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到哲學的思維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哲學是什么?有一種回答:哲學就是哲學史。這是因為哲學是一種歷史性的思想,哲學史是一種思想性的歷史,總覽哲學,哲學史這一縱與基本方式和當代哲學觀這兩橫而構成,對哲學自身的追問、解釋和回答的關鍵就在于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解釋和反思哲學是一種不同于常識、科學、藝術思維方式的思維方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反思”,那么何為“反思”?這并不是指我們常識意義上的反復思考,而是說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的思維方式。而對反思的進一步認識,更需要我們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入手進行討論。從哲學的基本問題歷史進程出發,重新理解思維和存在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合理性,并且從此問題到哲學的思維方式即“反思”的思維方式的內容。
  關鍵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反思;思維;前提批判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53-02
  或許對每個學習哲學的人來說,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個基本問題到底對哲學來說意味著什么?為什么哲學的基本問題會是這個?本文重點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對整個哲學或是對哲學史的意義及由此引發的對哲學思維方式的思考。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傳統理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這一概念首次出現是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費爾巴哈論》)中,在本書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并且在傳統教科書的影響下我們將這個哲學基本問題劃分為兩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這似乎是我們接觸哲學時要學習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思想。對這兩個基本方面的回答的不同理解又劃分為哲學的基本流派即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主要派別即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本章從傳統意義的角度,闡述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含義及理論依據。
  (一)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傳統解釋
  自恩格斯提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后,通常的傳統解釋大致有以下內容:第一,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可以被看作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因此有說法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實質上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第二,由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也就是這兩者何為本原?何為派生物?并由此問題的不同回答衍生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個問題也被稱為是“本體論”問題;第三,由基本問題另一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精神是否可以認識物質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可以被稱為是“認識論”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又劃分為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第四,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它們的一個共同點都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本原即物質或是精神,在這二者之外,還有人主張物質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前者我們可以稱為是哲學的“一元論”,而后者也就是哲學“二元論”;第五,唯物主義是堅持物質是世界本原,在唯物主義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構成了三種基本理論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同時,唯心主義也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F在很多人都知道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但其實隱藏于其中的需要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否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會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怎樣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出發去討論哲學“反思”的思維方式?以下,我們要探討恩格斯是如何定義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哲學基本問題的發展歷程。
 ?。ǘ╆P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論述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指出:“哲學基本問題,像宗教學一樣,是在蒙昧人和低級野蠻人之間流行的這樣一種觀念,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也起過巨大的作用”,“這個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后,才被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1]。蒙昧時代是指人類產生和人類思想意識形成的初期沒有任何文化知識的時代,那時人們不能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并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認為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這樣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這種靈魂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就是后來哲學理論中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根源只是在歷史發展不同時期,思維和存在的二者關系問題表現出的形式和內容不盡相同??v觀哲學史,哲學的始祖泰勒斯首先提出世界的萬物由水產生最后又復歸于水;柏拉圖一直致力于研究“善”是什么;到了康德開始討論我能認識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近代開始,為了適應資產階級的發展和反對宗教斗爭,哲學進入了發展快速并相對成熟的時期。恩格斯非常明確地指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非是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兩者既有一定的聯系同時也有很大的區別。精神和物質的二者關系從根本上說就是二者何為本原何為派生物的問題,是一種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的問題;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不僅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還具有邏輯上的先后順序。顯然,“存在”這一詞不僅包括“物質”的存在,同時也包含著“精神”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包括的就是“思維和物質存在”和“思維和精神存在”的關系;同理,“思維”的含義也不僅是“精神”,它不僅包括“意識的內容”,也包括“意識的形式”。這說明,“思維”和“存在”這兩個詞由于本身的含義豐富、關系復雜決定了哲學的內容和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
  二、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歷史演進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強調“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表面上看來恩格斯這個論述的含義是古代哲學沒有關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是將二者割裂開來,一味地尋找何為本體,也就是“本體論”哲學。換句話說,自西方近代哲學開始,哲學家們才開始關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進入了“認識論”哲學。黑格爾曾在《哲學史演講錄》中提出:哲學就是哲學史,也就是說哲學研究只有在哲學史的意義上才有其價值。每個哲學家有其自己的思維方式,哲學是思想者的對話而非是一個人的自述。本章力圖從古代哲學、近代哲學、現代哲學的闡釋中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思想內涵。   (一)古代哲學與哲學基本問題
