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歌閱讀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094-01
李商隱的詩歌《錦瑟》屬于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的唐詩單元,傳統的三維目標在知識與能力層面要求了解李商隱生平和藝術創作;過程與方法方面采取誦讀法和情景再現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在傳統的教學目標引導下,高中學生所面臨的一個困難是在沒有進行過詩歌鑒賞的系統性學習的情況下,他們對于詩歌意象,情感,抒情方式等的表達運用也就沒辦法掌握,對于古典詩歌的含蓄美,朦朧美也不甚了解。學生能感受到《錦瑟》的美,但是又說不出美在哪里,學完這首詩的結果就是似懂非懂,只是會背誦這首詩和簡單了解典故,更深層次的內容和系統化的變知識為能力的方法都沒有學到。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總目標,旨在通過“語文活動(任務和任務群)”,利用文本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凝結為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在這個大目標的引導下,我做了李商隱詩歌閱讀教學基于“活動任務群”理論的教學嘗試。
《錦瑟》這首詩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的任務群,筆者為了讓學生不僅對于這首詩有感悟,還要學習李商隱朦朧詩特點和以及對中國朦朧詩的繼承與發展有所了解和研究,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做了如下的一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研究李商隱朦朧詩的意象和用典,理解詩歌的語言表達。選擇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朦朧詩閱讀,觀察它們與李商隱詩歌的相同點,閱讀約同時期詩人的代表作品觀察它們與李商隱詩歌的不同點。二、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閱讀李商隱的朦朧詩和其他詩歌的對比總結出古典詩歌比較閱讀的方法;將李商隱朦朧詩的特點寫成報告。三、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從而進一步體會中國朦朧詩含蓄,自由,由客觀世界的描述轉入關注內心的高境界情感美,并試著創作一首朦朧詩。四、文化傳承與理解:李商隱的詩歌在中國朦朧詩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理解朦朧詩獨特的寫作手法和抒情方式,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這樣以核心素養為大的目標,將李商隱詩歌的閱讀教學細化為六節課的內容。由一個大的任務來引導教學,即經過六節課對于李商隱和朦朧詩的學習完成一個關于朦朧詩的閱讀公眾號,每個學生的研究報告或者創作的詩歌可以作為推送內容。
具體實施過程中再把大的任務分解成若干小的任務。
第一節:研究李商隱朦朧詩的意象。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把其與杜甫詩歌意象比較。通過比較得出杜甫的詩歌意象多為現實性意象,而李商隱詩歌多是心靈化的意向。重點研究“柳,梅,花,雨”這些現實意象的心靈化以及“珠淚,玉煙,彩鳳,靈犀,瑤臺”這些非現實意象撲朔迷離的特點。比較的內容為杜甫的《登高》《旅夜書懷》和李商隱的《錦瑟》《無題詩》《十一月中旬見梅花》《贈柳》。
第二節:研究李商隱詩歌中的用典手法。本節課選取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歌進行比較。比較內容為《錦瑟》和《嫦娥》、《寄令狐郎中》和《無題詩》。古典詩歌用典的作用是既可以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以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強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使詩歌語言和情感含蓄蘊藉,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本節課重點研究詩歌中用典的一典多源和反用典故。結合詩人經歷即他受朋黨之爭影響,在政治上受排擠,才華橫溢卻不能施展抱負的命運,做到知人論世,了解詩人是以委婉優雅的方式道出心中的悲苦,這是詩歌朦朧美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后作業要求學生結合詩人經歷,寫作背景探尋詩人用典和詩歌所呈現的朦朧美的關系。此項作業照應大目標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即將詩歌中用典的特點寫成報告形式,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第三節:研究李商隱詩歌中的布局:本單元選擇的唐詩都是律詩,作者基本按照起承轉合的順序把寫景狀物和情感表達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寫出來,學生非常好理解。可是到了李商隱這里就感覺到非常困難,那是因為他的朦朧詩之所以朦朧就在于它的邏輯不清楚,難探尋,故有一種非邏輯性的朦朧美感。比較內容為《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與杜甫《登岳陽樓》,杜甫是很明顯的先描寫岳陽樓的景色再抒發感受,李商隱本詩中寫了一位深鎖幽閨的女子追求愛情而幻滅的絕望之情,詩中沒有寫任何具體的事情,只是在尾聯有直接抒情,但是閱讀的時候我們卻能夠感受到作者要向我們訴說的情感。本節課的對比閱讀具體照應核心素養目標的三——審美鑒賞與創造中的體會李商隱詩歌意境高遠、情深意濃的特點,從而進一步體會中國朦朧詩含蓄,自由,由客觀世界的描述轉入關注內心的高境界情感美的特點并試著創作一首朦朧詩。創作成果發布到公眾號,豐富此程序的內容。
第四節第五節:研究李商隱詩歌情感朦朧美的繼承性和當代朦朧派詩人對李商隱朦朧詩的繼承和發揚。筆者用兩節課時間首先用李商隱無題詩和詩經《蒹葭》做比較,管窺蠡測,我們會發現《無題》詩其實是《蒹葭》所表現的主題的回應。從《詩經》開始,朦朧美就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審美追求,后來唐詩的發展到達高峰,寫作手法技巧內容異彩紛呈。但只有李商隱把中國古典詩歌的朦朧美繼承了下來并寫到了極致。他的詩歌在中國朦朧詩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照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大目標四——文化傳承與理解。除了要理解朦朧詩獨特的寫作手法和抒情方式,了解李商隱為古典詩歌的朦朧美作出的貢獻之余更要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自信,將優秀的文化發揚下去。有人說,在當今時代,人們過分浮躁,天下熙熙攘攘,皆是為利益和茍且,早已斷絕了寫詩的念頭,所以最后一節課我將《錦瑟》與當代詩人張棗的《鏡中》這首詩做比較閱讀。首先在意象組合的就有著某種相似性,都是跳躍與迷離的,共同構成一個似是而非的夢幻般的迷蒙的色彩、迷惘、虛幻。其次在情感表達上,兩首詩在追憶往事的時候夾都雜著一絲悔恨和悵惘的情緒,這應該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但是同一種情感在不同時代又呈現出別樣的風情。張棗作為當代詩人寫出的這首詩作實際是讓古典詩歌的朦朧美在現代詩歌語境中獲得新的生命。這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的很好的表現。
所有的分解性的小任務做完,我最后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整理歸納這幾節課通過比較閱讀得出的朦朧詩特點和審美的研究成果,完成整個大的任務——李商隱朦朧詩公眾號的內容。先把框架內容做完整,發布。之后利用業余時間要創作詩歌的,要把李商隱詩歌和其他當代朦朧詩人的詩歌進行比較的都可以寫成文章發表,完善這個公眾號的內容的同時,也是完成“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的目標。這兩個任務群的完成對于高一的學生要求不必太高,這個制作朦朧詩公眾號的內容只是作為一個興趣點,來引導學生完成整個朦朧詩的系統學習,為高二思辨性閱讀與思考奠定一個有效的基礎。
以上是筆者在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下,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的大目標之下所做的一個單元教學嘗試,相比傳統的三維目標,新的課標要求更具體和立體,指向性也更強。在研究新課標的同時,我們要積極嘗試,走出適合當今學生語文學習的發展之路,并最終通過語文教學達到立德樹人終極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6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