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雙創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對策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各地政府和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我國的國內經濟和社會形勢有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但我國的創新創業人才稀缺,畢業生創業失敗率很高。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期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加快本科教育改革的有力選擇,也是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必然要求。通過國內外的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的對比分析,結合我國的社會發展特點,反思當前我國于創新相關方面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其解決的方法,進一步促進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國內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85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促進本科創新創業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往往涉及學校內外資源的充分整合。它需要人力,資源,資金等要素的充分合作。因此,建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制度必不可少。然而在實踐中,由于概念、資源和政策制度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創新創業教育并未取得與專業教育相同的發展機會。這需要明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關系和基本理論,研究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的經驗并且完善我國該方面的協同機制。
1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1.1 加強創新和創業教育是當前經濟社會進步的必須條件
創新是國家強大進步的必需推動力。第十七次報告提出,提升自主創新創業技能,建立創新型國家已成為國家進步策略之一。創業教育以創新教育為基礎,鍛煉青年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有效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1.2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能減緩當前中國的工作競爭壓力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和發展,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多。中國本科畢業生人數很大程度上多于工作崗位的需求,但相應的工作崗位并沒有出現增加的趨勢,大量畢業生失業,并且失業率一直呈上漲趨勢。十年前,中國大學生的平均就業率為80% ,到目前為止已降至60%甚至更低。因此,有必要積極鼓勵本科生進行創新創業的實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減少工作競爭壓力以緩解社會沖突。
1.3 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鍛煉是學生成長的自我發展需要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于就業選擇,學生擁有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和追求。高校的創新創業指導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傳授,更是注重大學生整體水平和綜合能力的增強,尤其是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鍛煉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操能力,可以實現自身價值,為實現自身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
2 中美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對比
2.1 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歷程
美國是大學生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起源。1947年2月,哈佛商學院MBA課程“新企業管理”初次展現了“創業教育”的理念。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向四所大學提供財政支持,以開展創新教育項目的試點項目。到達21世紀,美國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已達到穩定狀態,并已達到完備階段。從全國范圍來說,美國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以滿足各高校的需求,以期培養大批高素質、高才能、高創新力的人才隊伍,鞏固一個創新大國和強大的人才國家的地位。與此同時,國家出臺了大量政策鼓勵創新和創業,并給予物質激勵。在社會范圍內,以企業孵化劑為主的校園與企業合作項目數量劇增。在這樣一個宏觀框架下,美國很早就進入了大規模創新和創業的時代。
2.2 國內高校創業教育的演變過程
相比于美國,國內學校在20世紀末才真正逐漸展開創新創業普及。清華大學是亞洲第一所進行高校創業教育的國內高校,它在1998年舉辦了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競賽。由此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就邁進了自發探索的新階梯。把開展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增進當代大學生個性強化作為目標計劃的大賽引發了諸多高校獨立自主地探索創業教育的熱潮。
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9所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試點,轉入了政府與學校共同探索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各個實驗學校在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充分利用自己的優點,通過各種形式去研究創業教育模式與路徑,形成一套相對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基礎。隨后,在教育部和試點高校的示范性模式下,國內其他高校也陸續進行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實踐。由此我國邁進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一個全新的時期。
3 高校創新創業教現狀的問題分析
自2002年教育部開始探索創新和創業教育以來,已有9所高校被確定為創新創業教育的試點,很多高校達到了極佳的效果。然而,大多數高校在構建校企協同的過程中依然具有很多不足。
3.1 創業教育觀念落后
我國創業教育觀念的落后表現在以下四點:第一,仍有許多高校只強調就業方向的理念傳輸,缺乏對大學生所需要的創業和相關方向教育的指導和幫助。第二,校方忽視了在校學生的在創業方面的教育,導致許多院校沒有開展相關課程或者只是其作為選修課。第三,高校相關課程講師的創新精神有待增強,教學方法有待完善。另外,中國的創業教師在創新思想及教學手段上較為優秀,但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對于創業的態度與授課的方法還需要改進。最后,由于經驗的缺失以及學科所限,雖然許多學生有一些創新的想法,但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也無法獲得幫助和指導。
3.2 創新創業教育不具備理論教材支撐,指導不足
