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品詩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范式闡釋】
錢鍾書先生在《談中國詩》中提及“中國詩是文藝欣賞力的閃電戰”,中國古典詩歌篇幅普遍簡短,源于中國漢字本身的特殊性。每一個漢字都會攜帶一則故事,它們也猶如多種色彩,繪成一幅幅或恬靜、或悲重的畫面。因此篇幅短,絲毫沒有影響意緒的延展,也沒有影響情感的抒發。“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
但是,古典詩歌距離現今時空久遠,缺少同樣的生活環境,高中生們若要真正欣賞詩歌就需要從最直接的信息——語言入手。據此,筆者在教學中著重字句斟酌來進行古詩詞欣賞。
一、賞讀(重音韻格律)
我國古代詩歌是和樂而生的,它的發展成熟都離不開音韻格律的影響和限制。雖然現在應和之樂已消逝在時間之河中,但是詩歌語言的平仄抑揚仍然譜就它的音樂美。葛先兆在《漢字的魔方》中說:“平聲清揚而迂緩,可以暗示平和的感覺,仄者重濁急促,常常象征了凄迫的心情。”流于唇齒的回環之音,也恰恰是心中深情的訴說。
誦讀是體會詩歌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方式。優美的誦讀,是打開詩歌欣賞大門的第一把鑰匙。誦讀,不僅是認識字詞,也不能是“閉口讀”,而是應該大聲朗讀,將一個字音讀準、讀圓。
在高中詩歌誦讀中,教師應該起到示范作用——領讀和范讀,還需要相機適當地為學生補充一些詩歌韻律的知識,及時校正古今讀音,把握節奏的緩急,反復誦讀,讓學生與詩歌拉近距離,產生親密感。
二、賞畫(繪意境畫面)
賞畫,就是通過字詞來欣賞它繪制的意境畫面。西方學者曾經驚詫:漢字就像一幅幅連綴起來的畫面,保留著鮮明的視覺印象。因此每個漢字都是獨立完整的,有時并不需要上下文來確定它的所指。正是由于如此畫面感強的語言系統才讓詩人將自己眼見的五彩繽紛的、冷暖動靜的生動世界,穿越時空,傳遞給后世的欣賞者。
在詩歌語言畫面感的欣賞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讀畫面,地點、時間、色彩、形狀、狀態、位置、視角、感官關系等,都可以通過字詞來聯想衍生。循序漸進,認識到呈現在面前的不再是一維平面的字詞,而是具有三維立體的意境空間。感受字詞的溫度,走進與詩人同頻的環境。
三、聯比(對比推敲)
詩歌含蓄的表情達意,也造就了它的表述遠遠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它會出現省略,也會出現倒裝,更會出現非常理的陌生化現象,所以僅僅憑借生活體驗,依然不能真正抓住詩歌語言的精髓。不過,詩人在創作中也會出現心理慣性。在一些表現意象畫面的實詞上,詩人們都會互相借鑒和繼承,此中也有異同之處,師生可以對同類詩歌語言進行聯系和對比,加深對語言的意趣感受。
四、品情
對詩歌語言欣賞的逐層深入,也就讓潛藏深埋其中的“無窮意”,沖破言辭凝練表達,最終不加限定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更直接地觸摸到詩人思維情感的本相,才可以更加純粹地與詩人達成共鳴同頻。
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量的詩詞積累,但是時代變遷很難讓學生真正準確地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另外,每接觸一首詩歌,都不會有很詳盡的背景注釋,若學生對詩詞的欣賞過度依賴于此,可能就會失去自主欣賞的能力。因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字斟句酌來品味詩歌。
【案例呈現】
曲徑通幽境
——《蜀相》語言教學
【教學片段一】 賞讀(重音韻格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曲《臨江仙》讓我們回想到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很多英雄人物,其中諸葛亮是不得不提的。同學們,請用一個詞來評價他,你會選擇哪個字呢?毛宗崗曾用“智絕”來評價諸葛亮,料事如神的他的確是智慧的象征。飽受顛簸之苦的杜甫在成都暫得安閑,來到蜀地祠堂,他會看到怎樣的諸葛亮呢?我們一同從《蜀相》中了解。
杜甫的沉郁頓挫詩歌風格得益于他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整齊,可以說是中國詩歌歷史中的佼佼之作。
學生單獨誦讀,并且由其他同學來把握七律詩歌的節奏。
教師指導: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于一個雙音節詞語或者詞組,由此七言律詩的節奏基本上有兩種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學生自由朗讀,去體會音韻的變化規律。教師引導,在讀準節拍的基礎上,也應該注意字音的平仄變化特點,誦讀時每一節拍的后一字遇到平聲可以適當地延長舒緩,遇到仄聲可以稍作暫頓低沉。
再由一位同學示范誦讀,讓學生們感受詩歌抑揚頓挫的韻律特點。
教師范讀,讓學生感受不同之處。
教師引導:詩歌感情抒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讓聽者心靈觸動,正如《前赤壁賦》中會有“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的共鳴效果。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嘆惋的。既然如此,我們真正用情誦讀是需要如何去讀呢?應該讀出“幽咽泉流冰下難”,讀得緩慢,讀得深沉,讀得感傷。
【設計目的】 誦讀是用聲音接觸詩歌的最好方式,循序漸進,讓學生對詩歌語言慢慢由陌生轉而為親切。另外,多次誦讀,讓字詞在頭腦中經常徘徊,初步形成了意境畫面的大體輪廓,為之后的詩歌理解和情感把握做好準備。
【教學片段二】 賞畫(繪意境畫面)
七律詩歌整體結構工整,完全符合“起承轉合”的特點。本詩題目為“蜀相”,起句當會點題。首聯中“丞相祠堂”即是如此,但是“尋”字意味深長了。這一目的明確的動詞,“眾里尋他千百度”,足以體現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向往之情,也寄予了作者對諸葛亮的緬懷追思之情。
動詞“尋”雖是很普通的日常用字,但是指向目的明確,暗示性很強,動作和情感皆絕無旁騖,一心在諸葛亮。設置問句,沒有正面作答,不過也引出下句“柏森森”的肅穆之境,曲徑通幽,意在深處。
【設計目的】 行為心動,任何自覺的動作都是深藏心底情感的厚積薄發。引導學生注重詩歌語言中動詞對情感抒發的作用。 重點研讀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歷來被認為是名句。為什么呢?
