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理念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郭開龍 韓立萍
摘 要: 所謂“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理念是指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境界。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理念; 工學結合;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4-0098-02
1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理性認識和理想追求
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理性認識和理想追求,其實是對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定位的認識,即理清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關系問題。只有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體系,才能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實然”、“應然”狀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有了理性的認識,才能在辦學實踐中真正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的“把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盵1]
1.1現行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實然”狀態
1.1.1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第一,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中最高層次的教育,它是一種類型,并與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構成了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但是,兩者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前者具有職業技術性的特點,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社會各行業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一是能把科研與開發設計成果應用于生產中去的以工藝技術為主的專門人才;二是能把決策者的意圖具體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的一線管理人才;三是具有特定高素質專門業務知識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而后者的培養目標則具有學術和研究性,其主要任務是培養科學創新人才、領軍人才,發展科學技術。[2]第二,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都具有職業教育的屬性,但是兩者分別屬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兩種不同層次的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適應面比中職的專業適應面大,不是對應特定的職業,而是從屬于一定的行業或較大的職業群,培養目標適應于行業發展需要??傊捎诟叩嚷殬I教育的培養目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所以,應該理順其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關系,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1.1.2現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定位單一,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統,包括普通高中→大學??啤髮W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職業教育系統卻只有職業高中、職業技?;蛑袑!呗?大專)。隨著全球高科技的發展,生產從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識密集型轉化,社會對勞動力層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視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發展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德國,高等職業教育被譽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是勞動密集型與高科技知識密集型并存,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生產將不斷向高科技知識密集型轉化。如果把高職教育的最高層次僅定位在大專,甚至把它當作是安排高考“落榜生”的渠道,那就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1.3招生體制不合理,造成人們思想上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誤區。目前,普通高等學校生源主要來自高考,而高等職業學校的生源來自兩種渠道,一部分來自高考,但卻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錄取分數線不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數線,而且還低于普通高校??品謹稻€,這不但給人們造成高職低人一等的誤解,而且也是造成高職生源質量遠遠低于普通高校,高職畢業生往往缺少繼續深造的后勁的實際原因;另一部分來自“三校生”(即技校生、職高生、中專生),就目前來說,“三校生”尤其是前兩類卻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不如“普高生”扎實,專業適應能力較差,這就為今后進人高職學習,尤其是進入高職本科以上層次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3]
1.2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應然”狀態
1.2.1“高”和“職”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案摺?,決定了它必須以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和管理知識及其學科為基礎,著重進行高智力含量的職業技術教育,要求畢業生能夠掌握熟練的、高智力含量的應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對未來職業技術變化的適應性,這是它區別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特征。“職”,則決定了它主要強調應用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知識及其學科基礎注重綜合性,圍繞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實際需要,以必需、夠用為度,這是它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4]高等職業教育的這兩個本質特征,其實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明確定位,既與普通高等教育作了區分,也將其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差別體現出來。
1.2.2完善健全高等職業教育多層次的體系,培養多層次的人才。為了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更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應改變現行高職教育體系只有大專層次的落后狀況,建立高等職業教育大專一本科-碩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完整體系,以適應社會和經濟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同時,建立高職教育本科以上體系,可以糾正人們認為高職低人一等的觀念,有利于緩減高中畢業生的升學壓力,為考生架起進入高等學校(主要是高等職業學校)的另一座橋梁。
1.2.3改變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辦法和政策。當前,由于我國現行高考制度有不盡合理之處,使得高等職業學校在生源選擇上基本沒有自主權,在人們思想認識上,僅把高職當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因此,改革現行的高考制度是確保高等職業學校生源的關鍵。如果采取兩種不同的招生制度,每個學生都應該有資格參加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考試,高職招生除了應測試考生必要的文化知識以外,還應該測試考生的專業技能。而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則側重于文化知識。這樣,一方面,給考生提供了二次“高考”的機會,減輕了高考的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職的生源質量,為提高高職教育層次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真正體現服從學生個性發展起到導向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應試教育帶來的各種弊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為素質教育解困。盡管任何事物的“應然”狀態都難以真正實現,但這種狀態是人們行動的指南。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然”狀態在當前也同樣難以實現,但對于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仍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
