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課程理念的中學生德育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許望斌
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不可忽視的問題?,F代的中學生是新世紀的一代,是明日世界的主人,他們的道德品位與祖國在新世紀的前進步伐緊緊相伴,有什么樣的下一代,祖國就會有什么樣的未來。而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及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學生德育面臨著新的課題和挑戰。如何加強和改進我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又是一項復雜、艱難的大事,需要全社會集中智能、廣泛參與,才有可能做到對國家、民族負責。
1 中學生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正確認識學校德育,對提高德育的實效有莫大的幫助。學校通過傳播道德、體驗道德與實踐道德提升師生善解人意的德行。德行者,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總稱也。古人云:“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狈从^學校齊頭式的教育,不是立足于平等的教育,而是忽視了學生的德性發展。緣此分析,社會多元化發展使我國的德育顯得滯后,教育者對德育教育的認識片面,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也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德育教育實效性低的內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德育教育的認識片面、個性缺失。目前,學校教育中道德教育虛無主義觀念仍然存在,認為道德教育無非是勞民傷財,在做無用功,這說明在學校教育中對德育功能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學校教育中一直存在著道德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情況,沒有真正體現德育占首要地位的思想。因此,要逐漸轉變人們對德育功能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全面的德育教育觀,促使學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率、更科學、合理。
1.2 德育教育目標脫離現實、過于抽象。在德育目標的確定方面,存在這樣的疏漏,①德育教育的目標乏力。以班級為主體,德育教育的目標往往是固定統一的,不一定適合所有的道德個體。②德育教育目標設計上過于抽象,脫離生活實際。過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德育目標,說教成分多,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可操作內容少,不易被學生所接受,起不到德育教育目標的激勵作用,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達不到育人效果。③目標的設定層次不清。在德育過程中,沒有處理好總目標和分層次的關系??傮w目標過于強調方向性,沒有分解成具體的過程性的達到目標,各階段目標層次不清,互相重疊,沒有遵循科學的層次目標體系,甚至與科學的德育層次目標體系恰恰相反,嚴重影響德育教育的效果。
1.3 德育教育內容滯后、缺乏時代感。我國目前的德育教育內容過于保守,統得過多、過死,缺乏時代感。德育教育內容由于側重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很少關注學生道德情感、品德、修養等方面,習慣于包辦代替,教育沒有內化為道德。而把德育誤解為道德知識的傳授,強調知識的記誦,不在意學生的道德體驗,這種知性德育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認知與行為的割裂。
1.4 德育教育方法過于單向、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缺失。選擇什么樣的道德教育方法,就選擇培養出什么樣的人。德育教育方法是將社會道德的規范要求、標準和理想轉化為教育對象主體的需要、準則和信念,用來支配受教育者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教育方法要與教育內容和教育主體的需要相適應,教師必須不斷探求新穎、靈活多樣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決不能僅將學生簡單的視為只裝知識的容器,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在方法上往往為了應付形勢的需要,以一律的內容、形式去進行一律的活動。
2 提高中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的途徑
基于以上對中學生德育的分析,中學生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不太理想。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這要求我們要改變中學生的道德狀況,解決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減小社會環境對中學生德育的不利影響。
2.1 構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模式。實質上是在德育實施過程中道德與德育理論、德育內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徑某種組合方式。德育模式的構建是否科學將直接關系到德育實效的最終效果。德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構成這一系統的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它們的矛盾運動與協調發展推動著這一過程向預定的方向前進。我國基本上是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純而又純的德育,許多教育者只看到了社會環境產生的對學生成長不利的因素,于是割斷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系,而所培育出來的學生步入社會后卻無法適應社會現實。在今天這種“封閉”的做法已行不通,隨著國際化的推進,社會的網絡化,我們必須改變德育教育理念,在真實的社會實踐中滲透德育,開放性地構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立足于我國現實,繼承傳統,借鑒和吸收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優秀道德成果,將其融入我國的道德體系中,探求提高德育實效的道路,為德育找到切實可行的出路,創造出符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發展的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2.2 創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道德的提升和養成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影響道德個體成長和學校德育的社會環境是多方面的,宏觀上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心理在內,微觀上又包含學校、家庭、社區、大眾傳媒等各種因素。社會思想的多元化、社會生活的整體性及存在諸多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因素,要求我們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為德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胡興松:《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1版。
[2] 許明曉:《WTO 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政治及其各科教與學》,2003 年,第 4 期。
[3] 陸道平:《轉型時期青少年道德品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想政治教育》,2006 年第 2 期。
[4] 王立仁:《論德育的價值》.《中學政治及其各科教與學》,2003 年第 5 期。
收稿日期:2007-11-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74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