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透視災難看環保,我們能做什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文娟
“作為中國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之一,她的環境記者沙龍開啟了中國公民社會和媒體結合的模式;她為西南江河的奔走呼吁,對于保護這片凈土作出了特殊貢獻?!?
這是“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評委會對獲獎者汪永晨的評語,也是對她綠色人生最生動的詮釋。汪永晨的環境記者沙龍,7年來推動了多次環境事件成為社會焦點,7年來吸引了一大批關心環境保護的記者和專家,7年來一直在為綠色奔走呼吁,成為環保組織和媒體結合模式的開創者。在水電開發過程中,中國西南江河的生態問題為公眾所關注,汪永晨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走在地震后學校的廢墟中,看著還沒有被灰土完全掩埋的課本上那清晰可見的‘知識就是力量’,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時間就是生命。那一刻,站在校園的廢墟上,我從心底涌出的話是:質量就是生命?!?
《中關村》:四川大地震給了我們太多的震動和感動,也促使了我們的愛心行動。我們注意到最近您一直奔忙于汶川災區的支援工作,作為環保人士和記者,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汪永晨:這次災難真的是太大了,很少有人看到電視里救災的畫面不流淚的。比如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救出來,放在擔架上的時候,他竟然還舉起他那傷痕累累的手臂敬一個隊禮;比如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在被救出來的過程中,竟然還唱著“兩只老虎”,這些救出來的孩子,讓我們忍不住去想,要為他們做些什么。這次大地震中,最讓人痛心的是,向峨九年制學校的430名學生中,有近400名遇難。走在學校的廢墟中,看著還沒有被灰土完全掩埋的課本上那清晰可見的“知識就是力量”,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時間就是生命。那一刻,站在學校的廢墟上,我從心里涌出的話是:質量就是生命。有人說這場災難讓一些壞人變好了,但是不會讓好人變壞。我是5月20日帶著“綠家園”的救濟品趕赴四川災區的,第二天夜里一點多在飛機場拿行李時,傳送帶上都是賑災物品,多到什么程度呢?去時的那趟飛機竟沒裝上我們帶的箱子,這么多年的記者旅行生活中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來災區的志愿者也非常多,那么多專家,他們都會從自己的角度講目前救災的狀況。我總的感覺是,在這些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戰士們毫不畏懼的搶險救災,我們的心都在一起。
《中關村》:災區的環保工作現在最讓您最擔憂的是什么?
汪永晨:災區孩子的學習問題面臨著很大困難。志愿者調查將近40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因沒人幫助復課而都在家里待著。學校雖然已經復課,但是由于修電站以后的兩邊的山原來都是用鉚釘釘上,余震過后,不斷地滑坡和泥石流,會對孩子上學交通造成危險,因此孩子只能待在家里瞎玩,所以我在想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我呼吁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志愿者”能幫助這些孩子度過這段特殊的日子。
另外災區的水遭受污染很讓我擔憂。因為一旦堰塞湖崩潰,除了對河流的污染,對地下水也會有污染。如果在暴雨期開始以后,隨著降雨來臨,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可能把地表的污染物帶到地下水,持續時間長,擴散范圍大,也很難處理。我所到的綿竹漢旺鎮的穿城河,已經由于兩邊建筑的倒塌而造成嚴重的污染,而當地的農民卻還要用這些水來插秧,對正值插秧期的農民來說,這是唯一的灌溉源。但是從那里流出的水能澆秧苗嗎?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能做什么?
《中關村》:5月18日,“綠家園”等公益組織發起的綠絲帶行動――“小行動+許多人=大不同”,它的理念是什么?
