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片的新境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頤武

  
  像《梅蘭芳》這樣的傳記電影也可以有“大片”的規模和票房效益,顯然是“大片”題材的新的開拓和新的嘗試。(導語)
  
  最近,《梅蘭芳》激發了公眾觀影的熱潮,以及對于梅蘭芳這個中國二十世紀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的強烈興趣。而《葉問》和《非誠勿擾》也引發了觀影的熱潮和媒體的熱議。
  在經濟狀況面臨挑戰的時刻,這樣的年底的“賀歲”電影熱其實是非常值得珍視的。它在經濟方面,意味著對于內需的拉動,意味著今天在消費方面的新的熱點的生成,對于文化產業在今天的經濟條件下的活躍具有相當正面和積極的意義。在文化方面,則意味著中國從2002年年底《英雄》開始的“大片”已進入一個成熟的階段,有了新的境界,意味著“大片”已經有了自己的新的空間和新的創造。這在今天的新的情勢之下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肯定的新的熱點。
  這個新熱點的意義在于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在于“大片”在今天已經徹底突破了過去僅僅以武俠電影為中心的固定模式。在中國“大片”起步之初,只有武俠電影類型和奇觀式的視覺效果才可能獲得成功。所以,當初的“大片”都試圖以武打為基礎來構造電影。《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等等電影無不是以武打為基礎和以絢爛的視覺效果為中心的。而到了《集結號》,“大片”開始有了現代的題材和故事,有了新的開拓和突破。
  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國產“大片”終于有了全新的形態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武打片變成了僅僅是“大片”的一部分,而不是“大片”的全部。像《梅蘭芳》這樣的傳記電影也可以有“大片”的規模和票房效益,顯然是“大片”題材的新的開拓和新的嘗試。
  《梅蘭芳》集中表現了在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歷史巨變中守候傳統,同時進行革新的藝術巨匠梅蘭芳的傳奇。這部具有相當濃烈的文藝片氣質的電影,既有陳凱歌當年作為“第五代”領軍人物的文人的情懷和追求的表現,也有對于當下本土觀眾的趣味和要求的充分考量。
  梅蘭芳本人其實就是中國在二十世紀傳統和現代的復雜關系之中最能融合二者的典范人物,電影中表現了他對民族大義的堅守和他對傳統藝術的創新,以及他個人感情生活的最終超越,這些都顯示了今天的中國人對于二十世紀歷史的文化認知所達到的新的層面。梅蘭芳本人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認同的一個“最大公約數”,而陳凱歌導演的這部電影也已成為一個與電影有關的各個方面都感到認可和贊賞的“最大公約數”,它所掀起的觀影熱潮和熱烈討論都不是偶然的。當然,這也是經歷了《無極》的多重波瀾之后,陳凱歌導演又一次證實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和當年的《霸王別姬》相比,《梅蘭芳》的大氣和圓融之美顯然證明了中華文化在中國和平崛起時代的意義已經更鮮明地得到了彰顯。
  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則是在“大片”之中第一次有了喜劇的類型。這種喜劇“大片”的出現,則是“大片”表現空間開放的重要標志。它既是馮小剛開創的“賀歲片”類型的新的發展,又是“大片”的新的發展。馮小剛在《夜宴》的“大片”嘗試之后,在《集結號》受到了普遍的贊賞之后,又回到了他最得心應手的喜劇類型,回到了和葛優的合作,無疑說明了“大片”的今日幾乎可以容納許多不同類型的電影。
  《葉問》當然還是傳統的武俠片的類型,但其表現的深度和武打方面的新意也受到了觀眾的肯定。這些多樣化的“大片”的出現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在經歷了早期“大片”的未必成熟的探索之后,已經漸入佳境。大片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已經給了中國電影更加豐沛的生命力,這也說明“大片”所確立的行業標準已經被觀眾所認可。
  另一方面,現在的“大片”幾乎都更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和土壤之中,并不像早期“大片”由于要照顧到中國和全球兩個市場而顯得左支右絀。今天隨著中國中等收入者的消費能力的興起,中國“大片”只要在本土市場就足以收回成本,獲得收益,這樣就給不同的創作者更大的回旋空間,以及對本土文化進行深入的表現更多可能。在今天經濟面臨挑戰的狀態下仍然能夠在年底有一個電影觀影的熱潮,正是說明了經過多年的打造,一個具有相當強的支撐能力的電影市場已經成熟。
  在電影《梅蘭芳》中,有一段表現梅蘭芳先生三十年代初到美國演出的故事。那正是大蕭條時代,梅先生和他的同事們也面臨著考驗。但是他們最終戰勝恐懼,在美國的演出也大獲成功,梅先生的藝術也上升到了新的境界。
  今天的復雜的經濟狀況給電影和文化產業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但電影在這個年底所呈現的活力無遺顯示了一種足以讓人看到巨大希望和前景的力量。我以為《梅蘭芳》這樣的電影其實具有某種“勵志”的作用,而電影業的成功也啟示和激勵著面臨挑戰的其他行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984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