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語視角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馬克思對西方傳統哲學的革命是一場話語革命。從話語視角看,西方傳統哲學歷史是形而上學話語的發生史,馬克思的哲學話語革命就是對西方傳統哲學話語的根本性顛覆和改造。從話語邏輯看,馬克思將西方傳統哲學話語的思辨邏輯轉變為現實邏輯;從核心范疇看,馬克思將西方傳統哲學話語中的知性范疇轉變為生活范疇;從話語受眾看,馬克思將西方傳統哲學的小眾話語轉變為大眾話語;從話語功能看,馬克思將西方傳統哲學解釋世界的話語轉變為改造世界的話語。
〔關鍵詞〕 馬克思,哲學話語,西方傳統哲學,哲學革命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9)03-0036-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中國的崛起有目共睹。作為一個哲學社會科學大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務之急,我們要建構一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只有回到馬克思哲學話語本身,才能真正找到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的不足,解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問題?!胺当尽笔菫榱烁玫亍伴_新”,“溯源”是為了更好地“向前”,“尋根”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眾所周知,馬克思哲學實現了人類思想史的一次革命,而從話語視角來看,馬克思哲學革命其實也是一場哲學話語革命。馬克思哲學源于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性革命,其哲學話語脫胎于黑格爾思辨哲學話語,是對黑格爾所代表的西方傳統哲學話語的根本性顛覆和改造。正是在對黑格爾思辨哲學話語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馬克思實現了自己哲學話語的變革,同時也實現了對西方傳統哲學話語的超越。
一、話語邏輯的轉變:從思辨邏輯到現實邏輯
“話語方式乃思維之方式” 〔1 〕序言,不同的思維方式塑造了不同的話語體系。那么,何謂思辨邏輯?在黑格爾看來,“思辨邏輯內即含有單純的知性邏輯,而且從前者即可抽得出后者。我們只消把思辨邏輯中辯證法的和理性的成分排除掉,就可以得到知性邏輯” 〔2 〕179。在這里,“知性邏輯”是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傳統形式邏輯,這一邏輯是對脫離思維內容“純形式”的考察,但割裂了思維的形式與內容。而黑格爾將思辨邏輯的對象規定為絕對理念,實現了“思維內容和思維形式的統一”。從內容看,思辨邏輯考察的不是感性世界,而是包括主體和客體的普遍實體,即概念、范疇。從形式看,思辨邏輯是辯證發展的,由于實體即主體,自我意識的發展運動必然帶來概念、范疇的自我運動和自我發展。此種哲學話語“是以純概念、純范疇的邏輯推演的方式表達” 〔3 〕202,“最高目標就是運用思辨思維把握理念” 〔4 〕114。
從邏輯起點看,思辨話語的起點就是概念、范疇。黑格爾的“概念”有雙重功能,“既包括性質或論題的本質……也涉及了性質或本質的具體存在的實際現實” 〔5 〕36。在黑格爾的哲學話語體系中,“概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只有概念才是真理,或更確切點說,概念是存在和本質的真理” 〔2 〕181。這意味著,在黑格爾這里直觀已經被概念化,概念是存在的本質,存在不過是概念的外化。哲學作為探尋真理的一門學問,也隨之變成了對概念、范疇的探究。即是說,作為人類認識成果的概念、范疇又反過來成為人們認識的新對象,人們要通過概念、范疇去把握客體和客觀過程??梢哉f,概念、范疇成了黑格爾整個哲學話語體系的邏輯起點。在黑格爾看來,對現實世界的言說,也就變成了對概念、范疇的言說。
從邏輯演進看,思辨話語遵循的是從概念到概念的邏輯推演。黑格爾通過概念的精神化來推演出“概念的運動”,進而構建了其話語體系。而“概念的運動”是通過“辯證法”來實現的,即通過概念的“否定之否定”,形成一個正、反、合的圓圈運動。黑格爾把獨立于自然和歷史的抽象思維作為其哲學體系的起點,試圖用語言邏輯和概念推理,賦予已被抽象化、概念化的語言以內在生命。在黑格爾這里,對現實中各種運動的闡釋變成了對邏輯范疇的生產運動的一種表述,現實的發展變成了概念和范疇的自我運動,他為歷史找到了抽象的、思辨的表達。在這一話語體系中,從概念回到概念本身,起點亦是終點,結果亦是開端,形成了一個圓融自洽的獨立王國??梢钥闯觯@種由范疇的邏輯推演而建構的話語體系,是存在于現實之上、生活之外的,具體的生產實踐早已被“異化”,被拋在了九霄云外。在西方傳統形而上學話語的發展中,思想就這樣魔術般地變成了概念推演的游戲。用概念、邏輯的語言把一切不可說的東西都說盡了,這是黑格爾哲學話語的“神秘之處”!
