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郊鄉村人居型文化林結構特征及森林文化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Culture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摘要:對珠三角城郊9個鄉村人居型文化林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人居型文化林有四種典型形式:水口林、下墊林、龍座林、庭院林,其空間布局各有特點。林木種類豐富,共有40個科74個屬91個種,觀賞、食用功能突出。4種典型人居型文化林群落還具有不同的林木種類、徑級、高度特征,健康狀況參差。此外,物質層面的森林文化雖仍有留存,但行為、精神層面的森林文化陷入傳承和發展困局。通過梳理珠三角城郊人居型文化林結構特征及其森林文化,提出加緊對珠三角鄉村人居型文化林進行調查研究等保護及開發利用的建議。
關鍵詞:城郊鄉村;人居型文化林;結構特征;森林文化;珠三角
文章編號:1671-2641(2019)02-0025-09
中圖分類號:TU986
收稿日期:2019-03-12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9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in the suburb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4 typical forms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the forest at the entrance of village, the forest near the water in front of the village, the forest behind the village and garden trees. They have different spatial layouts. Tree species are rich in variety, including 74 genus and 91 species belonging to 40 families, which are of great appreciation and edible functions. 4 typical forms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are also featured in different tree species, diameter grades, height, and health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forest culture at the material level still remains, the forest culture of behavioral and spiritual levels is caught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s and their forest cultu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forest.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Community fores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Forest culture; Pearl River Delta
珠江三角洲地區(下稱“珠三角”)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水平[1]從1978年的16.26%躍升至2015年的84.59%,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區域轉變為連綿不斷的城市群。原屬于城市邊緣的鄉村也納入了“城”的范圍,城郊鄉村森林的連續性、有機性因城市擴張受到破壞。
鄉村森林是指在鄉村居住活動區域及其周邊區域受居民保護、管理,為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發展鄉村經濟所營造的以林木為主體、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合植被群落[2],包括鄉村內部的人居型文化林、外部的生產型文化林,是森林文化的物質載體。它有助于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對居民身心健康及民俗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作用。對鄉村人居型文化林的研究,是剔除了傳統風水林玄幻迷信的糟粕成分后,以基于風景園林學、人文地理學的科學視角進行的。目前,我國對鄉村人居型文化林研究局限在鄉村綠化模式、樹種選擇、栽培技術探討,還沒有對珠三角人居型文化林空間布局、群落結構及其森林文化進行研究。本文因此針對珠三角城郊鄉
