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西北地區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滿意度調查與分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鄭志龍 汪大金 康等銀

   摘 要: 通過對甘肅省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了來自于學生對教學、管理、服務、就業和發展等方面的滿意度評價數據。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甘肅省高職教育的總體滿意度進行判斷,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學生評價; 調查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4-0178-02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1999年,甘肅省第一批高職學院開始揚帆起步,截止2009年底,甘肅省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學院14所,在校學生規模達到10萬人,成為甘肅省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地方經濟的的發展,學生、家長和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關注和參與程度大大提高。高職教育應當充分了解并尊重高職學生當前和未來之需求,只有把提供優質的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使命和責任,才能形成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要求、辦學特色鮮明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因此,重視學生滿意度評價研究,有利于引導高職學院正確定位,樹立質量意識,對指導高職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調查方案及問卷設計
   (一)調查范圍及對象
   收集高職院校在校學生在教學、管理、服務、就業及個人發展方面的滿意度評價,對數據分析基礎上,提出改進的對策和建議。本文的調查對象主要是全省高職院校就讀的大二大三學生。
   (二)樣本的選取及抽樣方法
   根據甘肅省高職院校布局的實際情況,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隨機整群抽樣與方便抽樣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六所高職學院為調查單位,其中蘭州地區四所,甘肅東部、西部各一所。在這六所高職院校中,以大二、大三年級學生為重點調查對象。因為二、三年級的學生進入學校的時間較長,對在校經歷有較深的感受,對學校服務質量的感知較為清楚準確。確定每校調查樣本數約200個左右,專業和男女生比例大體相當。在專業分布上,按照專業大類確定為理工農類和文科類。
   (三)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結構分為兩大部分:問卷說明部分,主要向被調查者大致介紹調查工作的意義、內容,從而盡可能多地獲得被調查者的支持和幫助,這是保證問卷質量的基礎和關鍵。問卷主體部分,第一層面主要是關于被調查者背景資料的問題,屬于事實性問題。因為感知質量受主觀因素影響非常大,所以被調查者的性別、所在年級、所學專業以及個體行為等多種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他們的評價和判斷,盡可能以客觀選擇為主。第二層面是18個封閉式問題,是滿意度評價的具體量化指標。
   調查時間于2009年9月中旬開始,12月底結束,分批對甘肅省6所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
   (四)資料收集
   本次調查持續時間長,數據的收集量較大,主要調查方式以校園隨機訪問、面談完成問卷的調查。調查前說明調查的目的,要求被調查者獨立填寫,同時不得向被調查者做任何形式的引導、誘導,并確保填寫問卷時的環境安靜。本次調查共發放學生調查問卷1230份,收回有效問卷1215份,回收率為98.8%。
   三、統計結果及分析
   根據事先設計的編碼規則,對所有調查數據進行錄入,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問卷涉及的六個層面18個子項目集中反映了高職學院在教學、管理、就業、環境、服務和個人發展方面的基本狀況。調查問卷使用Likert量表,把滿意度評價分為五個等次:較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并相應賦值為5、4、3、2、1,以此推斷滿意度所處的區間和滿意程度。
   (一)基本信息描述
   專業分布:本次調查不涉及被調查者的具體專業名稱,按照就讀專業類別分為:理工農類和文科類專業。其中被調查者中就讀于理工農類專業615人,占比50.6%,就讀于文科類專業600人,占比49.4%。
   年級分布:在收集的1215個有效樣本中,大一學生363人,占總數的29.9%,大二學生604人,占49.7%,大三學生248人,占20.4%。
   性別分布:本次調查收集的1215份有效問卷中,男生609人,比例為50.1%,女生606人,占比49.9 %。
   (二)描述統計
   (1)八項教學指標的均值在賦值后的計算中,均值區間在3-4之間,即一般與滿意之間,但各項指標值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其中教師教學過程的滿意度評價最高,均值為3.97,其次是教學能力3.79,表明近幾年高職院校師資水平得到明顯改善,能力建設日益提升。但總體的教學環境、教學設施和實習條件均值明顯偏低,說明近幾年高職學院學生規模不斷攀升,教學硬件環境建設有待提高。八項指標的學生不滿意率以上累計比例分別為:教學過程3.5%,教學內容7.7%,教學水平8.1%,師德風貌6.1%,教學方式8.6%,教學環境17.8%,教學設施20.1%,實習條件17.2%。分析表明,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水平,師德風貌四項指標的峰態值大于0,表明變量值集中度較高,差異較小;而教學方式、教學環境、教學設施、實習條件四項指標的峰態值小于0,表明變量值較為分散,差異較大。因此,教育資源在高職學院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的現象,重視提高軟件水平,而忽略了硬件的持續改進,忽視了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同樣影響了教學能力的建設和整體推進。
   (2)在學校管理層面有兩項指標: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統計表明,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在評價中處于一般到滿意之間。管理水平均值誤差0.30,置信區間95%的下限和上限在3.43-3.60之間,表明高職院??傮w的管理水平趨于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均值誤差0.30,置信區間95%的下限和上限在3.34-3.50,說明在服務能力上偏弱。整體來看,兩項指標的偏態和峰態的值都小于0,說明數據的分布趨于分散,且為左偏分布。因此,在當前環境下,立足于學校實際,不斷提高院校管理水平,提升服務能力,仍然是高職教育管理上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從高職院校整體管理來說,與學生期望值還有較大差距,統計發現,評價管理水平不滿意以上累計的比例為15.5%,服務能力不滿意以上累計的比例占16.2%,在不滿意評價的背后,各院校之間既有分布的差異,也有許多客觀的因素,比如不同的學校管理模式的差異等,個性問題如學生的抱怨等,亦是造成偏差之所在。
