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下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各國的經貿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西北與中亞在能源、經貿投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等的貿易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的梳理,分析雙邊的貿易結構、基礎設施、開放程度和政治環境都有很大的差異及其對雙邊的貿易合作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借助“一帶一路”實施與推進,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與貿易合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經貿合作能源
基礎設施
自2013年下半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它成為構建中國與沿線國家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新未來的重要機遇。中亞五國位于“一帶一路”沿線,與中國西北地區接壤,能源、礦產等資源富足。近些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各國的經貿往來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力作用,合作項目越來越多,雙邊的貿易規模逐年擴大,經貿往來日益密切。
一、“一帶一路”對我國西北地區和中亞的影響深刻
1.“一帶一路”為我國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雖國土面積遼闊,資源豐富,但經濟較為落后,交通不便,一直都是我國的國家扶貧重點區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得我國西北地區的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成為聯結東邊活躍的“亞太經濟圈”與西方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的樞紐…。我國西北地區的交通和能源等基礎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將會迎來巨大發展,加快旅游業與服務業增長,就業結構趨于合理多樣化,帶動本地區就業機會增多,促進政治和諧穩定、各民族融合與和平共處;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的建設與完善,要素流動加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有利于西北地區成為連接中亞、西亞、東歐、中歐與西歐的國際大通道,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喀什等將會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心城市,經濟地位和發展空間更加凸顯,有利于促進和加快西北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盡快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一帶一路”是中亞國家重大發展機會。獨立以來,中亞各國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從整體上來看,各國的經濟增長率均在下降,僅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增長較為穩定,從2012—2017年增速僅下降了0.9%;其余四國下降的百分比較大,分別為5%、8.9%、3.5%和4.1%(見.表1).
中亞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節點,各國可以抓住機遇,推動經濟發展,加快與中國的合作進程,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各項建設,促進中亞國家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例如,中亞各國因深居內陸而無出???,而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所形成的連接亞太和歐洲的便捷通道,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使中亞交通劣勢轉變為地緣優勢。中亞國家具有豐富的油氣、礦產等資源,而中國對此需求旺盛,雙方經濟互補性大,中亞地區的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效果越好,“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效也就越好,二者相輔相成。
3.“一帶一路”推動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關系快速發展。近年來,借助“一帶一路”的推進與項目實施,中國與中亞各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得到快速發展。2016年,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雙邊貿易額36.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中方進口超過1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6.8%。目前,哈薩克斯坦已經成為我國在中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三大貿易伙伴,還是吉爾吉斯斯坦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資來源國。我國也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資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伙伴。2016年,中吉雙邊貿易額56.76億美元,同比增長30.8%,其中中方出口56.05億美元,同比增長30.9%;中方進口0.71億美元,同比增長21.6%。可見我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且長期看好。