與黑格爾的思辨話語不同,馬克思反對“把語言變成某種獨立的特殊的王國”,反對將“概念”作為哲學話語的根本旨歸,他要把“語言降到生活”,從現實生活出發來建構其哲學話語體系。在馬克思看來,哲學不過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 〔6 〕241。馬克思一改西方傳統哲學的思維模式,從現實生活出發,用客觀的現實邏輯支撐其話語體系,徹底摧毀了黑格爾所建構的獨立的語言王國,真正解決了話語內容(思想)與話語形式(語言)的統一問題。但有一點需要說明,這里的客觀現實邏輯并不是指費爾巴哈的直觀感性邏輯,而是客觀實踐的邏輯。所謂客觀現實的邏輯,就是“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 〔7 〕76,來描述現實世界。這種客觀現實的邏輯在話語上表現為: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現實的人的實踐”出發,通過生活提煉概念,建構一套開放的、發展的話語體系。這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話語表達,是一個開放的話語體系。同樣,我們也從邏輯起點和邏輯演進兩個方面來考察馬克思的哲學話語。
從邏輯起點看,馬克思哲學話語的邏輯起點是現實生活本身。正如馬克思所說,每個時代哲學話語言說的前提“只能從對每個時代的個人的現實生活過程和活動的研究中產生” 〔7 〕74。哲學話語“只有在對每個時代的個人活動和生活過程的描述中產生”,現實生活是馬克思哲學話語的水之源、木之本?!吧睢笔邱R克思哲學話語的“底色”,是其哲學話語的根本“坐標”。馬克思是用生活來剪裁概念,而不是用概念來剪裁生活。話語實踐的對象是現實生活本身,其結果是從生活中提煉概念。 從邏輯演進看,馬克思哲學話語遵循從生活到概念,從概念到生活,是生活與概念的“雙向互動”。馬克思的哲學話語是從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提煉概念,然后再回歸生活。在客觀現實邏輯的支配下,馬克思把黑格爾顛倒的事實關系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重新顛倒回來,讓哲學話語從“宏大敘事”向“現實世界”回歸。借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就是馬克思哲學話語的建構“不是要用抽象的一般公式把握歷史現實,而是必然要用具有獨特個性的各種具體生成的關系體系把握歷史現實” 〔8 〕18。
二、核心范疇的轉變:從知性范疇到生活范疇
范疇是哲學話語的外衣,不同的范疇表征了不同的話語體系,核心范疇的發展變化是考察話語革命不可或缺的維度。所謂知性范疇,黑格爾將其定義為:它既不來自經驗,也不來自超驗,而是“概念的自我規定”,通過概念自身的揚棄,實現自主發展;它既無時間性,也無空間性,是“永恒”的范疇;它既沒有“前”,也沒有“后”,是“絕對”的范疇;它“是普遍的,抽象的,適合于任何內容的,從而既超脫任何內容同時又恰恰對任何內容都有效的,脫離現實精神和現實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維形式、邏輯范疇,即‘純思的概念’” 〔9 〕333。 馬克思這一言說,是對知性范疇最好的詮釋。而要理解知性范疇,就要從認識“知性”開始。知性也被稱為“理智”或“悟性”,其本義是指包括認識能力或求知能力在內的理解的性能。自柏拉圖提出“理智”,知性范疇就開始了它的演變發展歷程。布魯諾的“感覺、理智(知性)和理性”、斯賓諾莎的“知性改進論”等,但直到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知性范疇才得到專門和系統研究??档抡J為知性的純粹概念既不是來自經驗,也不是來自超經驗,而是“對一般直觀對象的先天知識”,是知性本身的思維形式。知性范疇是先驗的,是在人的經驗之前就具有的。在康德看來,知性就是利用邏輯范疇去綜合感覺材料的能力,知性范疇就是沒有任何內容的純形式,是先天存在于人們的知性之中,是純主觀的知性形式。而在黑格爾看來,知性范疇不是來源于經驗世界,而是作為思維的產物,它是一些普遍的“純概念”。此外,和康德一樣,黑格爾對知性和理性進行了明確區分。在《精神現象學》的 “自我意識”這一部分中,黑格爾嚴格區分了“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三個環節,并指出在知性中意識所尋求的是事物的本質和根據,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共性” 〔10 〕85。但是,通過“分解活動”這一知性的力量,只能獲得關于事物的單純定義,還無法完整認識事物本身,還需要從知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同樣,和康德一樣,黑格爾也認為真理不能用有限的范疇表達。不過有一點不同,康德求助于“自在之物”來認識無限,黑格爾則是通過理性來達到對無限的認識。
