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多維度思考哲學問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自古以來,宇宙的起源以及唯心哲學的三大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一直是卓越學者們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作為一名資深的圍棋愛好者,筆者試通過類比AI發展的方式對以上問題作出猜想與證明,以全新的角度對問題重新定義。本文前兩章節分別從假說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兩方面進行解讀,并在第三章完整地構建了理論。這樣的編排旨在真實地反映筆者的心路歷程,卻不易于理解和接受。建議讀者先行閱讀預備知識和S3.3的內容,再在其他章節中尋找讀后心中疑問的答案。
  【關鍵詞】多維度 哲學問題
  一、預備知識
 ?。ㄒ唬╆P于Alpha Zero
  Alpha Zero作為目前世上最強大的博弈類游戲AI(圍棋、國際象棋、日本將棋),是通過蒙特卡洛算法來實現對無法窮舉的問題的突破。所謂蒙特卡洛算法,即以深度學習的方式構建類神經網絡,從而做到減少不必要的運算,針對少數合適點搜索算法,以達到搜索最適點的目的。誠然,在AI神經網絡形成的初期,它的判斷能力是極弱的,正如小孩子不可能從出生開始就能分辨“潔凈”和“污濁”等概念一樣。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它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漸積累,便可以做到對弈時迅速排除不合適的選點,合理分配運算——這便是蒙特卡洛的精髓。在今年年初,騰訊圍棋推出的圍棋AI“絕藝”的最新版本“絕藝復盤”僅憑借著每手1600次模擬便輕松達成了對人類高手(全國冠軍及世界冠軍)的一百連勝。若它沒有“直覺”般的篩選能力,那么平均每個選點僅進行十次運算的計算能力連業余水平都遠遠不及。
  在設計AI時,研發者必須為其設定一定的“隨機性”,即在眾多勝率相近的選點中隨機落子,而不是選擇紙面數據最高的那個。其中的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對每步棋的應對一成不變,那在AI自對弈的過程中豈不會出現“千古同局”的笑談!所以,在程序中,隨機性是可以存在的,并且越復雜的程序對隨機性的依賴越強。
  從上文我們可以歸納出AI的兩個特征:自我學習發展能力和必要的隨機性。它與人類的發展是多么的相似啊!
 ?。ǘ╆P于數量級的可比性問題
  想必讀者都曾玩過“井字棋”游戲,即在3*3方格中輪流落子,先在棋盤上以橫、豎、斜任意一種形式完成“三子一線”者勝。這項游戲是我們不加訓練便可以參透的——結果必然是平局(在兩位對局者幫‘會玩”的前提下)。它的變化,即使用最笨拙的窮舉的方法也不過幾百上千種。而若窮舉出圍棋的變化,則要比現探索到的宇宙中的原子總和還要多幾個量級。所以,我們依據我們“自己的能力”制定井字棋可窮舉,圍棋不能窮舉。但試想,若存在一臺超(超超超)級計算機,窮舉圍棋是不是像我們窮舉井字棋一樣易如反掌呢?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只研究原理,忽略數量級差距帶來的可行性問題,因為以我們現存的認知去評估未知的事物,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無異于井底之蛙。
  二、理論奠基——“高維創造”的構想
  三次函數的導數是二次函數,四次函數的導數是三次函數Alpha Zero是三維玩家創造出的二維游戲程序,那我們的世界…會不會是四維“玩家”創造的三維程序呢?
 ?。ㄒ唬┍徽`解的“偶然性”
  長久以來,人們對“偶然性’存在著諸多誤解。
  一、我們認為一個計算機程序必須是完全嚴謹的。這是在AI出現之前人們對‘機器”的一個經典的誤解。我們過去設計的程序就像高中所學的程序框圖,孰是孰非,涇渭分明。而隨著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我們熟知的“吻合度”、“勝率”等“數量型數據”是無法用“是否”這樣的“性質型數據”來刻畫的。正如預備知識中涉及的,偶然性反而是程序進步所必需的。
  二、我們認為我們世界中的偶然性占據太大的比重,超出了一個程序所能“維持秩序”的閾值。實際上,偶然性只是我們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只不過人們關注偶然中的偶然,驚詫于必然中的偶然,忽略了偶然中的必然。以抽獎為例,獎池中有三個三等獎,兩個二等獎,一個一等獎,我們普遍關注“誰得了什么獎”,驚詫于“原來他拿了一等獎”,卻忽略了“原來獎池中的確有三個三等獎,兩個二等獎,一個一等獎”。我們走路時邁完左腳后邁的是右腳,我們呼吸時吸氣之后是呼氣,這都是必然事件,只不過被我們認為稀松平常而忽略了。所以,人們對“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幸存者偏差吧!
