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會參與角度的時間儲蓄養老系統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初,時間儲蓄的養老模式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一種補充措施輾轉出現于各國,但都并未實現規模化發展。從社會參與角度探討多元化主體在推動這一模式成功實踐中的各方責任,以形成全國范圍內的聯動體系,建立能夠自我調節的市場機制使養老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從而在資源自由流動中滿足當代多元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
關鍵詞:社會參與;互助養老;時間儲蓄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39
1 我國時間儲蓄養老系統概述
時間儲蓄是一種以自助為基石的社會互助養老模式,它的基本方式是自愿者通過向服務對象提供幫助,以此獲得可供儲蓄和未來兌換使用的勞務時間,其本質為勞動成果的延期支付和勞務的代際交換。作為經濟學的變向應用,志愿者在其有償互助養老管理系統一“時間銀行”中對虛擬時間貨幣進行儲蓄、存兌、繼承和轉讓等操作。在我國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下,眾多學者經過一系列分析研究,已有力地證明了社會參與時間儲蓄養老系統的科學性和實操性。
然而目前時間儲蓄模式仍未成為我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主流補充措施,阻礙的因素除政策、成本、人才、技術等問題以外,參與該模式運行的各社會主體如何發揮功能更是一大問題。在此可借鑒德國和日本的實踐經驗,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參與進來,引市場競爭機制入養老服務供給,形成政府、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儲戶”四方聯動的時間儲蓄養老體系,以便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公共時間銀行,實現時間儲蓄通存通兌。
2 時間儲蓄養老模式多元主體的責任和功能
2.1 政府
以政府為主體,社會組織為主體,市場組織為補充,形成以政府為主體、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多元化供給格局。一是積極宣傳,增強公眾信心。利用權威性喚起公眾互助養老意識,由家庭倫理的農業社會孝道轉變為社會倫理的現代社會“公孝”養老,解釋時間儲蓄的概念和具體實現方式等,通過積極正面倡導給予足夠重視以保障公信力,提高公眾參與意愿和長期預期值。二是提高總體規劃水平,加強立法工作。該模式最根本的抗風險措施為普及兼容,即在大范圍內實現通存通兌,設立全國公共時間銀行和地方時間銀行,保證服務的持續經營。對供需匹配、時間計量方式、服務強度的兌換比例、時間利息、評定標準、異地存儲、退出機制等給出針對性意見,發揮引導和規范功能。最后,設立專門機構實施監督,保障時間儲蓄養老系統的實際效率和公平性。服務型政府的主要功能體現在監督社會組織生產養老服務并給出“信用背書”,發揮政策軟財力的杠桿作用,聚融公共資金以平衡成本與收益。完善激勵機制,在服務質量評價系統中對服務失信行為進行懲罰,對模范行為給予經濟支持或表彰。
2.2 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機制參與時間儲蓄互助養老系統,作為服務性、專業性、長期性的養老服務承接方和具體生產者,需向政府提供精確需求報告和具體購買清單。首先,建立社會機構與老年人之間的信息平臺。各設立時間銀行管理系統的相關組織共享信息,歸檔整理老年人服務需求和種類記錄,通過供需雙方匹配支持社區、機構、組織等準確有效地提供多樣化服務來滿足個性化需求。其次,提高志愿者專業化水平,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若在“專志結合”的培訓過程中沒有考核機制帶來有效刺激,所進行的培訓也是片面的、臨時性行為。社會服務機構要記錄“儲戶”的誠信檔案,將受助對象滿意度和綜合評判服務情況作為評價標準,逐步提高養老服務水平,讓養老服務從不定型、全能型向針對型、需求型轉變。最后,減少行政依賴,提供更加積極、多元化的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在政府指導下參與時間儲蓄養老系統,應在組織運行、生產、供給過程中更加獨立自主,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實施個性化的基礎服務和輔助服務。
2.3 市場組織
時間儲蓄互助養老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要完善服務市場機制,真實地反映養老服務的市場供求關系、服務稀缺程度等,培育起一個健全的養老服務市場體系。一是加強社會參與,加強與公眾的聯系,開放自我營銷和自我宣傳的平臺和方式。養老服務因其在市場體系中的特殊性,專門提供養老服務的準市場組織或社區共建的一般性轄區企業參與的規模小、范圍窄。在時間儲蓄養老模式上必須增加市場組織的數量,加深參與的程度以平衡現實養老服務需求量。二是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若市場組織根據自由競爭原則在時間儲蓄養老服務中開展逐利行為,只會蜂擁向盈利較大的某些項目而放棄那些利潤更低的養老項目,造成供給缺位。市場組織應重視社會效益,避免絕對化的選擇傾向,在政策扶持或補貼下以強帶弱,打造養老服務聯動供給鏈條。最后,在時間儲蓄養老模式的特殊性中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者根據成本效益核算的結果選擇服務產品,但時間儲蓄養老模式中的服務效果和評價不易判斷,需根據受助者或同行志愿者的主觀評斷和服務強度、服務等級等綜合考量。實行信息公開,避免市場組織與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以改進技術,增加項目,獲得更大利益。
2.4 “儲戶”
“儲戶”應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志愿者公益性質,包括一切參與時間儲蓄互助養老模式的個人、家庭或組織。“儲戶”在存儲兌換服務時間的過程中為第一責任主體,他們的認同理解和積極廣泛參與是對時間儲蓄模式擴展的最佳助力。一是“儲戶”應積極參與老年人服務時間的存儲。用永遠保值的時間儲存勞務量體現的“等時交換”原則可避免因通貨膨脹帶來的養老金縮水,彌補當前社會養老政策性的不平衡。二是提高自身護理服務水平和專業素質。“儲戶”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提供的培訓計劃,注重自身知識儲備,提高個人能力。此外,“儲戶”可以拉取贊助、發揮專業能力參與時間儲蓄系統自治管理,個人或家庭提供養老資源及養老場所等。
3 總結與展望
政府部門的體制轉型使部分養老功能流出,為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政府、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儲戶”四方聯動的時間儲蓄養老體系中,各主體需有清晰定位,具體項目和改進措施應根據結構體系整體把握以規范其運營流程。政府部門“有形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組織“無形的”自我調節相結合,使養老服務的提供更便捷、更對口、更易于管理。時間儲蓄并不是反市場的公益方案,市場競爭機制的介入利于各主體在招標競標中設立機構、采購設施和生產服務等,促使各主體以經濟利益為橋梁,形成信息共享、互利共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張文超,楊華磊.我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與啟示[J].南方金融,2019,(02).
[2]程成.基于時間銀行的居家互助養老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3]劉歡.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中社會參與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
[4]史薇.城市老年人養老“時間儲蓄”的實證研究——老年社會參與的視角[J].南方人口,2014,29(05):58-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4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