二、“一帶一路”下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經貿合作取得的主要成績
1.農業上的貿易往來規模擴大。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接壤,擁有技術水平較高的農業生產設備、較為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技術,在農產品種植、種子篩選、農田灌溉以及農產品加工方面優勢很大。雙方可在農業技術、裝備和人才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共同發展。中亞國家在棉花、糧食作物等農產品上擁有比較優勢,除了吉、塔外,其他三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糧食、棉花生產和出口國,在農業原材料等進出口的變化顯著,然而這些國家資金短缺.急需外國投資擴大農業的投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而中國在資金和先進技術上擁有較大優勢,雙方開展農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2.能源合作不斷推進。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能源消費量也越來越大,僅靠開發國內能源資源難以帶動經濟增長,必須致力于能源來源多元化。中亞油氣資源豐富,可供大量出口。把我國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與中亞國家能源出口多元化戰略對接起來。加大中亞地區能源產業提供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形成了國家利益的互補,也是經濟結構和技術力量的互補。自2009年12月天然氣管道線竣工投產以來,我國與中亞已形成ABC并行輸氣格局,年輸氣能力達到550億立方米以上;中哈之間鋪設了全長962.2千米的第一條原油長輸管線已在正常運轉。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以能源為紐帶,把沿線的中亞各國與我國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對促進這一地緣政治板塊的戰略穩定和經濟安全大有助益。
3.經貿交往日趨活躍。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各國的經貿發展較為迅速,以新疆為例說明。由表2可知,新疆對中亞五國的進口值均很低,特別是吉、土兩國僅百萬美元級,且有逐年降低的趨勢,說明中亞國家的工農業生產亟待提升。就出口而言,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數值相對較大,從2011年的666.5百萬美元逐年快速增長,到2014年達到最高的878百萬美元;與吉、塔、土三國出口值的增長趨勢依然明顯,而且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經貿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貿易結構不合理且貿易項目差異大。獨立前,中亞地區只是前蘇聯的原材料供應地,加工工業不發達,農牧業和原材料開采是各國產業構成中的主要部分。獨立后,中亞各國以能源、原材料出口為主,結構單一。雖然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但是農業和能源仍然占有相對大的比重,經濟投資和貿易往來在逐年增加卻仍待加強。我國西北地區同中亞的貿易商品多是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商品,紡織原料、紡織品和普通金屬產品居多,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大,高附加值和高端產品較少,貿易規模不大,結構不優化。 2.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五國合作水平不高且貿易額出現不平衡性。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各國的貿易額雖逐年增加,但是成本高、便利性差,且貿易產品單一,雙方貿易總量較小等的原因,合作水平與合作層次不高。并且,受各國要素流動差異性等的影響,我國西北地區與哈、土、烏的貿易強度較大。尤其對哈薩克斯坦的進出口貿易額有明顯的增長趨勢,且出現了小幅度的逆差現象;與塔、吉的貿易往來較弱,而順差的趨勢較大;對土庫曼斯坦的貿易額相對平衡,2013年之后逆差較大,可見貿易和投資的不平衡性明顯。
3.中亞各國開放程度及政治環境差異大。一系列的突發事件都說明中亞國家政局并不穩定。并且,中亞國家社會收入分配機制不健全,貧富懸殊,容易造成國民內部的矛盾和動蕩。中亞地區也是“三股勢力”集中地區,使得一些國家政治環境長期動蕩,經濟滯后,各種矛盾突出,對我國與中亞經貿合作構成了負面影響。
4.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阻礙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亞國家進出口貨物主要依賴于鐵路和公路,少量通過航空運輸,而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普遍不足且老化嚴重,缺少資金維護,導致運輸和中轉能力差。中亞與我國西北地區互聯互通的交通線路少,且鐵路軌寬不一,二者無法快速直通。并且,中國與中亞地區邊境口岸不足,通關能力有限,現有口岸的倉儲能力不足,交通運輸秩序混亂、效率低下,并且,中亞各國通信基礎設施落后,通信光纜數量少,阻礙了雙方人民的網絡交流、現代服務貿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
5.“三股勢力”對雙邊經貿往來的破壞。所謂“三股勢力”是指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三者常?;橐惑w的。它們通過采取爆炸、暗殺、投毒、縱火、襲擊、騷擾及暴亂等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店鋪、汽車被燒毀,市政公共設施損壞,造成大量的人員財產、經濟損失,并公然破壞各國主權的統一性,導致中亞各國內部民族間的敵視與仇恨。另一方面國際“三股勢力”與我國境內的“東突”勢力勾結,給西北地區和中亞各國的政治環境安全、經濟安全造成很大的影響。
