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龔 艷
《滬港經濟》記者:21歲的女孩,很多人都還在父母懷里撒嬌,而你已經身價過億,成為一家橫跨東南亞的國際集團董事長。當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產生創業的念頭?
董思陽:16歲的一天,我經過一家書店。這個書店在賣一本書:《亞洲企業家傳奇》。這一本書很厚,價格很貴,但是我買了。買了就看。從李嘉誠開始看,看他白手起家、經歷痛苦和風波等等,看到流眼淚。那時我就確定,我將來一定要成為華人史上非常杰出的企業家。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更有價值,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后來,我又參加了許多成功學的課程,比如陳安之、林偉賢、許伯凱、梁凱恩、艾莫等成功學大師的課我都有去參加,這些課程使我受益匪淺,我逐漸了解到,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生意和企業。于是大學期間我嘗試創業,從兩平米的飾品店起家,一直走到現在。
《滬港經濟》記者:你的第一桶金是怎樣淘到的?
董思陽:說到第一桶金,其實有點信手拈來的味道。當時正在過新年,在一個商會上,遇到一位馬來西亞的商人,他對我說,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橘子樹、招財樹都賣得非常好,每家都會買兩、三株,你要不要做這個生意?
當時我沒有自己的花園和花店,覺得這生意太難做了,但又很想把握住這個機會。他說,你可以做一個新穎的Idea。我當時在大學也有學行銷,我就想能不能把一棵簡單的橘子樹包裝、分類,分成不同類的橘子樹。于是就在貿易中心購買了很多小飾品,每棵橘子樹上都掛著不同顏色的條,掛藍色條的就代表有健康運,掛紅色的代表愛情運,下面還畫了桃心,我還記得前后花了1000新幣。我把它們拍成照片后掛在網上,價錢和外面花店賣的價錢是一樣的,于是很多人蜂擁而至,在網上訂貨,我一天就能賣20到50株,結果3個月內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滬港經濟》記者:從開始創業,到現在的億萬美女總裁,你的心境有哪些變化?
董思陽:最初創業是在學生時期,做的時候本著一個目標――要學習很多經驗,所以我從賣花、保險做起。在整個過程中,其實沒有很大的壓力,也很開心,學到了很多東西?,F在有了自己的企業,所不同的是,更多了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滬港經濟》記者:你覺得父母的財富和人際網絡是否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董思陽:我真的不否認家庭在我的成長中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父母給予我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東西,他們教給我要誠實、有愛心、做人要胸懷寬廣等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具備的品質。但在我的創業中,我沒有用到父母一分錢,留學新加坡以后,我也是邊打工邊學習,積極去學習各種社會經驗。
《滬港經濟》記者:在你的身上,有著太多的榮譽頭銜,也同樣有著質疑,對于這一切,你是怎樣看待的?
董思陽:其實這是很普遍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會遇到這樣的質疑。現在我自己的企業發展得很健康,包括我自己寫的書也得到了大家的贊同,至于那些負面的東西,我并不太在意。質疑嘛,這很正常,可能因為我太年輕,年輕到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步。我覺得有些事實,經過時間可以慢慢證明。我只想說,一定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