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特征特性及筍用林經營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結合郎溪縣雷竹生產實際,簡單總結了雷竹的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雷竹筍用林經營技術,包括造林地選擇及整地、母竹采挖及裝運、造林、林間管理、有害生物防控等5個方面,以期為雷竹筍用林的高產穩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雷竹;特征特性;筍用林;經營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5.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143-02
雷竹,又名早竹、早圓竹,為禾本科剛竹屬植物,一般出筍時間為早春打雷時,故得名雷竹。雷竹原產地為浙江省,之后逐漸引種至安徽省、廣東省、江西省等地栽培[1]。雷竹的筍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出筍時間早,持續時間長,產量高,栽植成本低,不會出現明顯的大小年現象。郎溪縣地處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的結合部,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形以丘陵為主,降水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土層深厚,非常適合雷竹栽培。高井廟國有林場地處郎溪縣境內的東南部,林地總面積1 185.4 hm2,場內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適合發展雷竹筍用林,目前場內雷竹的種植面積超過13.33 hm2?,F結合當地雷竹栽植實際,對其特征特性及筍用林的經營技術進行簡單的總結。
1 雷竹特征特性
1.1 形態特征
雷竹竿平均高度在10 m左右,直徑為4~6 cm,幼竿的顏色為深綠,表面無毛,密集分布著1層白粉,老竿的顏色稍轉淺,變為綠色、黃綠色等;雷竹節的顏色為暗紫,中部的節間長度達15~25 cm,節稍微向中部變細,有時可見到不明顯的縱條紋(黃色);竿壁的厚度在3 mm左右[2]。
1.2 生產特性
雷竹的地下莖為單軸散生型,栽植時間不受季節的限制,其中以秋、冬季栽植效果最佳。母株栽植后的第2年即會有新筍長出,一般郎溪縣雷竹出筍的時間在2月下旬,可持續2個月左右。當年萌生的新筍在5月中旬開始抽枝發葉,6月初即可長成新竹,之后鞭梢開始生長,長勢最旺在8—9月,11月中旬鞭梢不再生長。
1.3 產量
雷竹筍的長度平均在40 cm左右,單個筍重約250 g,殼薄,筍肉細嫩、厚實,可食用的部分超過80%。雷竹栽植后,一般第2年即可長出新筍,控制新竹密度在1 500株/hm2左右,鮮筍產量可達到1 200 kg/hm2以上;到第4年,新竹密度控制在2 250株/hm2左右,鮮筍的產量超過22.5 t/hm2以上,經濟效益明顯。
2 雷竹筍用林的經營技術
2.1 造林地選擇及整地
雷竹適宜栽植區域的平均溫度要求至少達到12 ℃,能耐的極端低溫為-13.1 ℃。在造林地的選擇上,要求春雨期、梅雨期、秋雨期比較明顯,海拔高度低于600 m、坡度15°以內、向陽、背風、光照條件充足、排灌水條件好,交通便利、土層深厚(超過50 cm)、土壤透氣性好、pH值5~7。造林地選好后采取全墾地的方式進行整地,將林地上的雜草、灌木、石塊等全部清除干凈,整地宜深耕(30~40 cm)。如果造林地為農田、平地,可每隔8~12 m左右開1條溝(寬、深分別為30、40 cm)。提前挖好造林穴,控制穴密度在900~1 350個/hm2之間,穴的規格為長60 cm、寬40 cm、深40 cm[3]。
2.2 母株采挖及裝運