2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教育思想
2.1市場需求論
1999年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對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人才,真正辦出特色?!笨梢?,高等職業院校要立足區域,著眼當前,面向世界,研究市場,學校要圍繞市場辦,專業圍繞市場設,質量檢驗靠市場,培養受社會歡迎的實用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的“市場定位”要求學校從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需求出發,確定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運作體制。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調整要緊緊抓住市場脈搏,對市場有敏銳的感受力,在充分了解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及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作出科學預測,采取積極主動的辦學應變措施,創造條件開設新專業。另外,由于市場的千變萬化,必須建立靈活的反應機制,增強專業設置的靈活性,及時調整專業方向,使專業設置積極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市場的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將有效地發揮高等教育的作用,促進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2.2創業教育的思想
1998年10月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提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使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一思想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創業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自我謀職或就業能力的教育,是高職院校職業指導的重要內容。創業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形成創業初步能力。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數以千萬計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對學生開展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實施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使他們畢業后無論是應聘就業,還是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都有信心和勇氣,有能力干出一番事業。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是學生基本素質的綜合反映,也是學校教育質量的一種體現。創業教育的思想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其實,創業教育的實質還是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師資力量配備的一個高度檢驗,沒有合理的課程體系,沒有良好的師資隊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將無從談起。
2.3終身教育的思想
建立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制是21世紀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許多發達國家為了增強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都在紛紛制定實施終身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德國、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都已制定了實施終身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和法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8屆大會通過的《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議》要求各國政府把職業教育貫穿人的一生之中。1999年4月在韓國漢城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則將大會的主題定為“終身學習與培訓――通向未來的橋梁”,大會強調職業技術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會議號召各國政府要以終身教育思想指導職業技術教育……”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職業變動和職業技能的更新加速,從業人員在一生中會多次變動職業和更新職業技能,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因此,高職院校在辦學中應盡可能綜合化,拓寬專業服務面,培養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經濟技術結構變動對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同時,建立與中職相通、與普通高等教育相連的“立交橋”,為具有不同稟賦的社會成員提供多種成才的途徑,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多種多樣的人才庫。
2.4工學結合的理念
高職工學結合是學院小課堂與社會大環境直接結合的形式,是企業參與教育教學、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使德國從廢墟中崛起,使日本從低谷中起飛,使美國成為經濟發達國家,也使世界其他國家更清醒地認識到工學結合的必要性。工學合作的典型模式國內外基本相同,按年份來分,有“2+2式”、“3+1式”、“3+2式”等;按是否是全日制學習或工作來分,有全職交替式(即全日制在校課堂學習的學期和全職工作的學期交替進行,工作學期與在校學習學期的時間長度大致相等)、平行模式(即采用半工半讀的形式)、組合交替式或組合平行式(即兩種模式的組合)。工學結合的組織形式呈多樣化狀態,從空間上分,有院外基地、院內基地和高職辦學集團中的工學結合,有按專業或者分年級、分班組開展的工學結合;從時間上分,有先“學”后“工”、邊“學”邊“工”、“工”后又“學”。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要求,也是體現高等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精神的途徑之一。
2.5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的開發理論建議,應提供給學生想像的學習活動,而教學者著重于如何增進創意成果的呈現。創意成果的呈現與“個人興趣”有關,這些興趣可以是任務或目標。只要學生的興趣越協調、越強烈,那么創新力就會越強。課程需強調學科的結構化訓練,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的思考。但是,課程也須彈性調整,以適合不同學生的獨特能力、興趣和學習方式。而課堂活動也應將學生作為學習領域中“專業詢問者”的角色,這種角色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思考、感知和專業實踐。同時,在開發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強調教師的作用是“良師”與“角色模范”。事實上,大學教師的下列行為會激勵學生的創力:(1)認真備課,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有效知識和信息;(2)以非正規的方式授課,加強師生互動;(3)歡迎獨特的觀點,獎勵創意和創新;(4)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這樣的話,學生會覺得更容易接受,愿意進行創新,情緒樂觀時,在智力上極富有挑戰性。激發創新力的六種資源包括:(1)智力(2)知識(3)思維方式(4)人格(5)動機(6)環境情境。其中智力有兩個方面與創新能力有關:問題的定義再定義和洞察力。有創新力的人不僅只是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還會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應該對所選擇的問題負責到底,而教師則需要為學生尋找問題提供機會。關于那種富有洞察力的思維是人們在尋求解決弱結構問題的好方法時會用到的一些技巧。建議教師多提出一些弱結構問題以促進學生富有洞察力的思維[5]。
參考文獻:
[1] 《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99.
[2] 盧紅學.論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和人才理念[J].職業技術教育,2004(25).
[3] 姒建英.構建21世紀高職教育新體系[J].教育與職業,2000(2).
[4] 王冀生.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創新[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5] 郭開龍,韓立萍.談新時期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美容醫學,201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5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