如果說康德是在先驗邏輯的指導下規定他的知性范疇,那么,黑格爾則是在思辨邏輯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知性范疇理論,這也是他超越康德的地方,他將康德固定不變的知性范疇變成了發展變化的范疇。在黑格爾思辨的哲學話語體系中,思維形式本身就是客觀的東西,具有充實的內容和形式。但與康德將知性理解為認識形式不同,黑格爾從思維方法去理解知性。在《小邏輯》中,黑格爾將其定義道:“那只能產生有限規定,并且只能在有限規定中活動的思維便叫做知性(就知性二字的嚴格的意思而言)。” 〔2 〕104那么,知性范疇如何打破這種有限性?黑格爾提出了邏輯思維的三個環節,即“(a)抽象的或知性的〔理智〕的方面,(b)辯證的否定或否定的理性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 〔2 〕170。也就是說,只要將知性思維發展到思辨思維,回到概念本身,就可以克服這種有限性,達到無限性。因此,知性范疇本身具有否定性和內在超越性,讓其不斷揚棄超出有限性。而“真正的無限毋寧是‘在別物中即是在自己中’,或者從過程方面來表述,就是:‘在別物中返回到自己’” 〔2 〕200。這里黑格爾所說的“別物”并不是指外來的東西,而是指有限的事物本身的對立面,是它自己的它物。這種它物的否定性被揚棄之后,就可以回歸到概念自身。無限不是拋棄有限,而是揚棄它的界限。由此可見,黑格爾在揚棄康德的知性范疇基礎之上,在思辨邏輯的平臺上將知性范疇進行了理論的轉換,是知性范疇自身的揚棄與發展。在黑格爾這里,自我意識“是一個被抽象掉人的自然基礎、社會基礎而與人的自然、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及其社會條件完全無關的充滿了神秘主義的概念”,是“被抽象掉一切現實可能性和具體規定性的‘自我意識’”,是“連時間、空間等規定性都沒有的絕對能動的‘意識形式’和‘精神主體’” 〔11 〕239-240。諸如此類的范疇,在黑格爾的哲學話語體系中還有很多。
馬克思哲學中的范疇與黑格爾的知性范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范疇體系,有聯系也有差異,差異是主要方面。通過與黑格爾知性范疇的對比分析,我們來考察馬克思的生活范疇。
第一,從范疇的發生學看,生活范疇是從社會生活實踐中提煉的。像黑格爾一樣,馬克思也高度重視知性思維在范疇構造中的作用。但與黑格爾將其作為邏輯思維的第一階段不同,馬克思回到“知性”本義,即理解的性能。馬克思從人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對人的存在的現實分析,對自然、社會實踐的歷史考察,以及對未來社會的考察,進一步抽象、概括和歸納,最終形成生活范疇的規定。這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范疇發生方式。馬克思的生活范疇是取之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的。馬克思的生活范疇從社會事實發展規律中提煉出概念,借用列寧對范疇的認識“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扭結”,我們也可以說,生活范疇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社會現象之網的網上扭結。馬克思的生活范疇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他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現實的個人”“人的現實的‘社會結構’”“人的現實的‘政治結構’”等范疇說明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用“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范疇闡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用“階級”“國家”“革命”“群眾”等范疇闡明社會革命以及社會變遷;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范疇描繪社會形態的更替圖景。 第二,從范疇的演進看,生活范疇是一個歷史范疇,具有開放的品格。任何的歷史現象都“受變化規律支配的,它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始末” 〔12 〕64。同樣,以社會歷史發展為依托的生活范疇也有著自己的歷史,有著自己發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這些范疇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隨著人們的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和暫時的產物?!?〔13 〕49-50 “異化勞動”“階級”“國家”“民族”等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最終也會退出歷史舞臺。馬克思生活范疇的發展運動,并不是自身內部的自我否定和內在超越,而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不同于黑格爾“概念的自我規定”,馬克思的范疇之間是一種在現實基礎之上的相互規定。在馬克思這里,范疇不是單一絕緣的,不追求自身的圓滿,而是在追求一種范疇之間的合理張力、生產結構之間的張力。
三、話語受眾的轉變:從小眾話語到大眾話語
早在古希臘,哲學屬于貴族之學,遠離大眾,未能“得到公眾的注意”。到了近代,哲學依然是普通老百姓無法問津的學問。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哲學也難逃“寡眾”之厄運。黑格爾哲學話語體系自建構之初,就疏遠大眾,成為統治階級的哲學話語,是哲學家們的“竊竊私語”,是大學講堂里的“學術話語”。