創業教育不同于大學理論知識教育,它需要一系列過程完備的相關理論來描述具體發展的創業經歷。而目前我國還無法給予創業教育以方法論的指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教材大致為三個來源:首先是直接移植外國創業教科書。其次是收集相關的創業案例并將其譜寫成一本創業教科書。再者是將與創業有關的幾個獨立學科機械地結合起來,并組合成“創業學系”,或者是直接將所找到的關于創業的特殊主題教科書的語句拼接到創業教科書中。導致學生沒有體系化理論的學習。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相應的權威理論知識,對于創業教育而言,也是不具有活力的。因此,在不具備堅實基礎的條件下,我國創業教育沒有取得理想的收益。 3.3 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
中國的創業教育尚未歸為高校授課體系中舉足輕重的課程。大多數高校創業教育尚處于就業指導水平,創業授課不包括在正規教學計劃中。目前,除了創業基礎課程外,我國大部分創業教育課程都歸納于就業教育內容系列,缺乏單獨系統的創業教育授課,導致創業教學的教學實質和實踐環節分離。甚至許多高校的創新和創業課程都以開展會議的形式提供,缺少課程體系,尤其是缺乏專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使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枯燥,也不能更好地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4 師資力量不強
要使課程成熟,首先要形成一支數量充足,具有充足教育經驗的講師團隊。例如,在美國有200多位創業領域的教授。而中國的現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從創業實踐的過往來看,大多數從事創業教育的外國教授都有相關方向經驗,深諳企業的運作。然而在中國,大部分教師主攻學術,不具備創業經歷和實操技能。目前,在我國從事相關方面老師中,大多數老師的教學內容還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解,這很難與創業實踐進行有效融合。
許多大學也缺乏鍛煉創新精神和創新技能的力量和經驗。他們追求高學歷,重視教師的科學研究。在專業課教學上,教師雖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缺乏實踐經驗和創新創業的管理能力。他們只能專注于論文,不能使學生在創新創業課上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驗,為學生未來的創新創業工作提供指導。
3.5 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不足
首先,在創新創業引導中,各高校都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但是,許多大學生往往為了獲得獎項只是交出一份商業計劃書去參加比賽,他們不會把創新創業計劃真正付諸實踐。其次,建立學校創新創業實踐機構往往對于社會幫助有著很高的需求,但愿意給予實習崗位,創造條件讓在校生了解公司管理運行的企業少之又少。高校、企業和政府三者沒有形成全方位的合作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再者,一些高校雖然試圖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或產業孵化器,但由于近年來大學人數增多,許多院校的辦學面積有限,不能達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需要。
4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進方法
4.1 樹立栽培創新型和創業型人員的教學思想
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是我國高校人才教育的關鍵。早在20世紀60年代,教科文組織就強調:“大學生不僅是一個受雇的人,也是一個創造就業機會的人?!币虼?,高等教育必須樹立栽培創新型和創業型人才的授課理念,把鍛煉創業能力和創業思想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礎要求。使被動的尋求工作演變為一種積極的創業概念,從就業教育到創業教育,學生必須具備實踐能力。
4.2 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授課系統建設完備
首先,為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授課系統建設完備,應創建健全教育課程,借鑒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的先進經驗,使用體現中國特色的優質教材。
其次,要結合專業知識,創建獨特的創業教育課程。各高校應制定具有大學特色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計劃,并在專業基礎上開設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它不僅顯現了專業思想和能力,還涉及了創業理論和實操的掌握,并創建了許多課程,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創新理念,實干水平和綜合素質。進一步加大產、學、研的結合力度,鼓勵支持師生與社會力量進行合作,將新成果、新技術與實踐相結合。
4.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高校應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等方式來建立相關課程的導師團隊。應通過加大人才引進的投入,引進擁有豐富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經驗的專業指導教師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教研人員。其次,應加強各專業現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教師的培訓,為他們的學習進修和實踐培訓等提供進一步學習機會。此外,高校應結合相關課程的要求,選擇愿意承擔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工作的綜合素質較高、有創業指導經驗和擁有教育、管理、心理學等專業知識的青年教師,提高他們在創新和創業授課過程中的專業修養和技能水平。
4.4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實踐
改革教學方法,組織不同種類的創業體驗項目。高校創業教育應以大學生創業意識為出發點,不能是理論上的。因此,有必要將企業家和各種相關方面的資源帶進大學,開展創業交流和講座,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業模擬實踐活動,縮短學校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積極開展校企聯姻,通過與大型企業集團和研究機構的溝通,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和優質教學實踐資源。
5 結論
黨的十九大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鼓勵創業,增加就業,推動不同方法就業。創新型創業教育被設做本科畢業生就業和創業的必修課程,應不斷完善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人員隊伍壯大,建立相關平臺,加強產學研結合,注重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挖掘青年人創新創業潛能,培養本科生創新創業技能,提高本科生創新創業水平,為本科生素質就業和創業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導。
參考文獻
[1]張永剛.新時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及解決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19,(01):215-216.
[2]王彬.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集體經濟,2019,(04):158-159.
[3]吳波.國內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科技視界,2016,(25):118-118.
[4]穆亞榮.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改革發展策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27).
[5]李洪濤,應航,來平凡.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體系的探索與構建[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21(5):863-865.
[6]黃林楠,丁莉.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4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