在中國燈具文化中的組成地位,且密集排列懸掛在頭頂的矩陣,展現天下太平的原始寓意。
3 洛陽地域文化在歷史街區景觀小品中的構建方式
景觀小品是歷史街區文化構成、是環境氛國營造的核心要素。通過對相關歷史街區實際考察和走訪,分析洛陽地域文化在歷史街區景觀小品建設現狀,得出地域文化在現有景觀小品中的構建方式和特點。
通過生活主題進行景觀小品構建。以洛陽牡丹為元素的賞花主題景觀小品是洛陽景觀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其數量眾多,遍布洛陽大街小巷,從大型公益海報到墻壁噴繪涂鴉,從主干道標識到公共設施標志,都穿插著牡丹花都的文化特征。洛陽“湯”文化穿插在百姓的生活之中,其中“不翻湯”成為對外宣傳的重點種類,也是洛陽獨有的特色飲食,街區中眾多的招牌、門頭、裝飾都將此文化作為景觀小品的主要設計元素。
通過具象藝術造型進行景觀小品構建。造型作為符號象征,可塑造出地區獨特的形象,并被受眾所感知。洛陽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牡丹花造型,通過對牡丹花不同類別花朵樣子的整體提煉,對不同花朵顏色的整體把握,將其造型廣泛應用于歷史街區的景觀小品。例如,在路燈的設計時就將燈頭做為花瓣造型,并配以偏董、偏紅色彩的燈光,營造盛開花朵的視覺感受。在燈柱、燈座的設計時將牡丹花樣式放入其中,通過浮雕、鏤雕、印花等方式展現。店面外也經常出現牡丹造型的長生花,或主題雕塑,展現獨有的花卉造型。
通過特有材質資源進行景觀小品構建。歷史街區的景觀小品在材料的選擇上具有多元化的形式,但地域材料、地域植物更適合其營造的文化環境。如街區中的置石設計多采用洛陽特有的牡丹石作為石材選擇,或白或粉綠的花朵隨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狀如牡丹,渾然天成,妙趣橫生,與周邊環境所呈現的牡丹文化完美結合。 通過參與性和體驗性進行景觀小品構建。公共藝術可通過對大眾行為習慣進行把握,通過互動方式將地域文化進一步融入受眾內心。例如,牡丹文化節中的大型燈籠展示就將牡丹花的花朵形象傳遞導游客事業之中,有效地讓觀眾感受到了洛陽牡丹文化所帶來的震撼力和沖擊感。在飯店、作坊門頭擺放不翻湯的制作工具,由師傅進行詳盡的步驟操作,并邀請觀眾參與操作并品嘗,直觀地將不翻湯豐富的原材料、復雜的制作工藝等傳遞出來,使受眾對于湯文化產生深刻的理解。在街道中的龍門石窟元素的招貼海報通常采用巨大的畫幅來進行展示,將受眾的空間感受最大程度還原至如同真實到達奉先寺的震撼效果。
4 洛陽地域文化在景觀小品中的優化表達策略
加強造型直觀性。景觀小品的造型通過具象的形態體現本土文化,內容直觀,使公眾一目了然,雖然看似毫無新意,但對于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水平的廣大受眾而言,具體直觀表達出了地域文化和符號,而非抽象難懂的藝術造型,更加符合當下大眾的認知水平和審美偏好。直觀具象的景觀小品設計,可使受眾在內心產生與生活中實物的對比,從而感受到景觀設施的親民與創意之處。
加強多樣互動性,大眾認可的景觀小品應具有參與性與互動性,其互動形式可以滿足群眾的娛樂和游憩需要,并通過故事講述、產品制作等方式,成為游客體會和感知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例如,可在中心廣場等人流密集區域設置“牡丹”雕塑,通過游客觸摸的感受產生反饋,并通過色彩變化表示牡丹花四季更迭和生長歷程,再融合相關科教知識及歷史背景的隨機觸發,形成展示互動,有效傳遞牡丹文化并吸引人群。
加強色彩融合性。景觀小品可在色彩上于周邊環境更加協調,從整體色調上使用低飽和度色彩,降低單一色彩突兀程度,使色彩在視覺上更加統一。低飽和度色彩和灰色系色彩可以較完善地展現出洛陽地域文化內涵,體現出洛陽悠久的歷史厚重感。重要節日可采用洛陽牡丹及洛陽宮燈的高飽和度色彩加以著重強調,形成視覺中心,擴大感知效果。
加強尺度和材質等把控。綜合運用景觀設計手法和理念,將地域文化融入載體進行展示,使其內涵與各類景觀小品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關系。如尺度與體量對公共藝術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產生影響;不同的材質、色彩對景觀小品與周邊環境的融合程度產生影響;道路通暢性和節奏性對景觀小品的可觀性產生影響。
5 結語
充分運用地域文化的景觀小品可以凸顯歷史街區特有氣質,拉升歷史街區的藝術水準,并可不斷傳遞和宣傳當地特色,形成歷史街區的亮點和吸引點。優秀的歷史街區景觀小品作品應由當地人文、歷史和藝術等共同的影響,在題材、手法、材料等方面應直接表達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精神內涵,能讓公眾快速感受和體會該景觀小品所追求的精神文明和歷史文化,并讓公眾直接或者間接地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特色等。最終通過將各種手法融合,使歷史街區景觀小品兼顧文化傳遞、經濟效益、環境優化等功能,既可滿足公眾需求,又可滿足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設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思元.本土文化在現代景觀中的應用以及對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啟示[J].北京園林,2009.
[2]李尚冬,紀文強,劉曜坤,鄉土元素在地域性景觀中的應用[J],工業設計,2016 (08):148+152.
[3]郝國文.基于文化傳承與人文關懷的景觀設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8.
[4]倪軍.城市文化視角下的城市設計探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 (6):58+62.
[5]魏薇,城市景觀環境對大眾行為的影響[J].工業設計,2016 (04):63-64.
[6]翁劍青,公其藝術與當代城市文化[J]建筑知識,2012.
[7]萬奕.色彩景觀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設計,2016 (01):109+1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0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