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生命周期的企業信息化風險因子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曹 毅 謝夢珍

  摘要:信息化風險依存于信息化過程而存在,并隨著信息化過程的進展而不斷呈現出來。文章在分析企業信息化生命周期的基礎,詳細分析了企業在信息化各階段的風險因子,幫助企業識別可能出現的各種信息化風險,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成功和戰略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信息化項目;風險;生命周期
  
  一、引言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利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化技術,通過科學的方法利用、配制和優化企業內外部的資源,使企業的運作和管理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過程,實現企業資源共享,增進溝通交流的效率,進而改變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組織架構,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企業信息化是一個漸進的、學習的過程,隨著其向企業經營各環節的滲透,企業信息化會逐漸產生戰略性的影響,從作為自動化的工具和信息溝通的手段到決策支持,直至使企業運作模式和組織結構發生變化,這可能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本文從企業信息化生命周期出發,分析企業信息化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幫助企業識別可能出現的各種信息化風險因素,以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成功和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企業信息化生命周期
  企業信息化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有機體,也具有發生、發展、成熟和消亡的生命周期的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企業信息化的內容和重點不同,面臨的風險也各不相同,通過使用生命周期方法來劃分企業信息化的各個階段,根據企業信息化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的形態和特征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更加準確地對風險進行治理。企業信息化主要分為四個生命周期階段:
  第一,項目規劃階段。項目規劃階段是企業信息化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為企業信息化的實施明確了方向和目標。通過企業信息化規劃和組織,制定總體戰略規劃,確定信息技術結構,選擇信息技術方案,管理企業信息化投資預算,設立信息化組織架構,合理安排人力資源,制定企業信息化的進度計劃,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和質量保證體系。
  第二,項目實施階段。在項目實施階段,確保企業需求的一致性,按計劃獲取信息化所需的軟硬件資源,通過自行開發或外包的方式獲得滿足企業需求的應用系統,在用戶的積極參與下,進行相關的功能和性能測試,并完成整個系統的安裝、調試和授權。
  第三,項目應用階段。在系統應用階段,信息化被交付使用,通過對用戶進行相關的培訓,并在用戶使用期間為用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保證系統的正常運作、服務連續性和系統安全。
  第四,更新淘汰階段。隨著信息技術、企業業務和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原先的系統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業務發展需要,通過對系統的評估,對系統的軟硬件進行升級或使用新的系統替代原有系統,原有系統的消亡也意味著另一個新的系統的開始。
  三、企業信息化風險因子分析
  風險是在追求利益過程中出現的與利益相背離的價值取向,企業信息化風險是指企業在實行信息化項目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和信息本身的原因,使得企業不能有效地保護自身重要信息或不能充分地獲取、利用外部信息或影響了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傳遞、交流等,以致造成企業難以確保其所擁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真實性、及時性和有效性,進而對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帶來危險,甚至可能對企業實現其目標或成功實施其戰略的能力產生負面的影響,使企業遭受損失。
  (一)項目規劃階段的風險因子分析
  1、項目需求分析的風險因子。項目規劃階段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項目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一切工作的開始和依據,項目需求分析的失敗將直接導致后續工作的盲目性,最終導致項目失敗。一般講,通過項目的需求分析,要確定對目標系統的綜合要求,并提出這些需求實現的條件及需求應達到的標準,也就是解決要求開發的信息系統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項目需求分析的風險因子,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功能需求的合理性;性能需求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需求的合理性;可擴展性需求的合理性;成本消耗與開發進度需求的合理性。
  2、環境與資源支持度的風險因子。項目的開發建設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與充足的資源支持,這是項目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項目環境與資源的支持度風險因子,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技術支持度;資金支持度;人員能力支持度;組織支持度。
  3、開發方式與項目代理方選擇的風險因子。在項目的需求分析與環境資源支持度考查完成后,企業需要選擇相應的開發方式和項目代理方啟動相應項目。一旦開發方式與項目代理方確定,在后續的項目實施階段一般將無法更改。因此,這一選擇至關重要。項目開發方式與項目代理方選擇的風險因子,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開發方式的選擇;項目代理方的選擇。
  4、項目合同的風險因子。在開發方式與項目代理方的選擇完成后,企業需要與項目代理方簽訂相應的項目合同。項目合同的風險因子,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合同類型的選擇;合同條款的全面性。
  5、項目建設組織的風險因子。在項目合同簽訂后,項目開發即將全面展開,這時必須建立一個項目組來負責各項工作的實施。信息化項目的開發往往需要企業與項目代理方雙方相關人員的共同參與,這些人員在信息化項目的開發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如何組織好這些人員,使他們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對成功的完成項目至關重要。項目建設組織的風險因子,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項目組成員的素質能力;項目組的組織結構。
  6、項目相關工作規范化與標準化的風險因子。在需求分析、開發方式、項目組織確定后,在項目規劃階段還存在著一個對項目最終結果有著重大影響的因素――項目相關工作的規范化與標準化。這項工作很重要,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只能對規范的數據按照既定的流程進行處理;另一方面規范的工作方式有利于項目成員的溝通及對項目工作的監控,有助于提高項目成果的質量和用戶的滿意程度。項目相關工作規范化與標準化的風險因子,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相關工作的規范化水平;相關工作的標準化水平。
  (二)項目實施階段的風險因子分析
  1、項目質量控制風險因子。信息化項目的建設就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費用下完成一定的“任務”,且這些“任務”必須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因而,信息系統項目管理與控制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系統建設的質量管理。但對于信息化項目的質量進行管理與控制是比較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系統的質量難以定義,即使可定義也難以度量。由于信息系統的核心是其中運行的應用軟件,我們可參照軟件質量的度量來對信息系統的質量進行界定。項目質量控制的風險因子,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產品運行的質量情況;產品修改升級的質量情況;產品轉移的質量情況。
  2、項目進度與成本控制的風險因子。在項目合同簽訂時,項目的委托方與代理方已就項目的進度與成本進行了約束。因此,對項目進度與成本的控制,作為項目委托方的企業來講,并不是自身關注重點。但如果由于項目代理方的責任造成了進度的延誤與成本的超支,委托方同樣會蒙受損失,預定的項目將無法在原計劃時間投入應用。因此,項目委托方對項目的進度與成本也需要進行全程的跟蹤與了解。項目進度與成本控制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項目進度控制;項目成本控制。
  3、項目人員管理的風險因子。在項目實施階段,項目實施的相關人員主要是項目代理方人員。這部分人員不是由應用企業直接管理控制的。但項目代理方在項目人員管理上的失敗會嚴重影響項目的質量、進度與成本。因此,對項目人員管理的風險也應納入到企業考查的范圍內。對項目組織內的人員來講,他們在信息化項目中既是成本,又是資本。項目人員管理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均衡性;人力資源資本產出性。