  早在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知識貧乏,思維幼稚,不可能意識到主客體的對立,于是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局限于夢境和肉體這樣范圍內朦朧的認識里。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已經開始有了對自然的思考,人們能夠自覺地意識到主客體的對立。從哲學的發展歷史上看,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哲學處于一種“本體論”哲學時期,首要關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也就是探討物質和精神何為第一性何為第二性的問題,并由此區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然而恩格斯對這一時期的基本問題曾提出:“思維對存在的地位問題是精神還是自然界?——這個問題以尖銳的形式針對著教會提了出來:世界是神創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呢?”[1]事實上,何者為本原的這種時間性先后問題似乎通過科學和生物進化才能給出答案,但這個問題的提出對哲學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想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重新審視常識和科學的前提。
 ?。ǘ┙軐W與哲學基本問題
  恩格斯具體地指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是”在近代哲學“才被十分清楚的提了出來”,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出現與近代哲學的影響是不能割裂開的。人們經常把近代哲學的發展過程稱為“認識論轉向”。如果說古代哲學關注的是時間順序的問題,那么近代哲學關注的則是邏輯順序,相比于時間順序,邏輯順序是為了超越舊唯物主義而談的。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可謂是近代哲學的巔峰時期,極大地升華和豐富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德國古典哲學奠基人康德討論的是:我能認識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康德通過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來考察主體的認識能力,證明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到了黑格爾,他超過了康德哲學,他通過辯證的方法去論證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由此,近代哲學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影響下追求思想的客觀性,從而實現思維和存在的統一。
 ?。ㄈ┈F代哲學與哲學基本問題
  近代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蓬勃發展在整個哲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代哲學也有其自身的不足。整個近代哲學始終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來回答和解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說近代哲學脫離了人及人的實踐活動來回答。正是對于這種情況,馬克思也曾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馬克思主義哲學被稱為“實踐哲學”,這是因為生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思維是建立在人類自己的實踐活動基礎上的,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發展進程也應該建立在人類的實踐過程之中。馬克思所指的人并不是費爾巴哈意義上的抽象的個人,而是現實的人、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馬克思認為從前的舊唯物主義未從人的感性活動—實踐—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唯心主義則抽象的發展了人的方面,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根源也一定是人類的實踐活動。馬克思通過實踐來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攻克了近代“認識論”的主客對立,實現了“實踐論轉向”。
  三、哲學的思維方式——反思
  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體現在了哲學的思維方式中,有什么樣的思想是由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古代哲學一直尋求一種追求和諧和統一的思維方式,便產生了古代哲學的“一元論”思想;到了近代,科學發展迅速,人類的實踐活動開始影響世界,大力張揚人的主體性,征服自然,開始追求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導致了近代哲學的“二元論”思想;現代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哲學上達到頂峰,以實踐的思維方式尋求思維和存在的二者統一。通過前文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探析,我們可以通過對基本問題去理解哲學的思維方式。
  (一)反思的思想
  對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構成思想即實現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及反思思想即對思想的思想。黑格爾曾做了一個對比,人去把握這個經驗世界有三種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一是表象思維,也可以被稱為物質思維;二是形式思維,也就是形式推理;三是思辨思維,即哲學思維。人的思想和世界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外在的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我們外在的經驗對象,也正是它構成了我們思想的內容,這種思想內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就是概念,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反思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批判活動。但是,人不僅要構成這個世界的思想,也要思考這種思想是合理的嗎?怎樣去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呢?于是就產生了對思想本身的思想,即反思。黑格爾還具體地指出,這種哲學思維是“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3]。黑格爾稱之為“思辨的思維”。在對思想的思想中有兩個層次:一種是一般意義上的反思,也就是平時我們對思想內容的自我反思;還有一種就是哲學的反思,即思想前提的自我反思。哲學中的反思指的就是對構成思想本身的依據進行思考,是一種對思想的前提批判。
 ?。ǘ┧季S與存在關系問題的前提批判
  思想的前提批判是什么?它可以說是思想幕后那雙“看不見的手”,可以做這樣一個比喻:演員就是思想,而構成思想的前提就是劇本、就是導演,它是在思想中隱含著的,看不見的,這就是思想前提的隱匿性。由什么構成一個人的思想和前提,那么就一定會按照構成思想的根據和前提去思想下去,不改變構成思想的前提就永遠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構成思想的思想內容,這是思想前提的強制性。縱觀哲學史,哲學家們一直致力于我們思想基本觀念的前提批判,比如對存在、自由、正義、平等等等觀念的批判,當我們評價是否正義時,是因為頭腦中有一個正義的觀念。同時這也是對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因為每個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以什么樣的方式把握世界,就會有什么樣的世界圖景。比如一棵樹,如果植物學家看到,他會注意年輪、科目等等;如果是一個畫家,則會考慮色彩、線條。這就是構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形式邏輯、辯證邏輯、感性邏輯構成了基本邏輯,西方哲學史中,從康德到黑格爾,一直致力于通過形式邏輯而產生出辯證法、邏輯學、認識論的三者統一的哲學。哲學的前提批判可以說從根本上指向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批判。離開了反思的思維方式,離開了對思想前提批判就無法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如果無法正確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更無法理解哲學。哲學作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就在于他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當作問題,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進行前提批判,是真正的哲學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762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