汪永晨:綠絲帶行動,散發我們的“小行動+許多人=大不同”的絲帶和傳單。由于獻血車已經不接受獻血,所以傳單上是告訴公眾除了獻血以外我們個人能做什么,當地缺什么和怎么募捐?!靶⌒袆?許多人=大不同是北京民間公益組織聯合行動”,這次宣傳活動的主角是隨著綠家園一起成長的孩子們?;顒映掷m了近三個小時,小志愿者們都很踴躍,爭先恐后地為捐款的市民發放綠絲帶和傳單。宣傳“小行動+許多人=大不同”的理念,就是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抗震救災的隊伍中來,為災區人民出一份力。我們為災區人民擔憂,我們也為他們與我們的相互扶持感動。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與他們將會再度微笑,而催生這笑容的,是我們共同的努力!
“災區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以民間組織的形式發揮作用,是要和政府站在一起,和災區的人民站在一起,這是我們的初衷。”
《中關村》:志愿者通過民間公益組織捐款,有監督機制嗎?可能會有人覺得不可靠?
汪永晨:兩個字:信任?!熬G家園”志愿者至今已有12年的成長經歷。參加我們活動的人都是有著共同理念的人。是經過認知、時間考驗、共同行動的人。我們保護怒江,為怒江小學捐助閱覽室,捐電影課的行動中,常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殺熟”。我的很多朋友都有過被我掏空錢包的經歷。這時候我能說的一句話就是:誰知道哪一天,我們自己也需要幫助。
《中關村》:您認為民間組織在社會中充當著怎樣的角色?
汪永晨:有人說,一個社會的成熟與否,民間力量的作用是一個重要指標。大災中,我們綠家園志愿在幫助一個又一個記者,從采訪線索到找專家,到進入災區的交通;我們在和四川的民間組織聯手,把我們募集到的錢,在當地買到食品、藥品和水送到政府和軍隊還沒有到達的災民手中。據我所知,在這次大災中,中國的幾乎每一個民間組織都動起來了,而且都有自己獨到的工作方式和行動方向。致力于中國民間環保的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像這次那么想發自內心地說,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民間力量!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志愿者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以民間組織的身份站出來了,說話了,行動了,發揮作用了。災區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以民間組織的形式發揮作用,是要和政府站在一起,和災區的人民站在一起,這是我們的初衷。中國的NGO準備好了,請大家相信我們!
“種下思想,收獲行為;種下行為,收獲習慣;種下品德,收獲命運。保護環境意識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中關村》:您怎么看待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環保行為?
汪永晨:去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結果顯示,不少受訪者都在認真反思著自己的“不環保行為”。62.5%的人覺得自己“喜歡使用塑料包裝袋”,62.4%的人“只要出門就開私家車”,53.4%的人“喜歡把空調溫度調得過低”,40.4%的人“不隨手關燈”。只有9.4%的人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的不環保行為。近日另一項調查中還有這樣一些數字:面對周圍其他人的不環保行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感到“氣憤”,但只有30.6%的人愿意上前阻止,而絕大部分人(65.3%)只是在心中譴責。四川大地震給我們的警示是:我們要敬畏大自然,環保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中關村》:近些年國家一直在努力的提倡環保,但效果還不是很理想,問題在哪里?
汪永晨:胡適曾經說過:“種下思想,收獲行為;種下行為,收獲習慣;種下品德,收獲命運?!北Wo環境,意識很重要,環保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如何提升環保意識,教育很重要。在韓國的學校中,很重視對學生進行熱愛農民,珍惜糧食的教育。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華人們繼承了祖先的勤勞致富,節儉持家的好傳統,在當地成了富民,但是,他們仍堅持“子女不沾父母光”的教育。我們環保意識之所以淡薄,最大原因是我們往往停留在口號上而沒有深入。另外對于企業來講,以前我們更加強調它的GGP,它的產值,但現在我們呼吁企業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為環保做出到應有的貢獻。“綠家園”這些年一直在關注川西的江河,這些江河在這次地震中經受了什么樣的挑戰,我們今后在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一些什么?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市場上現在有一本美國人寫的書《消費欲望》,封底有這樣一句話: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與人類對于“物品”的無限欲望――任意消費、奢侈消費以及不計后果的攀比消費――是相互矛盾的,結果使得地球上的―切事物都喘不上氣兒來――人類、植物、動物和地球本身。
“我曾在南非,看到獅子在樹叢下安詳地睡覺,看到斑馬在我們的吉普車前漫步,看到孔雀我們的旅館所在地飛上天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未了情,給了我無限的享受?!?