村,開展人居型文化林結構特征及森林文化研究,為其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珠三角位于廣東省中南部,人口密集,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2]。年均氣溫21°C~22°C,具有四季不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日照充足,空氣濕度高等特點。溫和的氣候、密布的河網造就了植物長青的生態景觀。
珠三角城郊鄉村聚落形態常表現為團狀、環狀、帶狀(線狀)[3]。團狀村落(圖1)多位于平原、盆地,民居集中,平面形態呈近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民居以山體、祠堂、道路交叉點等為中心集聚自然形成。環狀村落(圖2)多位于低丘,民居背靠低矮丘陵呈環狀分布,密林包圍村落。帶狀村落(圖3)多位于平原,民居沿河流、山谷、交通線呈條帶狀分布,帶狀村落在珠三角地區常表現為水鄉形態。
2 研究對象及方法
為獲取更多的人居型文化林群落及森林文化信息,在珠三角選取了9個聚落形態清晰、人居型文化林組成較完整、保存得較好的城郊鄉村進行實地調查,其中團狀、環狀和帶狀鄉村各3個(表1)。研究針對鄉村人居型文化林進行調查,設置20m×20m的調查樣方,對樣方內胸徑DBH≥2.5cm的個體進行每木檢尺,記錄其種名、樹高、胸徑、冠幅等信息。并采用文獻查詢、訪談法獲取文化林歷史、社會、民俗變遷等相關信息,梳理森林文化。 徑級結構采用曲仲湘分級標準,按照胸徑樹高由小至大分為I級苗木、II級幼樹、III級小樹IV級中樹和V級大樹[4]。以5m為單位,按樹高將喬木劃分為小喬木(H<5m)、中喬木(5m≤H≤10m)和大喬木(H>10m)。森林健康狀況依據《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規定》評定,分為健康、亞健康、中健康、不健康[5]。
3 珠三角城郊鄉村人居型文化林
3.1 空間布局和類型劃分
鄉村森林生態環境包括內部的人居型文化林,外部的生產型文化林。其中人居型文化林可歸納為四種典型形式[6]:1)水口林,位于鄉村空間序列的開端,即村口處;2)下墊林,指村落前方池塘、河流、湖畔的樹林;3)龍座林,指坐落在山腳、山腰的村落或村落后山的樹林;4)庭院林,指在宅基周圍和庭院里種植的樹林[1,7]。而祠堂廣場、街巷空間、河涌水道等人居型環境在鄉村內空間分布差異較大,形式不一,不另展開討論(圖4)。
由表1可得,珠三角團狀鄉村、環狀鄉村一般有足夠的空間條件允許4種典型人居型文化林發展,而帶狀鄉村多沿河流發展,受空間限制,鮮有龍座林。
3.1.1 水口林
水口林最重要的元素是水和林木,常表現為“前塘后村、村口植樹”的形式。它對美化環境,保護村落邊界、生態環境型有重要作用。呈環抱狀的水被認為最能聚氣聚財[8],人們便利用自然河道建設水口空間(圖5~6);或通過人工開挖池塘的方式營造水口空間(圖7~8);林木呈片狀或點狀分布。
人們相信“樹養人丁、水養財”,故水口林林木得到較好的保護成為參天古樹,部分還被列為古樹名木。其群落以喬灌或喬草結構為主,多為孤植或叢植常綠大喬木,伴有豐富空間色彩的開花、彩葉樹種。
3.1.2 下墊林
下墊林一般與水口林相鄰,呈帶狀或片狀,與水口林共同圍合鄉村水口空間,保證村口空間的完整性。視覺上與龍座林形成呼應,避免頭重腳輕,對美化水口空間、保護鄉村景觀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其空間布局有:形成村口池塘邊成片的綠色環境(圖9~10);或村邊沿河流呈帶狀發展的綠色環境(圖11~12)。下墊林附近一般有遺存的埠頭、古橋、洗衣臺等,構成嶺南水鄉特色的休閑游憩空間。群落為喬灌或喬草結構,多為新栽植的常綠小喬木,種植方式為叢植或列植。
3.1.3龍座林
龍座林一般坐落在山腳、山腰或村落后山,為村落后方的綠帶屏障,呈常綠狀態。居民相信龍座林會庇護鄉村,能帶來好運,所以對龍座林的保護十分重視[9]。龍座林可蓄水保土、防風御寒,對改善鄉村生態小氣候,維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當面積較大時,房屋沿山體走勢發展(圖13~14);當面積較小時,鄉村的發展會包圍甚至吞噬龍座林(圖15~16)。部分龍座林歷史上曾遭受破壞,目前表現為常綠慢生闊葉人工次生林,群落為喬草結構,種植方式為群植。
3.1.4 庭院林
庭院林不僅可以美化、改善居住環境,還為居民提供瓜果。庭院林因鄉村內部用地緊張,表現形式不一,有的為房前屋后的小塊綠地(圖17~18);更多為零星散布于房前屋后的綠色環境(圖19~20)。群落為喬、灌單一結構,林木呈點狀分布,或三兩叢植,或孤植,或以盆栽形式出現。
