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石炭二疊紀煤田馮家塔井田煤層賦存特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陜北以侏羅紀煤田著稱,石炭二疊紀煤田僅分布于東部沿黃河一線,與山西含煤地層相對應。石炭二疊紀馮家塔井田位于海則廟-段寨小區的中部,府谷縣城北北東方向約15km。含煤層20層之多。
關鍵詞:石炭二疊紀煤田、馮家塔井田、煤層、特征
0 前言
府谷礦區馮家塔井田位于府谷礦區海則廟-段寨小區的中部,距府谷縣城北北東方向約15km。整體為一向西傾斜的單斜體,主要發育墻頭-高石崖區域性撓褶構造和清水川地塹脆性斷裂(帶)構造。
地層自東南向西北,沿黃河西岸、海則廟溝及主要支溝由老而新依次出露地層由老至新依次為古生界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三疊、二疊系、侏羅系,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
1 含煤地層
馮家塔井田含煤地層主要為山西組和太原組,本溪組僅含一層13號薄煤層或煤線,山西組含煤層1-6層,其中具有對比意義的煤層為2、3、4號煤層。太原組含煤層3-14層,其中有對比意義的煤層9層,編號為5、6、7、8、9-1、9-2、10-1、10-2、11號煤層。
本區含煤性主要受聚煤環境控制,后期構造作用甚微。
2 煤層特征
區內各煤層層狀均呈簡單,局部寬緩波狀起伏,無明顯的膨縮突變,層位穩定-較穩定,受后期構造作用影響較小,產狀一般較平緩,僅在西部的撓褶帶以西產狀變陡。各煤層結構一般簡單至較簡單,個別煤層的局部結構復雜。
2.1 2號煤層
賦存于山西組上部,區內東南部煤層遭受剝蝕, 在2801-3201鉆孔一帶煤層出露并局部自燃。井田內見煤孔數74個,見煤率90.24%,煤厚1.20-5.30m,平均3.08m,變異系數32.79%。中部厚,向南、北兩個方向煤層變薄至中厚煤層(圖1)。
2.2 3號煤層
賦存于山西組中部,可采區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及西北部,在井田東南部遭剝蝕,出露于東北部并局部自燃。區內見煤孔數59個,見煤率71.95%。3605-3307-3304-3001鉆孔一線之東北部,該煤層與4號煤層合并。
該煤層可采見煤點厚度0.85-4.23m,平均2.31m,變異系數44.16%。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由西南向東北變厚的規律較明顯,以中厚煤層為主,屬局部可采的不穩定中厚煤層。(圖2)
2.3 4號煤層
賦存于山西組下部,主要分布于井田的中部-北部,東南部煤層遭受剝蝕,浪灣-廠房溝口-清水川溝口一帶煤層出露并小范圍自燃。區內見煤孔76個,見煤率92.68%。除2707、4016鉆孔煤層厚度小于0.80m外,其余全為可采見煤點,可采煤厚1.65-8.60m,平均4.22m,變異系數46.45%。厚度較穩定,以中厚-厚煤層為主,其中中厚煤層主要分布于井田中南部;厚煤層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薄煤層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煤層由西南向東北厚度增大,該煤層層位穩定,屬結構較簡單-較復雜,全區大部分可采的較穩定中厚-厚煤層(圖3)。
2.4 5號煤層
在區內東部零星出露且偶見自燃,東南部遭剝蝕,北部及中西部局部缺失,區內見煤孔53個,見煤率64.63%,煤厚0.11-2.75m,平均0.93m,變異系數78.49%。煤層可采區不連續,有南、北兩個可采區,北區分布于3814-3607鉆孔一帶,面積約5.5km2,煤層平均厚度1.44m;南區分布于2410-3003鉆孔以南及東部邊緣,面積約17km2。煤層厚度變化不大,以薄煤層為主,僅東部分布有中厚煤層。該煤層屬結構簡單,局部可采不穩定薄煤層。(圖4)
2.5 6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三段上部,在東部浪灣-清水川一帶出露且局部自燃,在東部3507-3605-3305鉆孔一帶、西部3407、3007孔及26、27、28勘探線中部、20-24勘探線東段缺失。區內見煤孔52個,見煤率63.41%??刹蓞^不連續,分為北、中、南三個部分:北區分布于3814-3607鉆孔一帶,面積約2 km2,中以薄-中厚煤層為主;中區分布于東北部,面積約3.5 km2,其中主要為中厚煤層;南區分布于西南角,面積約2.6km2,中以薄煤層為主(圖3-6)。煤層厚度0.15-1.86m,變異系數62.67%,煤層厚度變化不大。該煤層屬結構簡單,局部可采的不穩定薄-中厚煤層。(圖5)