《中關村》:2003年怒江保衛戰第一槍打響,您打得很艱苦,奔走于各界呼吁要保留最后的生態江──怒江,反對在怒江上修建十三級水電站,聽說您在得到中央對怒江批示后,您大哭了一場,是嗎?
汪永晨:對,但哭的不止這一次,很多次。因為當你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了解決的希望的時候,那種心情只能用這種最原始的方式爆發出來。
《中關村》:去年的12月14日晚,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您榮獲了“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稱號。當您手捧鮮花和獎杯站在領獎臺上那一刻想到的是什么?
汪永晨: 我覺得這是對我現在做的事情的一種肯定,或者說是一種新的要求,要不愧于這個稱號。
《中關村》:您一直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是什么觸動您組織起“綠家園”既而成為“環保發燒友”的?
汪永晨:1993年的青藏高原之行。沿途碰上無數淘金者,淘金者在青藏高原淘金,不但嚴重地破壞了植被,而且還大量槍殺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等珍貴野生動物?!拔业谝淮味昧耸裁词且吧鷦游锏臉穲@??梢彩悄谴?,我還看到了裸露的禿山坡,遍地的珍稀動物遺骨,它們的血,一滴滴地印在了小溪邊的礫石上。我曾在心里暗暗發誓,這輩子我就跑自然保護區了。要把自然保護區的美和它存在的意義告訴更多的朋友,同時也要把自然被我們人類糟蹋的樣子讓更多的人看到。”
1996年我和中國環境科學院的金嘉滿共同發起了“綠家園志愿者”活動。綠家園的力量在于它能組織各種資源,聚合各方力量,媒體、專家是它能匯集的兩種主要力量。我們希望它能充當橋梁。2000年夏天,綠家園記者沙龍正式啟動,一個月一次聚會活動,“綠家園記者沙龍”邀請學者、官員都是不給報酬的,有時甚至連打車費都不給,但還是有好多專家學者愿意來。
《中關村》:從您開始呼吁環保到現在十幾年,回頭看看這條綠色之路,此刻最想說的話是什么?
汪永晨:這些年我對于河流的關注,從我開始關注它的生態,它的美,進而到呼吁保護它的生態文化,其實是我整個思想脈絡的發展。我在《新京報》最近發表一篇文章叫《原生態的文化離不開原生態的自然》,說的就是這種原生態的環境保護著原生態的文化,是大家應該珍惜的,但是我們現在社會單一的發展觀破壞了我們多元化的原生態文化。我曾在南非,看到獅子在樹叢下安祥地睡覺,看到斑馬在我們的吉普車前漫步,看到孔雀在我們的旅館所在地飛上天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未了情,給了我無限的享受??晌乙苍谇嗖馗咴粫r間,同一地點,親眼目睹了野生動物自由自在的,在它們的樂園里嬉戲和突然殘遭我的同類的槍攄。那一刻,血染滿地,牛角朝天,對于它們,我們能做什么?面對十年前曾經飄著美麗浪花的江河到現在光光的裸露的河灘,我們能做什么?面對有可能再次造成災難卻還在修建的位于斷裂帶上的若干小型水電站,我們能做什么?面對日益被人類無休止破壞的環境,我們又能做什么?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鏈接: 汪永晨, 1986年成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午間半小時》節目的創始人之一。1999年獲中國環境最高獎“地球獎”,隨后將所獲兩萬元人民幣獎金捐給中華環?;饡O立了“綠家園教育基金”。2000年被國家環??偩衷u為“環境使者”。2001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評為“環境保護突出貢獻者” 1996年創辦“綠家園志愿者”民間環保群體。2007年榮獲了“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稱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98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