3.2 樹種組成特征及功能型分析
珠三角的人居型文化林林木種類豐富,具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特點。所調查的9個鄉村人居型文化林,共有40個科、74個屬、91個種(表2),以無患子科Sapindaceae、蕓香科Rutaceae、桑科Moraceae、樟科Lauraceae、木棉科Bombacaceae為主。其中,人居型文化林喬木層豐富度依次為:水口林>庭院林>下墊林>龍座林。受重視程度高的水口林不僅原有林木得到較好的保護,新樹種的引種也豐富了其樹種;庭院林樹種較多的原因是居民栽植時主觀隨意性大;而龍座林由于歷史上曾遭受破壞,且部分被開發為果林,林木種類呈減少趨勢。
調查還發現人居型文化林的觀賞、食用功能突出(表3),屬觀賞型的樹種共32種,占35.16%;食用型果樹24種,占26.37%。觀賞型樹種種類分布規律為:水口林>下墊林>庭院林>龍座林。水口林觀賞型樹種較多的原因有:1)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水口林需要栽植開花、色葉樹種豐富空間色彩;2)隨著一些古樹的衰老退化,居民有意識地補種觀賞型樹種。食用型果樹樹種分布規律為:庭院林>下墊林>龍座林>水口林。庭院林和下墊林分布著各類果樹,表明飲食文化促使居民注重在房前院后栽植果樹,而下墊林因靠近池塘水岸,水肥條件好,利于果樹生長。
3.3 樹種出現頻率分析
文化林中的樹種反映了長久以來居民對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理解,其出現頻率反映了受喜好程度(表4)。調查發現文化林總體呈現出明顯的觀賞性和食用性。
水口林出現頻率前10的樹種表明,人們喜愛在水口空間栽植鄉土常綠大喬木,其具有抗逆性好,樹冠廣闊濃密、存活期長等特點。調查也發現許多鄉村隨著經濟水平和綠化意識的提高,大量引入外來種如落羽杉、大王椰、鳳凰木Delonix regia等觀賞型樹種對水口林進行改造。
下墊林出現頻率前10的樹種可食用性、耐濕性特征明顯,表明人們善于利用池塘水岸的水肥條件栽植各類鄉土果樹。同時伴有觀賞樹種如池杉、洋紫荊、樟等。
龍座林出現頻率高的樹種有荔枝、龍眼、橄欖等,可食用性特征明顯。林木種類呈減少、單一化趨勢,生物多樣性低,主要原因有:1)本次調查的鄉村位于城郊,經濟利益驅使人們將部分龍座林改造成果林,長期受人為經營。2)據廣東林業史記載[10],建國初期的新工業時期鄉村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目前城郊鄉村的龍座林多為修復后的人工次生林。3)改革開放后鄉村的水平擴張加大了對龍座林的人為干擾。 龍眼、黃皮、荔枝、番木瓜、桂花等庭院林高頻樹種表明,居民喜歡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樹及香花樹種,且愿意選擇寓意多與福、吉、喜、財、祿、壽相關的樹種。
3.4 徑級結構和高度結構分析
林木在不同徑級、高度區段內的分布(圖21~22),與文化林類型有著密切聯系。水口林主要為V級喬木,高度主要為5~20m;下墊林主要為IV級喬木,高度主要為3.5~10m;龍座林林木主要為IV、V級喬木,高度為3.5~18m;庭院林林木主要為IV級喬木,高度主要為2~5m。結果表明水口林雖得到較好的保護,但群落缺乏小徑級喬木,難以進行健康的自然演替;下墊林因缺乏大徑級喬木,群落抗逆性較差;龍座林各徑級的林木數量平均,但林木種類少;庭院林各徑級的林木數量平均且受人為干擾大,群落發展存在不可預見性。
3.5 文化林健康情況
經評定,人居型文化林總體健康程度處于亞健康、中健康水平,整體健康程度由優至劣依次為龍座林>水口林>庭院林>下墊林(表5)。龍座林、水口林中的林木受重視程度高于其他文化林,故健康狀況相對較佳。下墊林因毗鄰道路遭受污染和長期缺乏管護,導致健康程度處于中健康。庭院林大徑級林木尤其是果樹一般比較健康,小徑級的林木因疏于管理或因生長空間所限,處中健康水平,中、大徑級的林木數量少而小徑級的林木數量多,所以庭院林的林木整體健康程度偏低。
3.6 森林文化
人居型文化林作為先民受傳統文化支配營造和保護下來的生態環境,經過本土與外來文化長期的糅合發展,具歷史延續性和多樣性;珠三角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森林與水環境密切相關,具本土性和地域性;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情況下,居民對森林的開發利用形式多樣,具多樣性及靈活性;最終形成珠三角鄉村獨特的森林文化。其物質、行為和精神層面的具體表現如表6所示[11]。
