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該文通過《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一書結合自己的音樂教學實踐,提出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音樂教育;新音樂教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藝術教育越來越被學校重視。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一書中指出:“音樂創造和音樂聆聽是不可替代的思維方式,是人類能獲取的最重要的知識中不可替代的資源?!倍F在的音樂教學課堂注重理論,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給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音樂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手段,摒棄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以適應現代化音樂教學的需要。那么,音樂教學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與當下音樂教學相結合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學會音樂聆聽
?。ㄒ唬е鴨栴}去聆聽
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一書中,第四章全部在寫音樂聆聽。聆聽是音樂的藝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我們的耳朵聆聽世間萬物的所有聲音,聆聽好像既直接又自然。但學習一首曲子不僅是聽會歌詞,我們要學習其中“樂音”。樂音不僅僅具有音高、音量、節奏,還包括音色。樂音能夠喚起聽眾的真正感情。聆聽音樂就像是建造一個移動的七巧板,在最初階段學生聽樂曲的旋律、節奏、歌詞這種模式,但當再一次聆聽時,學生就要帶著構建前景,帶著對曲子的思考去聆聽。
書中以薩拉為例,薩拉是為年輕的歌手,在聆聽巴赫協奏曲時只是簡單地將音樂對比,但不了解巴赫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只是淺顯地對曲子熟悉程度的聆聽。而中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已經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要把文化素養帶入曲子中,用藝術性和審美性的思考去聆聽。無論是歌曲教學抑或是音樂欣賞還是聽力訓練,在讓學生聆聽音樂時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在聽音樂的環節上尤其如此。在完整聆聽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在音樂中找答案。
?。ǘ胺磸婉雎牎笔前l展和提高音樂感受能力的關鍵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瘪雎犚魳芬嗍侨绱恕T诨A教育階段出現了比較奇怪的現象——好多學生喜歡音樂而厭倦音樂課的狀況。他們懂得好多的音樂知識,但就是對音樂沒有感覺,缺乏樂感。究其原因,是音樂聽得太多還是教師的講解過多。音樂作品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是作為知性對象而客觀存在的,只有通過聆聽才使其變為感悟對象,而只有經過反復聆聽才能做到“從模糊到清晰”,并在反復聆聽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覺、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
在聆聽中反復接觸樂音和隨意接觸樂音,而更多的是聽其以外的內容,知道曲作者譜寫曲子的背景,知道作曲者想通過歌曲所表達的含義以及自己對曲子的理解等,正如基威所說:“為了喜愛、欣賞和享受音樂表演,你就必須了解作為表演藝術的音樂,為了成為一個熱情的和知識淵博的聽者,你就必須了解作為詮釋的和社會的藝術音樂?!?
二、學會創造音樂
?。ㄒ唬┮魳氛n堂教學中的音樂創造
《關注音樂實踐》書中不僅僅指出聆聽是音樂的基礎,更重要的指出音樂創造(音樂制作)的重要性?!耙魳穭撛旌鸵魳否雎犑遣豢商娲乃季S方式,是人類能獲取的最重要的知識不可替代的資源?!痹谡n堂中不僅僅教會學生學會聆聽和演唱歌曲,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音樂創造活動。比如,音樂和每一個學科是緊密相連的,文科的學生可以將古詩或課文能夠用簡單悅耳的旋律方便自己的背誦和理解;而理科的學生可以將煩瑣的公式編曲成順口的旋律等。音樂通過表演將學習者帶入了音樂實踐的心臟,創造是提高音樂素養的合理的和重要的補充。學生對作品的表演是他的音樂實踐及其對于該音樂作品的理解程度的強有力的展現。
(二)音樂課堂以外的音樂創造
音樂創造,是在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傳承人類文化歷史的同時,也在音樂教學以外的領域傳承和創新學校文化。不只是作曲家筆下的音樂作品。比如,在學校里,無論是上課下課還是放學,鈴聲起到至關重要的提醒作用,學生可以創作他們喜愛的鈴聲,使學生每天在富有成就感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另外,除了對鈴聲的創作,學校里的校歌以及班級里的班歌、宿舍里的舍歌等學生都可以在課下創作;在學生日常生活的點滴也有可以創造的空間,例如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音響:風雨聲、鳥鳴聲、蛙鳴聲、雞啼聲、水的滴答聲、汽車的笛聲等,都是大自然的音樂,教師可以有意無意地鼓勵學生去聆聽。充分利用一切機會,自然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聆聽周圍的聲音,培養他們的聆聽能力,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加以創造。音樂創造不僅伴隨著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還拓展了音樂本身的創造空間。
三、學會音樂合作
?。ㄒ唬┙處熍c學生之間的合作
在音樂課堂上,不僅僅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還有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緊密配合,才得以構成完整的課堂。新課改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是主導者,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音樂,教學方式不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本著平等、民主、合作、輔助的原則,教師作為課堂整體中的一員,與學生坦誠交流,和睦相處。在課堂表演中,教師可以以表演者的身份走進學生,與學生一起互動,讓學生在愉快的律動游戲中掌握音高、時值、力度、音色等音樂基本要素和本節課所學習的重難點。
?。ǘW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課堂教學時間短暫,不能每個同學都有展現的機會,而生生合作大大提供了學生展現的機會。當代合作學習理論開創者約翰遜教授提出:“同伴互助學習的五個因素的理論,積極的相互依賴、促進性的相互作用、個人的責任感、社交技能或合作技巧、同伴學習過程?!碑斆看涡〗M在創編活動時,教師要巡回做積極的指導,了解學生情況。當學生不知道如何展開創編活動時,教師做示范給予充分的啟發。當小組展示完后,教師對每組進行準確的評價和富有童趣的獎勵,這樣可更好地促進學生合作學習積極性。學生從合作的創編活動中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得到了創編成功的喜悅,更加從中體會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充分發揮自身及同伴的學習優勢,互幫互學,分工合作,取長補短,既提高學習效率又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結語
音樂教育是多元化的,以音樂表達為目的的教學在以若干方法進行著,學會聆聽、學會創造和學會合作,只是其中方法之一。追求音樂的有效教學任重而道遠,著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教學的認識水平,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豐富音樂教育水平,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水平,真正實現全面的、細致化的課程課改教學工作。教師更應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就美好人生。
參考文獻
[1]貝內特.音樂教育的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3.
[2]尹愛青.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周莉,漢族,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