  4、項目文檔管理的風險因子。項目管理文檔是對項目計劃、費用和問題進行監督的管理手段和項目建設過程進行記錄的工具,它能使各級管理部門對項目的進展保持預見性,以便能及時發現和處理系統開發及維護過程中的問題。按照文檔不同的服務目的,信息化項目的文檔可分為三類:用戶文檔、開發文檔與管理文檔。項目文檔管理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針對性;精確性與同一性;完整性。
  (三)項目應用階段的風險因子分析
  1、需求膨脹的風險因子。信息化項目的應用階段當需求新增或者需求發生變更時,很可能帶來新的工作任務和活動,工作規模隨之變大;同樣,需求膨脹也會導致對原有需求的設計返工。無論是產品規模變大,還是設計返工增加,都將對項目的進度造成影響。項目需求膨脹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系統的可擴展性;企業內外部環境變更。
  2、項目組成員流失風險因子。項目組成員流失或者投入不穩定,使得項目組缺乏有經驗的人員,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新人到項目組,將導致缺陷引入增加,缺陷也不能盡早發現,項目組的士氣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有這些將會導致生產率的下降,最終引發進度延遲問題。增加新人到項目組,由于存在接手時間,并增加了項目組溝通的工作量,進度也會有延遲。項目組成員流失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系統開發人員的變更;系統操作人員的變更。
  3、對項目平臺/環境/方法不熟悉風險因子。對項目平臺/環境/方法不熟悉,將導致更多的正式培訓或者邊干邊學,也會導致更多的項目溝通時間,錯誤引入也會因為對平臺/環境/方法的不熟悉而增加,所有這些將會降低項目組的生產率,從而使得進度延遲。對項目平臺/環境/方法不熟悉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員工培訓;項目溝通工作量;錯誤引入。
  4、工作量估計不準確風險因子。工作量估計不準確,往往是指工作量估計偏少,這是由于人們在進行軟件項目估計時,傾向于忽視某些“可能需要做”的工作,而不是把“可能不需要做”的工作也計算在內。當然也有項目組工作量估計偏多,偏多的結果之一就是項目組人力資源得不到充分發揮。當工作量估計偏少時,項目人力資源投入可能不足,或者項目計劃完成時間點提前,這兩點最終會導致項目組成員感受到過度的進度壓力,從而導致項目延遲更多。工作量估計不準確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歷史數據的缺乏;估計方法的有效性。
  (四)更新淘汰階段的風險因子分析
  在信息化項目更新淘汰階段的重要風險因子是項目監控與評估的風險因子。監控評估作為一個獨立的企業過程,用以幫助企業監控、評估特定的信息過程風險,通過定義相關目標指標和績效指標,對企業過程進行評估,及時地對信息化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預警,并提供準確、及時、客觀的風險報告,對背離企業目標的變化采取迅速行動進行糾正,為企業提供相關改進建議,幫助企業有效控制風險。項目監控與評估的風險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監控評估的合法性;監控評估的獨立性。
  四、結束語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增效過程,風險與收益始終伴隨著企業。只有充分學習和加強認識,了解其中隱含的風險,有的放矢地對企業的職能組織結構、業務流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術的平臺,通過完備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優良的人力資源的協調,發揮系統的整體效益,才能促進企業信息化的目標實現。
  參考文獻:
  1、蘇楠.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小企業信息化[J].技術經濟,2003(11).
  2、肖榮.企業信息化風險治理研究[D].同濟大學,2005.
  3、冷曉彥,馬哲明.企業信息化項目的風險因素分析[J].經濟縱橫,2005(10).
  *本文屬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08C234);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04ZH6005);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07C033);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08239)。
  (作者單位:湖南工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2823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