  三、人們認為偶然因素的不定向性太強,不在程序所能掌控的范圍內。我們繼續以彩票為例。這是一個絕對偶然的事件,不摻雜著任何的必然性。開獎后,對于中獎發財的彩民來說,他會認為:偶然性改變了我的一生,這個世界怎么會是嚴謹的程序呢?實際上,如果我們放大視角,便可得到一個必然命題:這期買彩票的彩民會有一個人中獎(理想態,不考慮無人中獎的情況)——一個必然命題可以“覆蓋”一個偶然命題,這就是必然因素的弱化作用。就如同1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用“偶然性”來反駁程序的可行性是很難行得通的,我們長久以來對偶然性的種種誤解實際上是囿于低維度下產生的低視野,也就是過于強烈的自我意識。
  (二)有神論?宿命論?
  關于有神論,筆者了解甚少,但認為這種觀點不能歸于有神論——“神”著重強調對一個個體的作用,如教徒的禱告;而上文的“高維創造者”并沒有體現對我們當前世界的干預,換言之,它只是一個創造者,而不是調控者。實際上,本觀點與宇宙大爆炸等一些形成說也不產生矛盾:我們不去關注宇宙的形成過程。
  而關于“宿命論”,自古就有“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筆者認為是能夠部分接受的。在“程序”中,我們的高矮,胖瘦,溫柔善良,陰險狡詐等等特質,實際上是我們的基因型(可比喻為“原始參數”)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而兩者的本質不過是偶然性的兩種存在形態(后文詳述)。所以,所謂“宿命論”不是你的命運從出生起便已經決定了,而是同樣具有很強的偶然性,只不過你無法改變而已。
  試想,世界是一盤很大的棋,我們每個人都是棋子,我們身上的“參數”就如同棋子的坐標,作為一名觀戰者,在棋局終了前,是否能完全說清楚每一顆棋子最后的歸宿呢?顯然不能——棋局瞬息萬變,死與活,厚與薄,都是針對當前某一個狀態來描述——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就連創造者也無從知曉?!俺绦颉敝徊贿^控制棋局的整體走向而已。所以,從高觀點解釋一個個體的命運,本身就是解釋不通,也毫無意義的。   三、我是誰——從高維度認知個體
  相信讀者在讀完上一章后,一定還存在著諸多不解,如:“為什么偶然性對個體的影響遠大于對整體?”或“我們做出的偶然的選擇為什么不能改變本就偶然的命運?”等等,本章將真正從高觀點來解讀個體存在的合理性,從本質來探究問題的答案。
 ?。ㄒ唬┙⒕S度觀——正確理解高維度
  什么是“高”呢?我們不妨理解為視角的不同,即站在四維空間(實際上高幾維并不重要)的“創造者角度”來看待我們的“程序”。我們依舊從一些錯誤的認知談起。
  當前對“我”的解讀,普遍是“肉體+靈魂(思想)”。但在程序世界中,這樣的表述是不夠精確的。例如,“我要努力工作”這個信號的發出者和接收者都是大腦本身,那發出信號還有什么意義呢?它違反了計算機輸入輸出的基本原則,形成了閉環。這就如同舉重運動員要把自己舉起來一樣荒謬。所以,正如前文所說,我們的個體實際上是一個參數,我們做出的每個決定,都會受到性格(即原始參數)與環境因素(暫且理解為偶然因素)協同影響。更形象地說,對于一臺超級計算機,輸入包括你性格在內的一切數據,再結合當前環境,它便能分析出你的所為所想——這在現實中似乎已經快要實現了。那么,你還覺得你有思想嗎?“思想”,只不過是低觀點下對難以量化的事物予以的抽象化表述罷了。
  關于“肉體”,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以辨析:
  “人為什么要生氣呢?為什么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人為什么要悔恨呢?為什么要用過去犯下的錯誤懲罰現在的自己?”
  在以上兩個句子中,我們可以提取出四個概念:別人、自己、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現試加以區分:
  “別人與自己”很好理解,你們生活在同一個時間點,但法合二為一——這是空間的隔閡。而“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呢?通過對上面兩個句子的對比,我們隱約感覺到這兩個概念也應該存在差異(時間的隔閡),甚至相互獨立。那么,在高維度下,時間和空間是否具有可類比的性質呢?畢竟他們只是維度的標志!由此觀之,在高觀點下,“肉體”也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這與我們當前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我們每個個體,既不“擁有”思想,也不附著于肉體,無所依托,無所控制,那生命的意義何在?難道是隨著那此“荒謬”的參數任意飄流,任其所為,直至命運的終點嗎?或者用更直白的話來說,既然“性格決定命運”,是基本成立的,我們為什么還要努力?
