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林樊家油田林102塊地質特征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邵宸 張士海

   摘 要: 林102塊位于林樊家油田北部,Ng組4砂層組是林樊家地區主要目的層系,巖性控制其含油性。對林102塊地層層序、構造特征、沉積特征、油藏特征、儲層與油氣富集的有利配置關系等方面進行精細研究。通過地層劃分對比,明確了Ng4砂層組及其6、7小層的地層、儲層分布規律以及該區油氣成藏條件及其富集規律。
   關鍵詞: 林102塊; 館陶組; 地質特征; 儲層分布規律
  中圖分類號: P64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1-0045-02
  
   一、前言
   林樊家油田構造位置處于東營凹陷以西和惠民凹陷以東的林樊家凸起上,東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層超覆線為界,南部以林南斷層為界,北部和西部過渡在林樊家構造上,位于林樊家構造東部偏南。
   林樊家油田于1957年開始進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目前測網密度1200×2400m,構造東部測網密度為800×800m,局部400×600m。1965年在構造南部開始鉆探,1982年2月濱544井完鉆,電測解釋館陶―東營組油層8層19.4m,同年12月對濱543井試油射開油層3層8.6m,5mm油嘴日產油33t,日產氣1553m3,從而證實了林樊家構造的含油性。上報探明含油面積32km2,地質儲量3302×104t,含氣面積7.8km2,探明天然氣儲量4.88×108m3。
   林102塊研究區內共有林100井、林102井、林102-1井、林103井、林104井、林106井6口完鉆井,均鉆遇良好的油氣顯示(表1-1)。經試油試采,除林104井試油為水層外,其余5口井均獲工業油流。
   二、地質特征
   (一)地層層序
   林102塊地層從上到下依次為第四系的平原組(底部深度200米),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底部深度864米)、館陶組(底部深度1050米)和下第三系孔店組(底部深度1110米)。
   林樊家油田林102塊研究區館陶組底部油層大面積分布,油層主要受地層不整合面和巖性控制,為巖性地層油氣藏。由于油源主要來自東部的利津洼陷,油氣運移到林樊家構造已是相對不足,林西底部砂巖不含油,只有上部部分砂巖含氣。經過對比,主力小層Ng47砂體基本連片分布。油層分布主要受砂體展布的控制。
   (二)地層劃分與對比
   通過三維地震連井剖面的聲波合成記錄的標定等手段進行了全區小層的統層對比,對全區18口井進行了層位的統一和小層的劃分。將該區館陶組地層劃分為4個砂層組、18個小層,其中含油小層只有2個,即Ng46、Ng47。具體劃分結果見表1-2。
   (三)構造特征
   運用三維的地震資料,結合鉆井、測井、地震及巖心分析古生物等資料,對工區內及南部開發區共17口井進行聲波合成地震記錄的制作與標定,對工區構造形態進行了精細研究。結合鉆井資料編制了主要目的層Ng47小層頂面的微構造圖。
   從精細地震解釋的Ng47頂面微構造圖上可以看出,林102塊構造相對簡單,區內沒有明顯的斷層,總體表現為西高東低的趨勢。整個工區構造平緩,只是在局部有幾個微構造高點,圈閉幅度一般在10米左右。構造最高點位于南部開發區的林1-5井附近,頂面深度1024米;研究區內主要有4個微構造高點,分別位于林106井、林102井、林100井和濱603井附近,最低點位于濱550井附近,林103井也位于構造相對較低的部位。
   (四)沉積特征
   根據林102井、林100井的取心資料觀察,結合區域沉積資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林102塊館陶組地層屬河流相沉積。館陶組沉積相主要劃分為河道、河漫灘及泛濫平原三個亞相。
   1. 巖石特征
   林102塊儲層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灰綠色砂質泥巖、粉砂質泥巖、紫紅色泥巖呈不等厚互層;礦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長石、巖屑組成,石英含量占50%左右、其次為長石含量約占30%左右、巖屑含量25.4%左右。巖石顆粒直徑一般在0.05-0.25mm、最大0.55mm,分選中等、磨圓程度差,為次棱角狀;粒度中值平均0.1mm,分選系數據濱605井分析最大2.39、最小1.2,平均1.5;泥質含量8.6%,碳酸鹽含量9%。
   2. 粒度曲線與C-M圖
   由巖心粒度分析資料所作的累積概率曲線和C-M圖,可以看出,累積概率曲線顯示明顯的兩段型,缺乏牽引總體,跳躍總體與懸浮總體之間的截點為2.5~3.5Φ,具有河流相沉積特征;C-M圖與概率曲線所反映的特征一致,圖形成S型,QR段基本與C=M基線平行。
   根據以上特征,結合區域沉積環境以及河流相沉積不同微相帶測井響應特征的綜合分析認為,該區館陶組儲層為河流沉積環境的河道-河漫灘沉積。河道沉積中心沿林2-7井-林102井-濱603井一線展布,在濱545井-林102井一線發育有一分支河道沉積,沉積厚度一般在3-5米。從砂層等厚圖上也可以看出,該區砂體的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有3個沉積中心,分別位于林2-7井~濱545井一線、林102井~濱603井一線和林7-1井附近,砂體厚度一般在3米左右,最厚可達5.7米,最薄不到1.5米。研究區內林102井厚度最大,單層厚度4.5米,反映了砂體厚度受沉積相控制的特點。
   (五)油藏特征
   從砂體等厚圖(油層等厚圖)及構造圖上可以看出,該區油藏的富集程度受砂體分布的控制明顯,構造的高低對油氣的富集也有一定的影響,使油藏既受巖性的影響也受構造的高低的控制。
   1. 巖性對油藏的控制作用
   砂巖的分布和變化控制了油藏的分布和變化。構造的高部位并不一定是最有利的含油區。
   由于砂體的厚度受沉積相的控制明顯,砂巖沉積最厚的地方油層最厚,而砂體的上傾尖滅或是河道的側緣附近雖然處于構造的高部位,但因砂體變薄、儲層物性變差,往往解釋為干層。研究區林100井區雖然處于微構造高點,但其位置處于沉積微相相對較差的部位,因儲層物性變差,含油性較差。
   2. 構造對油藏的控制作用
   單砂體的高部位油層好、產量高,而砂體的低部位部分井解釋為水層或油水同層,而且試油含水,而高部位沉積的砂體基本上全部解釋為油層。如林106井雖然砂體不是最厚,但是所處構造部位高,因而產能較高,而林104井雖然厚度較大,但是所處構造部位低,因而產能較低,試油結果為水層。
   因此,該區的油藏類型主要為巖性油藏或構造巖性油藏。
   三、結論
   充分利用測井及各種化驗分析資料,結合層序地層學理論,把林樊家油田林102塊館陶組4砂層組進行了全區的對比和劃分。明確了館陶組4砂層及其6、7小層的地層分布規律。
   結合砂體巖相及測井相特征,對館陶組4砂層沉積相與沉積微相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相應的沉積模型。將沉積相主要劃分為河道、河漫灘及泛濫平原三個亞相。
   運用鉆井、測井、測試等資料,結合三維地震解釋,計算該區塊館陶組石油地質儲量Ⅲ類預測石油地質儲量361×104t,含油面積6.51km2。
   參考文獻:
   [1] 劉澤容,信荃麟,王偉鋒等.油藏描述原理與方法技術[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2]林樊家油田林西地區地質總結――勝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質研究院,1990.7.
   [3]林樊家地區勘探目標研究――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2001.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580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