在階級社會中,哲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帶有一定的階級性。因此,作為其表現形式的哲學話語也必然帶有階級性。黑格爾的哲學話語代表了資產階級的意志和愿望,“在本質上是城市的從而是市民階級的產物”,其哲學話語內容“本質上僅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階級發展為大資產階級的過程相適應的思想的哲學表現” 〔14 〕308-309。詩人海涅曾形象地將其哲學比作資產階級革命的戰鼓,黑格爾哲學“把人們從昏睡中敲起,敲著起身鼓,用青春的力氣,敲著鼓永遠向前進,這就是全部的學問” 〔15 〕69。黑格爾用自己的哲學話語為資產階級奔走呼號。雖然黑格爾也反對為哲學而哲學,反對“把哲學當作私人藝術”,肯定哲學是“與公眾有關的存在”,是“為國家服務”的。但在黑格爾的哲學著作中,我們卻看到其哲學話語中的資產階級立場。黑格爾哲學話語帶有資產階級革命色彩,是為資產階級革命助威吶喊的,是不可能代表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群眾來“發聲”的。因此,黑格爾哲學話語也很難走進人民大眾,也無法成為大眾的話語。
對黑格爾來說,他構建其龐大的思辨話語體系之初,本就無普及之意,它將人民大眾“拒之于千里之外”。因為要想理解其哲學話語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力和技巧,需要訓練自己的抽象思維。這里的潛臺詞即是說,未經專業的哲學訓練,沒有抽象的思維能力,是很難理解黑格爾哲學。黑格爾自己也說:“思辨的東西……對于尚未經訓練的、不自由的思維能力說來,也是最困難的方面?!?〔16 〕39確實,作為一種高度抽象和思辨的語言,黑格爾哲學話語超越常識、超越經驗事實,甚至反常識。這些早已超出常人的理智形式,即使對專業的學者來說,理解都是困難的,更不用說普通大眾了。例如,“純存在”“虛無”“變化”“有限”“無限”“本質”“現象”“實在”等概念,這些“純概念”作為事物的最高抽象,與具體事物相距甚遠,很難普及。此外,在黑格爾的著作中,也很難劃分清楚“意識”“精神”“理念”“理性”“觀念”“思維”等概念,有時候它們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但仔細考察又存在區別。再比如,精神和思維,它們通常在同等意義上使用,但是黑格爾又說,“那活生生的精神,它的本性就是思維”,“精神……要求它自己的內在性——思維——的滿足”,顯然,這里精神又不等于思維。語言的過于抽象給人們造成理解的困難甚至曲解,就連黑格爾的學生和普魯士政府都對他產生了誤解,更不用說普通大眾。無疑,這又讓其話語的普及雪上加霜。
其實,拒絕大眾與當時整個德國古典哲學話語的“追求”不無關系。從康德開始,德國古典哲學就走上了它的“廟堂”之路。在康德以后,黑格爾的哲學不是普通群眾可以問津的學問,成了學院哲學、哲學家們的哲學,其哲學話語徹底成了大學講壇上教授的“私產”;羅素更是夸張地說,“自己的哲學,全世界只有十二個人懂,很了不起” 〔17 〕384,他以“小眾”為傲!人們只能對它“敬而遠之”,最終也只能窒息在自己的哲學話語當中。
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同時作為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馬克思信仰者眾矣,是廣大無產階級,是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馬克思改變了以往哲學話語的“貴族氣”,使其話語變得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話語形式。誠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7 〕15
馬克思從不以哲學家自居,他沒有追隨先人的腳步在“形而上”的宏大哲學問題中兜圈子,而是走出書齋、走進現實,將自己的哲學話語植根于物質的生產實踐當中,言說與時代休戚與共、與現實實踐息息相關的時代課題和社會矛盾。他認為,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只要把自己的語言還原為它從中抽象出來的普通語言,就可以認清他們的語言是被歪曲了的現實世界的語言” 〔7 〕76。馬克思要求對事物進行經驗的描述,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和遮蔽,真正展現它的“廬山真面目”。在馬克思的哲學話語中,沒有玄而又玄的語詞和概念,沒有艱深晦澀的邏輯推演,有的只是接地氣的概念、范疇,有的只是為生活立言、為時代立言。馬克思從不屑于隱瞞自己的意圖和觀點,他公開承認自己的哲學話語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武器。他將自己的哲學話語始終與人民群眾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始終為無產階級的利益奔走呼號。馬克思哲學話語的言說就是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理論武器。馬克思哲學是為無產階級解放斗爭服務的,馬克思對深奧的哲學道理進行“深入淺出”的言說,工人階級要想學習馬克思哲學話語,不需要經過專門的哲學訓練。試問,這樣“親民”的哲學話語怎么可能不受歡迎,怎么可能不普及?馬克思哲學話語就是人民的話語、時代的話語! 四、話語功能的轉變: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
哲學不是“屠龍之術”,哲學話語的建構更不是為了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自生成之日,哲學話語就肩負著一定的功能和使命。誠如馬克思的那句名言,“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7 〕57。當然,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具體語境是針對黑格爾之后的費爾巴哈等青年黑格爾派來說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以往哲學一次公允的評判。不過,需要強調一點:馬克思哲學話語不只是強調“改變世界”,傳統哲學話語也不只是強調“解釋世界”,二者都有“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話語動機。只是傳統哲學話語將“改變世界”消解在了“解釋世界”之中,因此陷入了“話語的貧困”之中。
