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理哲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阿曼達
“商人重利輕別離。”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重利薄情被描述成為商人的本性。然而,在當今全球變暖和溫室氣體效應使得海平面上升、甚至一些國家可能不復存在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相應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也開始不由自主的由“功利”走向提倡“責任文化”,最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注意到,“利他”與“利己”并非沖突……。
利他并不一定損己
所謂利他主義,就是一個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以犧牲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適應性的表現。
經濟全球化引發的產業競爭,激發了企業管理向深層次發展的強大動力。優秀的企業管理文化不但能產出效益,其本身更是強大的生產力。在現代企業管理經營模式層出不窮的背景下,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所提出的“利他經營”在眾多理念中可謂獨樹一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之與我國現代科學發展觀相結合,吸收并創造性地發展了“利他經營”的管理理念,使企業呈現合作共榮、和諧共處、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
浙商,中國第一商幫,作為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的商業群體,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國際影響,已經廣受矚目。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代表和引領者,浙商的興起與發展成為推動中國工業化與小康社會建設等歷史階段的最活躍因子。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國際國內競爭環境迅速變化,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等背景下,浙商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各種矛盾也逐漸凸顯,成為浙商進一步提升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歷史性的門檻??缭介T檻的關鍵是人的轉化。對于浙商而言,就集中體現為浙江企業家主體性能的發揮和彰顯,浙商發展和轉型理所當然地要以浙江企業家的主體屬性和性能演化為核心。
自亞當?斯密以來,主流經濟學家都把經濟人假設為經濟學研究的基礎,這種過于簡化的假設在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隨著西蒙、貝克爾、阿瑪蒂亞?森等諾貝爾獎得主不斷發掘出利他主義的現實價值,經濟學家對該主題及其經濟意義的興趣也得到復興并日益增強,形成利他主義的討論熱潮,利他行為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支持。
浙江企業家群體的財富越多,擁有資源越多,肩上的社會責任就越大,浙江企業家由利己向利他轉變,從“功利文化”向“責任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在現代社會中逐漸顯現出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揚利他主義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當前對利他行為的研究對于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利他提高競爭力
商業文明的發展,一個不利他的企業就很難生存下去。如果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一切從利己的目標出發,例如破壞環境,就可能損害其競爭力。因為他的行為不但會違反法律,在道德上也不被社會所接受。在很多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愿意和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合作。
沃爾瑪曾經就是一個典型。過去的沃爾瑪曾一直宣稱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利潤最大化。它反對成立工會,不參加社會募捐活動,拒絕承擔社區公益責任等。沃爾瑪及極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完全的利己行為保證了為消費者提供便宜的商品,也保證了企業效率和利潤的最大化,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市場經濟規則也得以順利運行。但是,后來沃爾瑪的策略發生了變化,它越來越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
利他行為真的可以形成競爭力嗎?社會的普遍觀點認為,利他動機會產生額外成本,是企業的負擔,因此企業的利他行為都是在依賴利己行為而獲得的強大競爭力后,有能力做一些善事而已。這么來看,企業實際上不可能從利他動機出發而獲得同利己動機所產生的相匹敵的競爭力的。
但是,有些企業家證明,利他是能夠產生比利己更強的企業競爭力的。例如,日本管理四圣之一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一書中,就曾告訴我們利他動機和目標可以產生更強大的企業競爭力。日本的京瓷就是一個例子,在這個企業里上上下下,對外對內都奉行“奉獻社會、奉獻人類“的理念。稻盛和夫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論述了這些有利于社會的動機和行為是如何保證企業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的,而那些純粹利己的企業是如何失敗的。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們也開始意識到“利他”的重要性,他們不僅在企業經營上如此,也更加熱衷于投身到慈善事業中,當國家和民族遭遇災難,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選擇用自己的努力來回報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做善事的同時,也進一步宣傳了自己的企業形象。
“利他經營”――UP新勢力
利己,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是,人生活在群體中,利己的博弈教育人們:單方的利己是行不通的,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這也就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有關專家通過對浙江寧波中小企業家價值觀和道德判斷調查分析發現,寧波企業家社會行為表達內斂、含蓄、克己自制,他們愿意創建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強調義利并重,人格獨以能顯著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逐漸獲得業界共識,首先緣于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宗旨:一切滿足用戶需求,剔除一切排外觀點,調動包括所謂“同行冤家”在內的各種有利和不利因素為我所用,謀求市場最大化。將“排外經營”轉變為團結包括所有用戶、合作伙伴、企業員工以及競爭對手在內的各類人員,組成產業同盟,形成利益共同體,以達到產業創新、企業做強的最終目的。
“利他經營”就要重視企業與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有作為的企業,必須從宏觀上強化戰略管理,同時將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社會服務三者之間的關系加以有機整合,本著公平協作、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的原則,形成以產品為紐帶的協作群,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力。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交往,企業適時制定“尊重理解、精誠合作”的外交通則,處處依法辦事、高效率辦事,樹立自身的社會誠信度和滿意度勢在必行。
“利他經營”也意味著企業應注重人才技術和素質的重點培養,以及對他們生活的關愛。對職工實行人性化管理,在職工的生活福利、勞保待遇、健康關注等方面做到“零距離”服務,對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同樣大有裨益。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利他經營”理念,企業定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大潮中立足于不敗之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42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