2.6 7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三段中部,浪灣-清水川溝口一帶出露偶自燃,沿3407-2709-2404鉆孔一線缺失,分布區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區分布于井田西南角,見煤孔數7個,面積約7km2,全為可采見煤點,煤層厚度1.31-1.60m,平均1.46m,中以中厚煤層為主,變異系數7.53%,煤層分布連續,厚度穩定。
北區分布于3407-2908鉆孔一線以東及26勘探線以北地區,見煤孔53個,面積約23.7km2,全為可采見煤點,煤厚0.82-2.02m,平均1.37m,變異系數18.25%,以中厚煤層為主,煤層分布連續,厚度較穩定。該煤層屬結構簡單,接近大部分可采的較穩定薄-中厚煤層。(圖6)
2.7 8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三段下部,東南部缺失,西部在3010-2708鉆孔一帶尖滅。區內見煤74個,可采見煤點60個,厚度0.87-6.56m,平均2.15m,標準差1.26,變異系數58.60%。除東北部和西南角為厚煤層外,其余大部地段以中厚煤層為主,少量薄煤層,由西部的3010-2708鉆孔一帶向北東、南西方向煤層變厚規律較明顯,該煤層結構較簡單,厚度變化不大,屬全區大部可采的較穩定中厚-厚煤層。(圖7)
2.8 9-1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二段上部,北、東及東南部邊緣及西部中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剝蝕或缺失,煤層連續性差。區內見煤孔54個,見煤率65.85%??刹蓞^主要分布于東部及見煤孔54個,見煤率65.85%。可采區主要分布于東部及西南部。西南可采區面積約7km2,中以薄煤層為主;東部可采區面積約14 km2,形態復雜,中以中厚煤層為主;北部還有面積較小的孤島狀、不規則帶狀可采點,中以薄-中厚煤層為主該煤層分布不穩定,厚度變化不大,結構較復雜,屬局部可采的不穩定煤層(圖8)。
2.9 9-2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二段中上部,東部及東南部邊緣被剝蝕,偶見自燃露頭,西南部有小面積的缺失。
除缺失區及3402、3108等鉆孔小片不可采外,井田內其余地段可采。可采見煤點60個,厚度0.83-9.34m,平均3.07m,變異系數65.80%,以中厚-厚煤層為主,次為薄煤層及特厚煤層,煤層厚度變化大。由該煤層區向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煤層由薄變厚規律較明顯。該煤層屬全區大部可采的較穩定中厚-厚煤層(圖9)。
2.10 10-1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二段中部。沿黃河西岸遭剝蝕缺失,西部成片缺失,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可采區位于中部的3004-2803鉆孔一帶,可采見煤點30個,煤厚0.88-9.12m,平均2.17m,厚度變化較大,由西向東增大的變化規律較明顯,厚煤層主要分布于中東部,中部以中厚煤層為主,西部為薄煤層分布區。該煤層屬結構較簡單,局部可采的不穩定煤層(圖10)。
2.11 10-2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二段底部,東部及東南緣遭后期剝蝕缺失,西部尖滅??刹蓞^主要分布于3209-2205一線以東及3207-3404-3003-3201鉆孔連線以南,除3206鉆孔煤層厚度為0.54m外,其余0.80-3.25m,平均1.40m。該煤層厚度變化較小,結構簡單,屬局部可采的不穩定煤層(圖11)。
2.12 11號煤層
賦存于太原組第一段下部。東部及東南部邊緣遭受剝蝕缺失,見煤點77個,見煤率93.9%??刹蓞^近南北向分布于井田中部及東南部,西北角有小面積分布??刹梢娒狐c55個,厚度0.80-4.30m,平均1.54m,變異系數51.95%。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由中部向東、西兩邊變薄,變化規律較明顯。中部為中厚煤層,向東、西兩邊遞變為薄煤層。該煤層為薄-中厚煤層,結構簡單,雖然可采范圍大,但中部為高硫(St,d>3%)成片分布,面積較大。故該煤層應歸屬為局部可采的不穩定煤層(圖12)。
3 結論
井田內含煤性以山西組及太原組第二段含煤性最好,其次為太原組第三段及第一段。而在平面分布上,山西組的聚煤中心在井田中北部32―36勘探線間,向南部含煤性變差;太原組第二段在中部的30-31勘探線及北部35-38勘探線一帶含煤較好,其它地段相對較差。
注:本章論文的所有圖表及公式以PDF形式查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03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