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金系“老三家”承銷萎縮 一季度僅上3單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岳永明
大好的春天里,申銀萬國等匯金系老牌券商只顧著看風景了。
據Wind數據,今年一季度A股市場IPO發行共81起,申銀萬國一單都沒有撈到,眼睜睜看著其他30多家券商分食48億元的承銷保薦費。另兩家匯金系成員銀河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則分別取得可憐的一單和兩單業務。
錯過的不僅是一季度。
平日吃慣了大龍蝦的老牌券商,不愛吃小河蝦。隨著2009年IPO重啟和創業板開閘,中小盤股成為IPO承銷的主戰場,然而老牌券商并沒怎么參與戰斗。
2010年,A股347只IPO為59家券商貢獻了170億元承銷收入,這一數字是2008年和2009年總和的2.4倍。
然而,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分別分得4.2億元、3.4億元、2.3億元,排在59家券商的第14、17、23位,與其“前十大”的規模并不相符。
“一方面,各個券商的發展重點不同,另一方面,習慣承銷大項目的老牌券商,在組織體系、人員配置以及經營思路上,還沒有及時轉變?!鄙虾R晃蝗掏缎腥耸肯颉锻顿Y者報》記者分析道。
該人士還透露,自己所在公司已經開始準備運用一些資源去拓展這方面業務。
31家券商搶食48億
在IPO之戰中,一季度,國信證券超過2010年承銷冠軍平安證券搶得頭籌。
2010年,平安證券首發收入獨領風騷,達20億元,占整個市場此項收入的11%,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別是國信證券、中信證券,分別斬獲14億元、13.8億元。
今年以來,新股發行速度進一步提速,一季度新股發行數量由去年同期的78只上升至81只,承銷保薦費也由44億元上升至48億元,其中,國信證券、平安證券和海通證券表現最為活躍。
國信證券無論是IPO承銷數量還是金額,均超過了平安證券,拿下13個項目,承銷金額為128億元;平安證券退居第二,拿下10個項目,承銷金額為97億元;緊隨其后的是海通證券、民生證券、華泰證券,均拿下5個IPO項目,承銷金額分別為47億元、40億元、3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中小券商進一步蠶食IPO蛋糕,而一些老牌券商承銷數量有所下降。
第一創業證券獲得三筆業務,另外中航證券、中國民族證券、日信證券、華龍證券和華鑫證券均有項目;而華泰聯合、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等大型券商項目數量均大幅下降。去年四季度,這三家券商分別完成項目8個、6個和9個,而今年一季度僅有1個、2個和5個。
“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型企業IPO銳減,而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發行提速,以往只專注于大項目的券商明顯失去競爭優勢。中小企業項目承銷門檻相對較低,中小券商憑借地域優勢及存量客戶開發,會積極介入中小板及創業板領域。”上述上海券商投行人士說。
“老三家”承銷清淡
一季度,匯金系“老三家”――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依然延續2010年在IPO承銷方面的低迷狀態,前兩家分別只取得一單、兩單業務,申銀萬國更是遞交白卷。
“老三家”承銷業務地位大幅下滑始于2009年。
據Wind數據,2008年承銷金額前五強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和安信證券。
隨著2009年IPO重啟何創業板的開閘,中小板、創業板IPO成為重頭戲,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等老券商優勢喪失殆盡,該年,承銷金額前5名變成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信證券、中信建投和平安證券。
到2010年,前五名又變成了平安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招商證券,“老三家”的身影逐漸從中淡出。
以2010年為例,全年IPO總額170億元,其中,銀河證券承銷額為4.2億元、國泰君安3.4億元、申銀萬國2.3億元,“老三家”僅承銷了10億元,僅占總承銷額的5.8%,而同期,平安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招商證券單個券商的承銷額占比均超過5.8%。
作為券商的龍頭,與匯金系“老三家”不同,中信證券2010年承銷金額為12.8億元,占市場總承銷額的7.49%。這與其較早地布局了中小企業資源儲備有關。
《投資者報》記者向中信證券確認,早在2006年,其就成立了企業發展融資部,該部門獨立于投資銀行部,目前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這也是中信證券唯一一家保持承銷前五強的重要原因。
老牌券商正在行動
“習慣了大項目的大券商,做小項目也不容易。”北京一位中型券商投行部總經理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說。
他談到,一方面,做大項目的組織體系以及人員配置與做小項目差別較大,而且小項目更注重貼身服務,要求保薦代表人數量多,服務網絡布點廣;另一方面,相較大項目,小項目的風險更大,如果風險顯現,損失也比較大,尤其在品牌上。
也有投行人士認為,老券商遲遲未加入到中小盤IPO爭奪之中,還有成本因素,因為承接大項目和承接小項目各種程序不會有大的差別,所以費用也不會很低。
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老牌券商雖然綜合實力較強,但一時難以適應小項目,這在匯金系“老三家”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上述北京投行人士說,在大項目有限而小項目成為未來主戰場的情況下,包括中金、匯金系老三家不會坐視不見的。
首先,投資銀行業市場機會潛力巨大。根據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要求,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有序擴容,將平均每天新增一家上市公司,與2010 年相當,為投資銀行業務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其次,自2010年以來,券商承銷費率大幅提高。
據巨潮數據庫統計顯示,2008年首發上市一共76家公司,承銷費用為23億元,平均費率為2.2%;2009年首發上市共99家公司,承銷費用47億元,平均費率為2.6%。2010年以來共上市347家,承銷費用為167億元,平均費率為4.7%。2010年費率分別比2008年和2009年增長了113%和84%,相比之下承銷費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費率最高的是創業板,2010年共117家公司首發上市,承銷費用共計47億元,平均費率為5.24%。
“投行作為券商的一項重要業務,未來,中金公司、國泰君安等大型券商會逐步向中小企業方向拓展。”上述北京投行人士透露,中金目前已經開始行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90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