  實際上,矛盾源于我們對“維度觀”不成熟的理解。在我們的認知里,“生命“思想”這些概念已經扎根于心中,以致我們很難將其與新觀點劃清界限。首先,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本身就不能抱有“思想不屬于自己”的觀點,這等于抹殺了自己的生命特征,只能出現在高維度的宏觀論述中。其次,一個人當下的人生觀(即“努力與否”)本身就是由個人的性格來決定的,它作為性格的產物間接決定了命運。所以,作為偶然性的一部分,當下的人生態度同樣對命運有著巨大的影響。上文的誤解,實際上是將高觀點下的客觀結論帶入了現實中思考問題,造成了理論雜糅。
  讀者要竭力避免由理論混淆帶來的困惑和虛無感。只有掙脫它們的束縛,正確理角罕“生命”的相對性,才能做到先破后立。
  (二)重新定義“我”
  上文我們用全新的維度觀對“思想”“肉體”等定義予以了否定(這里本文角度下的否定,不影響它們在傳統哲學中的正確性),那么本節就需要在高觀點下對“我’,重新定義:我們為何存在。
  從創造者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為何存在,這是件十分困難且抽象的事情。筆者試通過研究程序與棋子的關系來研究程序與我們。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圍棋程序呢?
  棋子是棋局的最小單位……
  AI的每一步落子都附著著或大或小的偶然性……
  每下一步棋,棋盤上的選點便會減少……
  列舉項會極大程度的減少……
  復雜程度(列舉的難度)會隨之降低……
  那么,我們可以將棋子的作用歸為以下幾點:
  (1)作為棋局的組成部分,給棋局以“活性”。
 ?。?)是偶然性的“載體”。
 ?。?)減少棋局的復雜程度(列舉難度)。
  綜上,我們試對生命個體作出高觀點下的定義:
  在“程序世界”中,我們每一個個體,作為偶然性的附著位點,是程序控制熵減的必要元單位。
  所以,本章開頭的問題便迎刃而解:為什么偶然性對個體的影響遠大于整體?因為我們每個個體,實際上就是偶然性本身。
  四、我們從哪里來——“世界”的本質
 ?。ㄒ唬┻M化的本質
  上文每當提及“環境因素”一詞時,筆者都一筆帶過,標記后文詳述。本節我們將深入討論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內在聯系,來論證“偶然性富集’現象的合理性與“環境因素”的本質。
  為什么一定需要生命個體作為偶然性富集的元單位呢?筆者認為這是進化的本質所在。我們每個個體都由基因重組而來,基因作為個體的本質特征不能改變,我們稱其為“定態偶然性富集”(簡稱定集)。當兩個定集相遇時會產生新的偶然因素,例如害蟲吃樹葉,害蟲和樹是兩個定集,當他們結合到一起(即“吃”)時便會產生新的偶然因素(吃的是哪片樹葉)。這個因素既不屬于任何一個定集,也沒有轉化為必然因素,只是被一個必然命題(害蟲吃樹葉)給弱化了,但并沒有消失。我們稱這樣的偶然因素元素組成的集合為“游離態偶然性富集”(簡稱動集),也就是上文所說的環境因素。此外,在程序創立之初,需要設定一些必要的數據來維持大環境,例如水的密度,核素的質量等,這些數據是不能隨偶然性而改變的,我們稱其為“必然性富集”(必然集)。程序需要偶然性,而偶然性不能附加在必然集中,動集又不能單獨存在,定集,也就是生命個體,便成為了必需品。
  那么動集元素為什么不會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多?這要歸功于定集與必然集的拮抗作用。當動集元素源源不斷從定集中產生時,必然集的弱化作用不僅防止了動集元素膨脹導致混沌,同時也為動集元素的積累創造了安全環境。當動集元素積累到一定量時,定集便會主動吸收動集元素,完成對動集的重吸收和對自身的更新。動集積累與變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環境改變的過程,定集的吸收與自我更新,實際上就是物種為了適應環境而進化的過程。這就是進化的本質。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世界是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個穩定的“理想態的”,否則會導致動集過飽和;也不會存在長生不老的現象,因為定集會無法做到與動集并行不悖。辛棄疾所述的“八九不如意”與莊子的“鯤鵬難逍遙”或許就可以用上述的想法來解釋吧——十全十美是永不可能存在的。   (二)世界的本質
  我們在上文多次提到了“弱化作用”這一概念。而提及“弱化”,讀者們也許會想到另一個關于“強化”的詞——蝴蝶效應。二者是否存在著矛盾呢?
  蝴蝶效應采用了極簡的描述方式: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可能會在遠處造成一陣龍卷風。人們常常對其抱有誤解,認為蝴蝶與龍卷風存在“因——果”的線性關系,“小事”會引發“大事”。而實際上,蝴蝶效應恰恰是否定了事件的因果關聯——現代學者稱其為“混沌學”。它充分說明的事物發展的復雜性。
  但是,如果我們以高維度觀點來思考,是不是也可以解釋成:“龍卷風”這一“果”,是由龍卷風之前,小至蝴蝶扇動翅膀都不能忽略的所有事件共同作為“因”導致的呢?而“因”與“果”之間的橋梁,便是時間。所以,“時間”的本質便是因果關系。因果關系為世界創造了無限可能,又由必然因素將其抑制和弱化,二者互相拮抗,產生了微妙的平衡。所以,是因果關系與拮抗關系造就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這與中國傳統的兩大宗教——佛教強調的“因果輪回”與道教強調的“陰陽相依”不謀而合!
