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近”是數學課堂練習的精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殷 科
[摘要]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成敗。進入新課程以來,作者就對課堂練習在課堂上的有效性進行了關注,結合本人的上課經驗和外出聽課的啟示,總結了課堂練習的精髓應是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引起興趣)、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關鍵詞]課堂練習 興趣 新 活 近
一、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引起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創設新型的教學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學學科中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積極探索,大力倡導。在練習中也要體現一個“新”字。
1.題型新。教材中的題型設計,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就習題本身而言,練習形式比較單調。因此,在挖掘快樂因素上主要應在組織完成練習的形式和對習題處理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根據兒童的好動、好勝、好表現的天性,讓學生“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得到快樂;讓學生“比”,使學生在競爭中不斷前進;讓學生“炫”,使學生在考別人中進步;讓學生“用”,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所以在創設題型時,要關注學生,讓他們快樂學習。
2.題材新。數學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因此,數學練習設計要走出數學學科,讓學生去領略另外學科的精彩。設計時綜合學生所學科目,確立了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情景主題為背景,適時的穿插另外學科知識,豐富發展數學的內涵,讓學生學習數學學科以外的知識,從而領略數學的精彩。
3.方式新。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在我們平時的練習過程中,練習形式一般有四種即一問一答、板演、筆頭和操作。這樣的形式不能讓全體學生一起思考,一起練習。如果我們精心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加入到這樣的練習形式中,就能體現出教學的全體性。
二、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表現在能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題目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獲得不同的結果。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開放式的課堂結構,需要教師設計出靈活性較大的練習題。
1.空間的靈活性
我們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離開座位,教室的每個角落,每個同學都可以作為學生的練習場地與合作伙伴,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與社會。作為自然科學基礎課的數學只有實現回歸自然,融入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標才能實現。
2.思維的靈活性
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設計練習不管是練習內容的選取還是練習形式的呈現都應盡可能讓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3.層次的靈活性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練習層次,這既是學生能力轉化的客觀規律所致,又是學生認知規律的反映。
三、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生活味濃”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練習題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應把生活實踐當做學生認識發展的活水,把數學習題與生活實踐緊密“鏈接”起來,讓學生在這些來自于實際的鮮活的數學事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是快樂的。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增強了練習的樂趣,更多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不斷的實踐中,我悟出了這樣幾點:
1.處理書上的練習,使之更加豐滿
小學數學課本上的練習大多來源于生活,而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顯得抽象而單板,如果教師能創造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
2.運用生活經驗,尋找練習材料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的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體現練習的生活化,在講授小學數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道生活情境練習題:“超市購物”。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扮演顧客和營業員,看哪位營業員收錢、找錢既對又快,哪位顧客最會計劃用錢,買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準備好商品及標價)。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幣面值的基礎上認識商品標價,因此創設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而且可以鞏固人民幣的認識、了解人民幣的單位換算等,亦是一舉數得。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只要精心設計,練習無處不在。課堂生成的這些練習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讓學生體會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數學的應用意識。
3.創造練習材料,感受生活數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知識,只是留意,就會發現,要學生明白這個道理,老師就是一面鏡子。我們老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創設貼近生活的練習,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做數學練習,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的練習,具有活力的東西。如在教學“速度×時間=路程”這個數量關系前,根據我班同學曾經組織去過我市溫嶺風景區春游這一生活體驗,我設計全班同學坐大巴去錦屏公園旅游這一情境,出示例題:我們坐的大巴從箬山出發,每分鐘行駛900米,經過了40分鐘,我們到達了目的地,你們能算出箬山到達目的地有多遠嗎?通到計算讓學生認識到速度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計算出路程來,從而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這個數量關系,這樣就把數學知識用到了生活當中。我們的數學課堂也是一個生成練習的平臺,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游戲和比賽,產生數據,再生成和本課時有關的練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66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