鄉村長期以來的農業生產方法、鄉村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森林景觀特征,奠定了鄉村森林文化的基礎,而森林文化也反作用于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經調查,水口林、龍座林對居民的影響更側重于精神層面,它們被認為能庇護鄉村,是一村一族居民盛衰榮辱的象征,衍生出許多民俗宗教活動如祈福祭祀、樹木崇拜、龍座競渡等。樹木文化如榕樹、樟樹文化等也非常豐富。而下墊林、庭院林,則更多地影響著物質層面,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文化及藝術審美。目前,森林文化產物雖在物質層面仍有留存,但行為、精神層面的森林文化隨著鄉村森林環境的逐漸消逝,陷入傳承和發展困局。
4 討論與建議
本次調查基于珠三角城郊9個鄉村的人居型文化林,其發展變化預演著鄉村發展將要面臨的情況。由鄉村森林變化引發的森林文化傳承發展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針對鄉村人居型森林環境遭破壞及森林文化消逝等問題,建議:1)加緊對珠三角鄉村人居型文化林進行調查研究,保存鄉村傳統風貌的相關資料,引導居民延續鄉村傳統空間布局模式,注重人居文化林的營建,傳承發展傳統鄉村建設智慧。2)加緊對鄉村人居林的修復,提高森林健康水平。對水口林的古樹名木進行監測及保護,引種鄉土中小徑級林木促進群落進行自然演替;恢復下墊林風貌;修復龍座林植物群落,引種鄉土植物恢復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風貌,提高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穩定性;引導庭院林建設,營造有序的庭院林景觀。3)保護、營建鄉土植物基因庫,梳理生態、景觀價值高的鄉土樹種,進行培育推廣,在鄉村改造建設中加以運用。4)加強思想引導,提高居民對鄉村森林的崇尚度及認同感,鼓勵人們參與鄉村森林建設及保護,加大對森林文化的宣傳力度。利用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機遇,創造生態環境優美的鄉村環境。
注:本文圖1~3及圖6、8、10、12、14、16、18、20改繪底圖來自百度地圖官網(https://map.baidu.com/),其余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鑒編纂委員會.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鑒2015[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14.
[2]裘曉雯.鄉村森林文化的主要形態與功能[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1):28-33.
[3]百度百科.鄉村聚落形態[EB/OL].(2016-01-29)[2019-02-27].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1%E6%9D%91%E8%81%9A%E8%90%BD%E5%BD%A2%E6%80%81/10527351.
[4]曲仲湘,文振旺,朱克貴.南京靈谷
寺森林現況的分析[J].植物生態學報(英文版),1952(1):18-49.
[5]林資發[2004]25號.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規定[S].
[6] CHEN B,COGGINS C,MINOR J, et al. Fengshui Forests and Village Landscapes in China: Geographic Extent,Socioec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servation Prospect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7, 31:79-92.
[7]程俊.珠三角村落風水林調查及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5.
[8]吳子瀚,李郇.傳統廣府村落公共空間形態研究——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J].南方建筑,2013(4):64-67.
[9]羅思琦,唐光大,鄭明軒,等.廣州從化市風水林分類及保護[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1,31(6):25-30.[10]徐燕千.廣東森林[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35-54.
[11]蘇祖榮.森林與文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1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