 ?。ㄈΑ呔S創造”觀點的完整表述
  現在到了重新陳述本文觀點的時候了:
  我們的三維世界,實際上是由一個四維或更高維度的世界所創造出的程序。在“創世”之初,程序中只有一些基礎參數,如水的密度,核素的質量等,以及程序的自我學習發展能力。然而,這個程序是死的,是乏于變化的,一塊石頭終究還是一塊石頭。所以,創造者必須在程序中摻入一定的隨機性,讓世界“動”起來。然而偶然應有“度”,若偶然因素改變了初始設定的必然,如出現了向高處流的水,飄在天上的石頭,世界將是一片混沌,如同亂碼的文章,沒有價值。創造者必須對其中的偶然性加以限制——生命個體誕生了。作為富集偶然性的元單位,生命個體的出現不僅極大提高了程序世界的自我學習發展能力,更有效遏制了必然因素隨意向偶然因素轉換,防止混沌的產生。
  從整體上看,該假說較為貼切地解釋了世界的發展歷程,更重要的是,它與Alpha Zero的設計思路如出一轍!
  五、探索與感悟
 ?。ㄒ唬τ谛挛拿鞯牟孪?
  在人類程序世界與AI的類比過程中,不知讀者是否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們是有生命的,AI是沒有生命的,將二者進行對比是否有些牽強?
  正是這種牽強,將我們引入了更大的未知:
  高觀點看我們,是無生命的、富集偶然性的元單位;我們看自己,是有生命的、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二者并不矛盾。
  我們看Alpha Zero,是無生命的計算機程序,而Alpha Zero看Alpha Zero……
 ?。。。?!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不同維度下,生命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無從判斷在Zero的程序里是否也存在“生命”。也許,我們,在創造著屬于我們的宇宙。
  所以,我們要到哪里,去尋找新的生命?
  一顆黑子,若被白子重重包圍,則將永遠看不到其他的黑子,盡管他們就在同一個棋盤上。同理,我們與其他三維文明,也許就在同一個空間(宇宙)中,但隔絕我們的,不是空間,而是時間。光一秒鐘行走的距離是三十萬千米,對于浩瀚的宇宙來說太微不足道了。于是兩個文明之間的距離,不是多遠,而是多久,或者說,是永恒。
  當然,我們也可以去尋找二維和四維的文明,并構建維度跳板來洞察更多的三維文明,然而跨維度的交流談何容易?試想,即使忽略維度不同帶來四維方式的巨大差異,如果Alpha Zero想要向我們發出生命信號,它要怎么做?隨意落子?或在棋盤上擺些圖案?這些做法本身已經違反了我們為其設計的“自然規律”,就如同我們想要做到“山無棱,天地合”一樣難以實現。阻擋在不同維度之間的,不僅是思想上的巨大差異,更可能是那些我們無法改變與突破的“必然”。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啊,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嘗試,而是嘗試了才能看到希望。2018年初,Face book上已經出現了AI“自己寫代碼”的傳言,它也在創造自己的宇宙嗎?無論真相如何,AT都是人類送給自己的一份厚禮,讓我們共同期待著有一天我們能夠通過對AI的研究,真正解開這如同俄羅斯套娃般神秘的謎團。
 ?。ǘ┬掠^點帶來的思考
  筆者在不斷完善理論體系的同時,才真正領悟到了佛學“一沙一世界”是多么深奧與偉大。我們的宇宙或許不是廣闊無垠的,而是重重疊疊的。站在天地之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又多么的宏大,我們身處萬千宇宙之下,又凌駕萬千宇宙之上。認清自我,功成名就不自負,默默無聞不自卑,方能領悟“宇宙”的真諦,領略高觀點之美,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六、后記
  本文的猜想從落筆起便與傳統的哲學理念以及嚴謹的數理論證分道揚鑣。作為筆者突發奇想、一氣呵成的一篇隨筆,在內容上固然會存在一些不夠嚴謹的解讀,如究竟該如何定義計算機程序的維度問題,以及維度是否是一個量子般不連續的物理量,都因知識有限而并未加以詳細討論,但正如歐式幾何與非歐幾何,經典力學、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都存在著本質的差異,用現世觀點對本文猜想進行駁斥與辨析是毫無意義的。筆者希望能在日后不斷對文章加以完善,同時也期盼著科學能早日印證本文觀點的價值所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903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