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走向東亞共同體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耀

  摘要: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區域一體化也迅速發展。二戰以后,全球成立了一百多個一體化組織,其中最著名的是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它們的一體化過程被稱為經典的一體化路徑,被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區模仿和借鑒。但其在東亞的實踐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對此文章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另外,還介紹了現存于東亞的一體化新突破――FTA網結構和次區域經濟合作,詳細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在新路徑下中國的戰略選擇。
  關鍵詞:全球化;區域一體化;FTA;次區域經濟合作
  
  一、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
  關稅同盟理論雅各布?維納認為關稅同盟的建立,會產生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關稅同盟理論的核心在于揭示關稅同盟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所帶來的不同的經濟效應。關稅同盟理論是一體化理論研究最核心的內容。
  第一,自由貿易區理論。英國學者羅布森(1984)在關稅同盟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自由貿易區理論。自由貿易區有以下顯著特征:在該區域內成員國相互之間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對外不實行統一的關稅和貿易政策;實行嚴格的原產地規則。
  第二,共同市場理論。由西托夫斯基和德紐提出,共同市場的目標是消除保護主義的障礙,把被保護主義分割的每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統一成為一個大市場,通過大市場內的激烈競爭,實現專業化、批量化生產等方面的利益。
  第三,最優貨幣區理論。以蒙代爾的要素流動論和麥金龍的經濟開放論最具代表性,要素流動論以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經濟開放論以經濟的開放度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
  二、東亞一體化的動因
  第一,開發本地的地區優勢。由于取消內部關稅和其他限制,區內交易成本降低,從而使區內貿易增長。
  第二,外部競爭壓力大。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一體化進程發展迅猛,對所有東亞國家構成了巨大的現實壓力,而且區域內外差別待遇。
  第三,地緣經濟與政治。對外形成比較協調一致的聲音,在國際事務中努力爭取本地區的利益。
  第四,經濟危機。東亞共同體就發端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不久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對亞洲各自為戰的狀況敲響了警鐘。
  三、東亞一體化瓶頸
  第一,經濟方面。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重疊,競爭性大于互補性;軸心國缺失,中日之間一直不能在領導權問題上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東盟小馬拉不動一體化的大車,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實行共同政策難度大。
  第二,政治方面。領土糾紛:韓日在獨島;中日在釣魚島,東海劃界問題;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南海問題。歷史遺留問題:日本對二戰的態度;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不穩定因素:朝核問題;臺海問題。日本政局不穩:日本政府缺乏政策的穩固性和連續性;首相換得太快。
  第三,美國因素。隨著東亞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凸顯,重返亞洲。美國已經失去歐洲這個大市場不希望再失去東亞這個大市場。
  第四,其他。文化宗教差異性大,一體化認同程度低;失去冷戰的有利態勢;中國威脅論。
  四、東亞區域合作,贏取彎道超車
  從上述可知,東亞不具備走經典一體化路徑的條件,因此必須另辟途徑。經過東亞國家共同努力,終于找到一條通向一體化的新道路:FTA網與次區域經濟合作。
  東亞國家之間以及和區域外的國家已經簽訂很多雙邊和多邊的FTA,用這些國家作頂點,它們之間簽訂的FTA作為連線,可以組成一個網狀結構,就稱為FTA網。
  次區域經濟合作,是一個地理經濟學概念,指接壤的國家或地區,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允許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條件下進行的經濟合作。
  次區域經濟合作是對FTA網的補充。FTA是政府主導的需要有關國家政府共同協商簽訂,因此費時且費力,而次區域經濟合作,是功能性的經濟合作,先合作后規則。FTA具有排他性,而次區域經濟合作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由FTA所帶來的整體經濟效益有時很難在國家間公平分配,從而出現“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局面,而次區域經濟合作,是相鄰邊境地區進行的合作,同時這些地區也是最貧困的地區,通過經濟合作可以使本地區經濟全面的發展,從而避免出現地區分化。在地域上,兩者也有很好的互補性,由FTA網沒有涉及的到地區,或者政策可以由次區域經濟合作加以補充。
  綜上,可知FTA網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無論在制度性,排他性還是在地域性上都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將FTA網和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結合作為東亞一體化的一條新的路徑,必定使東亞經濟合作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五、中國的戰略選擇
  第一,積極推動FTA和次區域經濟合作。FTA和次區域經濟合作是當今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新路徑,中國應當積極推動它的發展。在不斷發展的經濟合作中逐步解決中國原材料、能源問題,也不斷分散中國過分依賴歐美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第二,保持并推進建設性的外交態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很大一方面就得益于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也是東亞走向一體化的基礎。
  第三,著眼長遠,務實推動。中國要避免急于求成、不惜成本、恐為人后的心態。
  參考文獻:
  1、宋均營.鳩山“東亞共同體”構想評析[J].全球視野,2010(6).
  2、劉江永.通向東亞共同體之路:合作與創新[J].外交評論,2010(2).
  3、(日)谷口誠.世界經濟危機與東亞共同體[J].南洋資料譯叢,2010(1).
 ?。ㄗ髡邌挝唬喊不沾髮W經濟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3266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