西方傳統哲學話語是一種脫離現實的哲學話語,根本無法承受改變世界之重。從畢達哥拉斯到黑格爾,西方傳統哲學始終以形而上學作為自己的牢固根基,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形而上學的話語體系,其話語的功能和使命是以人類理性的名義發揮思想規范和統治現實的作用。古希臘哲學從本體論維度探究“世界的終極本體”,探尋宇宙意義上的自然世界的本原問題,形成一系列形而上學的實體范疇。比如,巴門尼德認為,對變動不居的感性世界改變的認識只能達到“意見”,唯有通過抽象思維來把握不變不動的本質,才能達到“真理”。這種形而上學的話語不可能起到改變世界的功能,因為它早已將現實世界排除在話語之外了。近代哲學沿著形而上學的話語軌跡繼續前行。自笛卡爾以來的近代哲學,在認識論的維度探究“人的認識何以把握本體”,將形而上學的實體范疇轉變成形而上學的主體范疇,諸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物自體”等。這些范疇在解釋世界方面,相對于“存在”“理念”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只是抽象的客體,所要回答的問題域是抽象的思想世界,現實世界依然被排除在話語之外??傊?,西方傳統哲學話語本質上是一種脫離現實的哲學話語,話語的建構只是為了滿足理論上的需要,為了建構成“具有最高概括性(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解釋性(最大的普適性)知識、最高的科學” 〔18 〕89,根本不能使現存世界革命化;這種將現實世界“懸置”的哲學話語,不可能實現對現實世界的改變!
每個哲學家都曾幻想把自己的哲學變成現實,按照自己的哲學原則改變世界。柏拉圖從“哲學王”過渡到“政治家”的國家治理模式,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和法國唯物主義及被馬克思稱為“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的德國古典哲學,可以說,它們都有著批判現實和改變世界的動機。但是,與馬克思哲學相比,西方傳統哲學家又都“致力于改變人們的觀念,即致力于以某種新的方式去說明現存世界,而不是推動人們從事改變現實世界的實際斗爭” 〔19 〕194。他們是將改變世界消解在解釋世界的話語之中,將行動變成思想,將要求變成原則,他們“只是希望確立對現存事實的正確理解” 〔7 〕96。正如黑格爾所言,“現在我越來越確信理論工作比實際工作對世界的影響更大;我們的觀念領域一旦革命化,現實就必然會隨著前進” 〔20 〕11。在這里,改變世界變成了解釋世界的一個“附屬品”,根本起不到改變世界的作用,改變世界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與馬克思同時代的青年黑格爾派雖然滿口講著“震撼世界”的語詞,但是他們卻把觀念、思想、概念變成“人們的真正枷鎖”,他們只是停留在“詞句的斗爭”上,“他們僅僅反對這個世界的詞句,那么他們絕對不是反對現存世界” 〔7 〕66。他們才是最大的保守派。西方傳統哲學話語滿足于思辨理性的“陰影王國”,企圖通過制造概念、范疇來改變世界,這只能是白費力氣,這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是現實的抽象繼續、現實在觀念上的補充,并不能發揮改變世界的功能。
與西方傳統哲學話語不同,馬克思哲學話語自誕生之日起,就將其熔鑄在現實世界之中,他把西方哲學“顛倒的世界觀再顛倒過來,以使人們正視真實的現實世界” 〔21 〕22。馬克思沒有停留在西方傳統哲學的論域,而是將其哲學轉向現實世界。對馬克思來說,其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7 〕58。馬克思從黑格爾對資本主義提供合理辯護的解釋世界的哲學話語,轉向了為歷史和現實服務的改變世界的哲學話語,徹底走出了西方傳統哲學的話語困境。
馬克思將“話語”變成現實力量,“在現實中實現哲學”。馬克思對哲學的變革是“哲學范式”的一次全方位的轉換,不管是哲學的視野或研究對象,還是哲學的主題或核心問題,以及哲學的思維方式或話語方式,抑或是哲學的理論形態或存在樣式,都實現了一次“大換血”。馬克思不再追問宇宙的宏大問題,也沒有論證“思想的客觀性問題”,而是將哲學的視野轉向了現實的人類世界,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現實人類中的各種現實問題,反思人類實踐活動中的各種矛盾關系,并找到了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基礎——實踐。馬克思曾說:“對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不會專注于自身,而會專注于課題,這種課題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實踐?!?〔22 〕11馬克思哲學話語與其他哲學話語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實踐”。馬克思提出要“消滅哲學”,就是要將其話語直接與實踐需要相對接,他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問題中的哲學”,對現實問題予以哲學求解。