   (3)對就業服務數據統計表明,其均值為3.55,誤差值0.03,滿意度評價在一般與滿意的區間,其中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占15.4%,均值置信區間95%的下限和上限為3.49-3.61,限差不大,說明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就業的壓力和服務上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幫助。此項指標的偏態和峰態值都小于0,說明數據之間的分布不集中,且呈現出左偏分布。就業與學生在院校選擇上呈現出較強的相關性,而且因就業的因素而選擇學校的學生比例占40%。因此,高職學院的就業服務還需不斷改進和努力。
   (4)在環境建設層面有三個指標: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和校園安全的評價上,校園環境的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為19.8%,校園文化的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占14.5%,校園安全的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占13.5%。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得載體,對環境的感知和期望較為強烈,高職學院在增強硬實力建設的同時,也應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
   (5)在服務層面的指標評價上,其中對生活設施的評價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占22.1%,后勤服務評價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占17.9%。分析表明,高職學院的生活設施建設成為提升后勤服務水平的瓶頸,生活設施涉及到學生的衣食住行,因此,必要的設施配套是保證后勤服務的基本條件,沒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必然沒有高質量的學習效能與動力,更談不上規范化管理,由此也會引發一些學生的群體性矛盾。因此,發展中均衡投入,不斷改進服務設施和后勤服務水平,尤其是在高職院校的發展戰略中應予以高度重視。

   (6)在個人發展的兩項指標評價上,其中對個性發展的評價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占9.6%,職業素養評價不滿意以上累計比例占9.5%。分析表明,在個人發展方面的評價上,評價的意愿顯示出積極進取的一面,在個性化培養和職業素質方面有著較為一致的看法,差異性不顯著。
   四、結論與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情況,說明高職院校在所有測量指標上有強項,亦有弱項。應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改進和提升。
   (一)高職教育的滿意度與學生期望值之間尚有差距
   學生是高職教育的接受者,他們感知的教育結果會傳遞到各個層面,從而影響到社會行為能力和價值判斷。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高職教育已不再是稀缺資源,學校的類別、層次和學生需求等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和選擇,評價高職教育質量和服務能力已經不再是院校主體行為,而是受教育者本身。因此,提供優質、高效的教育服務,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滿足基本辦學條件需求,是提高滿意度的有效途徑。
   (二)重視學生滿意度評價體系建設
   學生的滿意度是檢驗教學質量的最微觀的指標,但對滿意度評價體系還不完整,不能反映整體的各個層面情況,評價系統和標準不能有效結合。因此,滿意度評價要整合各個層面的因素,形成教師、學生、管理服務人員、就業單位,甚至家長等相關者的參與,而提高滿意度的過程,實際上是提高院校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提升競爭力的過程。
   (三)有效回應學生的滿意度評價,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學生不滿意的評價指標,亦往往是感受到質量和服務感知最差的環節,也恰恰是高職院校最薄弱的地方,而這些問題在各院校是同質性的問題,如18個評價指標中,教學設施的不滿意率占20%,說明高職教育投入不足,和學生的期望相比有較大差距。因此,針對各自的弱項和強項,高職院校應該有明確的認識和策略,只有各個環節獲得均衡發展,才能保證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統籌好質量與數量的關系
   我省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十年的發展,無論是院校數量還是在校學生規模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高職教育的基礎整體上還很薄弱,而且教育資源分布也不均衡。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的超前發展,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在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發展質量標準,規范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從而實現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處理好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就要有意識地調節高等教育系統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實現系統要素間的整合與優化。
   (五)建立有效的高職教育的協作平臺
   實踐性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因此,建立院校、企業(行業)、教育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的協作機制和平臺,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崗位需求,按照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實行情境育人、過程育人的有效結合,將學生崗位職業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融入到實踐的各個環節,不斷拓展校內實訓與校外基地的有效互補。建立校企之間良性互動、校企雙贏的合作機制。以企業真實的生產項目為載體,按照企業崗位(群)任職要求,開發專業技能實訓項目和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保證技能實訓與職業培訓的高質量要求。
   (六)注重教師隊伍建設
   堅持高標準的用人原則,構建適應高職院校發展特色的師資隊伍。不斷完善教師引進、培養、評價及聘用體系,加大優秀師資引進、培養和投入力度,以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為基礎,優化師資結構。高職院校要打造出一支由工程技術專家、技術能手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為主,具備雙師素質、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學團隊。在承擔學院教學和課程建設任務的同時,積極參與企業生產任務和技術服務,實現專兼職教師的有機結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66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