教師引導:頷聯緊承上聯,來具體描繪祠堂之景,“階”“草”“葉”都為春色常有之景,繁茂潤澤,蔥蘢綠色?!包S鸝”之音間或傳來,婉轉清脆,好一幅清新明麗之景,正所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唯一有區別的就是“自”與“空”,“自”為獨自,“空”為“徒勞無用”,這二字,情意反轉,賞心悅目頓時全無,只留無人欣賞,滿心哀嘆。
【設計目的】 學生通過“映階碧草”“隔葉黃鸝”可以感受到名詞帶來的意象密集化,更加凸顯春意盎然的畫面立體感。“自”“空”兩個虛詞的對稱使用,“獨自地”“徒勞地”,絕對不是畫蛇添足,雖不是增加意象畫面感,而是讓情感得到升華,將詩意延伸,沒有停滯在一個平面上,是轉折,也是遞進,引領詩人“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教學片段三】 聯比(對比推敲)
一字之差,意境情感卻失之千里。這絕對不是杜甫偶然所為,比如,“空”字也成為詩人的??土?。有關的詩句還有:“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薄叭祥L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薄氨∧嚎仗肚捕U制毒龍。”“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空”字著詩,或悲痛,或閑適,或空靈,都并非全空,反而延長了詩人的情感長度,加深了思緒的深度,同時也增加了讀者對詩境畫面的留白和想象。
【設計目的】 在字詞上聯系比較,不可以斷章取義,可以避免就詩論詩而造成視野受阻。對比聯系讓學生“走出來”,在更高的角度感受意境畫面,從而也可以更加全面地去體會詩人感情,也不會被詩詞本身言辭表述的省略和倒裝所迷惑,而走入“死胡同”。
【教學片段四】 品情
以“慕”及“憾”來總結頸聯、尾聯中詩人的情感。
教師引導:頸聯對仗突出了諸葛亮的才德兼備。三顧茅廬定計天下,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開創蜀漢,輔佐后主。頸聯中短短14個字,三組工整對仗的詞語,展開的是一幅歷史的畫卷,每一字詞都是歷史上一段難以磨滅的史實和貢獻,無不凝結了諸葛亮的心血。
引導學生分別用兩個字來概括詩人對諸葛亮的感情。
“慕”得以施展才華,“慕”彪炳史冊的功績,“慕”鞠躬盡瘁的忠心。
歷史車輪不停息,昔日斯人已往,留下的還有“出師未捷”的遺憾,英雄之間,惺惺相惜,這也觸動著杜甫郁結于心的壯志未酬的“遺憾”,“淚”中飽含著對先賢、對自己的“憾”。
《蜀相》授課中,賞讀(重音韻格律)—賞畫(繪意境畫面)—聯比(對比推敲)—品情依次進行,完整有序,且每一環節都沒有離開對詩歌語言的斟酌和探討。賞讀重點是朗讀中體會詩歌的平仄韻律變化,賞畫中以動詞和名詞等實詞來顯示情感傾向和意境完整性。聯比側重于虛詞對情感延伸的作用,虛詞不是詩歌表述中的“廢詞”,相反是情感變化的驅動器。最后利用字詞來收束,點睛詩歌情感。層層深入,再加之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詩歌就不再是學生望而卻步的荊棘珠寶,而可以成為生活中的魔法杖,點化每日紛亂的煩瑣小事為充沛豐盈的詩意生活。
【課堂反思】
過去講解詩歌,總是不得其法,自己陷入迷霧之中,教學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學生懂的過度解讀,學生不懂的卻只字未提,學生對欣賞品味也疲于應對,更沒有任何詩意的美感。
后來有幸聆聽了董一菲老師的詩歌授課,才通曉了詩意的真諦,筆者更欣賞董一菲老師對詩歌語言的敏銳把握,在她的解讀中,詩歌語言都真正“活”了起來,成為一幅幅畫面、一篇篇故事。正如她所說的“漢語是最適合來作詩的,精工、精致、靜雅,富有音韻美”。經過不斷的摸索學習,筆者慢慢總結出詩歌教學的方法,不過仍然有很多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
1. 夯實專業知識,不停地學習,也不停地實踐。對語言字詞的誦讀、聯系對比方面,自己把握仍然不夠準確,這都暴露了自己專業知識學習的不扎實,這也更加激勵自己。
2. 廣泛閱讀,多多積累,提高詩歌解讀的能力。董一菲老師曾說:“語文學習重在積累,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要有量的累積?!睂W,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筆者現在教學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閱讀量和寫作量不夠,因此今后會在此多多用心,鉆研探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