那么對現實世界的解釋話語,又如何發揮改變世界的功能呢?這就存在著“話語如何可能”的問題,也即是話語如何變成現實力量?只有用一個辦法即“實踐”,找到那個具有“實踐力量的人”?!拔镔|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8 〕9馬克思沒有因循思辨哲學從抽象概念出發,而是從“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出發,為哲學話語的實現找到了“實踐力量的人”。威廉·馮·洪堡特曾說:“語言不是一個實體,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行動?!?〔23 〕17在馬克思這里,“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從來不是相悖的兩種功能,只能偏向其一,而是一種話語的兩個維度。馬克思哲學話語既包含對世界的解釋,同時借助現實力量真正實現對世界的改變。語言就是一種實踐的力量,就是改變世界的利器。 馬克思哲學話語作為“時代精神之精華”,必然是對時代的反映和表征,也即是對現存世界的認識和解釋;同時作為“文明的活的靈魂”,又構成了對世界的批判,也就是改變世界??梢哉f,馬克思哲學話語的言說,不僅僅是為了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兼具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雙重使命。要想切實承擔起改變世界的使命,就必須首先是對世界有正確合理的解釋,科學地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否則改變世界只能是空想而已。在當下的哲學研究中,偶爾會出現這樣一種認識傾向:馬克思哲學話語的言說只是為了改變世界,與解釋世界無關。這是對馬克思哲學話語的一種誤讀。要想改變世界,首先必須認識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世界,不然只能是無稽之談。馬克思打破思辨哲學的幻想,將哲學與現實相融合,實現了對那些旨在改變現存世界而產生的理論課題和實踐問題的科學回答。但是,馬克思從不滿足于像舊哲學那樣“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或者“只是希望確立對存在的事實的正確理解”,他更在意對世界的改造。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現存的事物” 〔7 〕75。這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宣言,也是其哲學話語改變世界這一功能的彰顯。
參考文獻:
〔1〕施 旭.當代中國話語研究:第一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黑格爾.黑格爾的客觀哲學〔M〕.唐譯,編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4〕馮 契.外國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5〕赫伯特·馬爾庫塞.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興起〔M〕.程志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彭強,黃曉京,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1〕楊思基.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C〕//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總第8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12〕斯大林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海 涅.海涅的抒情〔M〕.馮至,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
〔16〕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楊之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7〕艾思奇.艾思奇全書: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孫正聿.哲學通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19〕高清海.高清海文存:第3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0〕科爾紐.馬克思的思想起源〔M〕. 王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21〕高清海,孫利天.馬克思的哲學觀變革及其當代意義〔C〕//葉如賢,孫麾.馬克思與我們同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奧托·葉斯柏森.葉斯柏森語言學選集〔M〕.任紹曾,編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蘇玉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8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