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易家之言品三國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徐迅雷等

  易家之言品三國
  徐迅雷
  
  易中天厲害,品三國精彩。7月22日,率先出版的《品三國》上卷在全國同步上市,北京易中天簽售會火過了頭,3000多名“易粉”、“乙醚”洶涌而至。為了安全,簽售被迫中止。易中天一上午簽了大約2000本書,簽名本價格從25元翻到100元。而在此前,《品三國》書稿面向全國出版社無底價拍賣,上海文藝出版社以“天價”競得,版稅14%,首印55萬冊,這在中國出版史上破了天荒。易中天就這樣成了年度最頂尖的文化新聞人物。
  我雖非“易迷”,但愛看《百家講壇》,尤其喜歡易中天的《品三國》。易中天這個成熟的中年男人著實迷人,是講壇百家里形象超好的,而且講得巨好,好看好聽,非常舒服。不僅我喜歡,我老婆也喜歡,所以我擔心易教授中天先生很可能會成為“師奶殺手”的。當然,三國本身也很迷人,那是一個風云變幻、群雄逐鹿的時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千百年來,一直都是那么引人入勝。
  “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币字刑炱啡龂冀忧лd,優游于歷史;視通萬里,極目于時空。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講家經過耙梳打理,讓聽眾在歷史的深巷里看見那一枝搖曳的杏花。如今在《百家講壇》講稿的基礎上,成就了這一部《品三國》書籍,看過“電視版”的觀眾,大約沒有入不愿意擁有一部“文字版”的,這跟那些明星博客在網上火得很、一落地出本書就賣不動完全是兩回事。
  歷史可以被溫柔地打開,歷史不可以被暴戾地撕開。易中天談歷史、說三國,就是溫文爾雅地打開歷史,走向故事,走向人物,走向人性。
  
  “知道分子”折射大眾文化需求
  沙水清
  
  有人笑稱易中天是個門門沾邊、門門不精的“百搭”學者。
  
  易中天絕對是個現象,近年來凡是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的學者,無不具有“百搭”的特征。盡管不少學者未必能像易中天那樣涉獵文學、藝術、美學等近十個學術領域,但在多學科領域耕耘并時有大作或高見面世,使這一群體的學者獲得了很高的社會知名度,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同樣是“百搭”學者的復旦大學教授顧曉明為《新周刊》專門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知道分子”,指的就是這類學者。凡是大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包括文化現象,“知道分子”都能張口道來,并且還能說出另類的見解,甚至振聾發聵。
  社會現象龐雜,沒有多學科的背景,輕易是不能置喙的。不懂裝懂,或者淺薄平庸,豈不貽笑大方?這就為“百搭”學者或“知道分子”提供了發揮才華的舞臺。更重要的是,“百搭”學者或“知道分子”往往不甘于苦守書齋,而是關注時事,眼光敏銳,善于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于實際問題的思考,尤其是對于許多公共話題敢于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盡管他們的思考和見解不一定系統,有時還顯得有一些零碎,卻體現了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知識的綜合優勢。他們的走紅,其實折射出了大眾對于高品位知識和文化的需求,是對深宅大院里所謂高深學問走向社會的期盼。早先,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為什么走俏,就在于他將高深艱澀的歷史文化問題,用散文這種通俗的文藝樣式詮釋和表達出來。這也是學術的一種交叉性和邊緣性突破,是純歷史或純散文難以企及的。
  然而,在所謂的學術圈子里,余秋雨、易中天、顧曉明們并不受好評,相反還遭到了某些人的譏諷,歸結起來,無非是“野路子”、“不正規”、“假學問”,包括“百搭”、“三腳貓”之類。但是,看看眼下有些“正統”學者的學問,又是怎樣的情形呢?恕我直言,也未必有什么“真學問”,除了概念的堆砌,就是“正確的廢話”、“偉大的空話”,拿這種學問出來教育引導大眾,不倒人胃口才怪呢!
  我們永遠不要懷疑大眾的眼光,什么是真學問,什么是大智慧,他們最有鑒別力。當然,大眾的接受度并不是檢驗學問高低的惟一標準,做學問還是有它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規律性。學問走向大眾應該有一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和研修精神,學問就不能稱其為學問。但是需要明確的是,純而又純是一種學問,邊緣交叉也是一種學問;獨守書齋是一種治學方式,走向大眾、啟迪民智,也是一種治學方式。“知道分子”的出現,至少讓我們知道,原來學問也是可以這樣做的,而且在對現實問題和公共話題的關注中,文化和理性是如此精彩。
  
  聲音
  他實際上扮演了歷史學啟蒙者的角色,通過獨特的說史方式和個性解讀,喚起人們對歷史學的興趣,這對于普及知識是有很大貢獻的。
  ――吳志達(武大文學院教授)
  易中天文化現象討論的一種偏頗,是刻意強調學者――讀者――普通百姓關系的疏遠,似乎學者就應該關在書齋里,讀者就應該讀他深奧的書而不必見他的人,尤其不要見他在電視這樣似乎只能是超女亮相的媒體上出現;而普通百姓天生就應該和學者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沒必要讓喝慣了涼水和雜碎湯的胃去飲一杯加了冰塊的雞尾酒。害怕如易中天這樣的學者的僭越,甚至不允許這種僭越,成為了某種公共心態之一,而在這種心態中,大部分并不是來自普通大眾,而是來自某些知識分子自身。
  ――肖復興(《人民文學》主編)
  易中天的學術基礎造好了一列火車;電視媒體是第一推動力,讓它啟動了;網絡則是加速度,使之快速奔跑。
  ――周光明(武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易中天是一位有理智、有理性、能夠把握好輕重緩急的教授,我從來沒擔心過他會因為成為文化偶像、學術明星而影響教學和科研。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完成得很好,受到學生們的愛戴。
  在大家的觀念里,只有自然科學需要科普,但事實上,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也需要科普、傳播,易教授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朱崇實(廈門大學校長)
  中國人非常重視歷史,歷來文史不分,本來《三國志》、《三國演義》的區別在一般讀者心中沒有什么太大意義,但是易中天的解讀,恰恰是在這個上面做了文章。這個時候,就一定要堅持微言和大義的統一,如果把歷史都說成了勝者王侯敗者賊,而勝敗又都解釋成是權術使然,人的智慧(甚至是個別人的智慧)使然,那就會讓讀者以為權術是勝敗的關鍵,只要學會玩權術就可以戰勝歷史,把人的智慧看得比天、地的常數更重要,沒有對大歷史規則的敬畏,沒有對大信仰大品格的敬畏,那讀三國就會走向反面,以歷史的名義反歷史。說白了,沒有歷史觀的歷史,沒有人文理想的歷史,沒有大敬畏的歷史,只是一堆雜亂無章的事件,一堆由個人智慧決定的偶然性。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41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