選擇出筍時間早、產量高、品質佳的雷竹種類作為母株,要求生長1~2年、長勢旺、竹節正常、未發生病蟲害、胸徑2~4 cm,采挖時保留雷竹來鞭的長度在10~15 cm,竹鞭的切口要求平滑、切口方向朝外,不可損傷母株的側芽、竿柄,要求帶宿土。母株要隨時采挖、隨時裝運、及時栽植,采挖的母株要做好防曬、防雨工作,避免水分散失過快。如果雷竹栽植的地方距離母竹園比較遠,則要先用稻草等將母竹的竹蔸包裹好,防止運輸過程中損傷鞭芽,運輸過程中勤灑水,保持根部一直處于濕潤狀態。在裝運過程中,要求動作輕緩,將母竹傾斜或者水平放置在車廂內,并覆蓋1層篷布。到達栽植地卸貨時動作要輕,不可將母竹直接從車上往下拋丟。
2.3 造林
雷竹的造林一般在雨季進行,最佳時間為2月、6月、10—11月,栽植的密度控制在900~1 350株/hm2之間。栽植時要求深穴、淺種,將母竹豎直放在栽植穴中,先將表土回填到穴中,輕輕提一下母竹,讓竹鞭水平伸展開,栽植深度25~28 cm,竹鞭與土要密接,分層壓實,使栽植穴內的土下緊上松,表面培土呈饅頭狀。栽植時如果氣候干旱要一次性澆透水,以保持土壤的濕度適宜。雷竹可成叢栽植,也可單株栽植,成叢栽植的一般每叢2~3株為宜,竹鞭呈離心狀,單株栽植的去鞭方向要求一致。
2.4 林間管理
2.4.1 科學運籌肥水。雷竹栽植當年,及時在林間開溝,便于雨季林間的積水及時排走,避免造成爛鞭;天氣干旱的情況下勤澆水,為竹鞭快速生長提供充分的水分條件。2月施尿素375 kg/hm2作筍前肥,為雷竹筍的發育提供養分;3—4月在留養的新竹基部15 cm土壤處施尿素375 kg/hm2、鉀肥150 kg/hm2、磷肥90 kg/hm2作筍期肥,為留養新竹的生長發育提供足夠的養分;5—6月在新竹枝葉開始展開時施入尿素375 kg/hm2作筍后肥,以促使筍長勢粗壯、提高產量;9—10月為了使筍芽的分化速度加快、提高來年雷竹筍的產量,可施入尿素450 kg/hm2作孕筍肥;12月將充分腐熟的土雜肥30 t/hm2覆蓋于林間土壤表面作為越冬肥[4]。
2.4.2 護筍養竹。栽植的第2年,留養的新竹與母竹之間的距離要求約50 cm,同一條竹鞭留養的不同新竹之間也要有50 cm左右的距離,一般留養新竹的數量是現有母竹數量的1/2為宜;第3年,留養的新竹要距離母竹約100 cm,相同竹鞭留養的新竹之間的距離控制在50 cm左右,結合母竹的數量確定留養新竹的數量,一般母竹的數量是確定留養新竹數量的1.5倍最佳。選擇長勢健壯、個體大的竹筍作為留養的新竹培養,其他的都及時挖掉,避免其與新竹爭奪養分。
2.4.3 合理擇伐。雷竹栽植后的第4年開始在林間進行合理擇伐,一般砍伐的時間在5—6月,將生長4年以上的老竹砍掉,并在松土除草的基礎上將林間的老竹鞭等清理干凈,為新竹鞭孕育新筍創造條件。
2.5 有害生物防控
對林間的有害生物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的防控原則,在健康營林的基礎上,科學防控有害生物。一是營林防治。通過墾復、除草、林間清理等措施改善林間的生態環境,提高林間生物多樣性。二是生物、物理防治。保護林間益鳥等有害生物的天敵,采取以蟲治蟲等生物防治方法;有的害蟲對光表現出一定的趨向性,可利用這一特性在林間安裝誘蟲燈1盞/hm2,以誘殺林間害蟲,降低蟲口密度。三是藥劑防治。藥劑可選擇毒性低、殘留時間短的化學農藥,可在每年留養的新竹開始抽枝展葉時往竹腔內注射4%~6%吡蟲啉3 mL/株,注射的部位在節上方5 cm左右的位置,每隔7 d注射1次,連續注射2次,但為了保障竹筍的食用安全性,在采筍期間禁止使用農藥。
3 參考文獻
[1] 王紅京.雷竹等筍用竹林營造與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228.
[2] 王小柱.雷竹筍用林撫育管理技術要點[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7):210-211.
[3] 徐慧琴.雷竹筍用林生態高效培育技術[J].低碳世界,2015(10):312-313.
[4] 陳萬福,賴德才,林貴發.雷竹筍用林高產栽培技術[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2,14(3):48-4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