四、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經貿關系面臨的重大機遇
1.“一帶一路”地緣優勢明顯。中亞地區與我國西北接壤,是聯接歐亞兩洲的中心地帶,也是“一帶一路”的樞紐。中亞國家和西北地區地形地貌與自然環境相似,彼此之間有3000多公里的漫長邊境線,相互依存,歷來交往密切,地域緊鄰的優勢將大大促進“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進一步使得貿易成本降低,貿易便利性提高,也使中亞地Ⅸ和我國西北在農業種植與農產品、能源開發與運輸、環境整治與生態保護、經貿交往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2.雙方人文文化相近帶來的便利。中亞各國和我國西北地區一樣,氣候干旱,地廣人稀,民族多且混居。特別我國新疆地區,與中亞各國在民族、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習俗等方面相通,形成一個彼此交融、相互影響的獨特文化氛圍這使得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很容易相互理解,交流自如,雙方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涵蓋教育、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打下了堅實的人文基礎。民間往來的良好基礎有利于加強我國西北與中亞的經貿合作,加快“一帶一路”的推進與項目的實施。
3.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的新機遇?!耙粠б宦贰钡耐七M拉動了龐大的產品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合作。對于我國西北與中亞的經貿而言,貿易規模必然提升,數量增加,投資項目多元化。經濟合作密切。經貿合作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帶動質的提升。就“量”而言,雙邊的需求都大,進出口數額必然驚人,中亞國家內部和西北地區內部均會擴大產業規模來滿足龐大的需求。“質”上面,當需求者追求質量因素時,以前的產業結構是行不通的,將會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4.“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投融資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與“絲路基金”的大筆投資,填補了“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要的部分資金缺口。中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心區域,在加強與周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時,AIIB與絲路基金的資金作用明顯。我國西北地區可以引入AIIB與絲路基金,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在沿線合作開發一批項目,滿足絲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經濟的增長,實現西北與中亞國家互利共贏的局面,以此來助力雙邊經濟的發展進步。
五、“一帶一路”下加強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發展經貿關系的對策建議
1.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中國的資金應該成為中國的資本,隨著中國的公司、產品和人才一起“走出去”,利用“一帶一路”來促進“經貿合作與發展”,從文化體系上建立“一帶一路”金融生態基礎。通過“一帶一路”金融建設高峰論壇,推動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總體規劃和長遠藍圖,探討國際金融形勢和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實現嚴格的標準與嚴格的監督,推動“一帶一路”與“金融+”的有機結合,實現西北地區與中亞跨越式發展。
2.建立中國與中亞國家戰略協作關系和新型的外交關系。中亞由于地緣政治位置,成為大國爭奪的戰略要地。我國西北與中亞各國中建立戰略協作關系,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需要,也是雙邊經濟發展的需要?!耙粠б宦贰背h推出后,我國對中亞的外交要切合實際,務實可行,堅持互利合作,堅持市場導向,堅持共享共贏,不然會造成外交的困境。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尋求平衡,保持中亞地區持續開放開發,和平發展。積極開展對中亞的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實行“兩條腿走路”的外交政策,保持在中亞的長遠影響力。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促進貿易更利化。根據“一帶一路”規劃,應該不斷加強西北與中亞地區交通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應該完善西北的鐵路與公路運輸網絡,暢通西北內部的物流運輸;其次是開辟聯結兩地的新運輸路線,鋪設中哈、中塔、中吉烏等的公路與鐵路,漸次開放西北地區與中亞各國主要城市之間的的航班;再是開辟新的口岸,提高過貨能力,解決口岸貨物積壓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我國西北與中亞國家電子口岸信息平臺的建設,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便捷通關模式,利于貨物的快速通關與運輸。
4.擴大經貿合作的領域,加強新興產業投資。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的經貿合作應在農業和能源合作基礎上,深化服務貿易、金融合作、科技合作、人文交流、政策溝通和道路聯通性,積極擴大彼此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交流,大力開發用“絲路經濟”為主旨的“絲路文化”旅游產業,并加大對智力、技術、服務等新領域的投資,實現多元化的發展目標。2014年以來,我國在中亞直接投資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數量快速增加,開始大規模投資于實體產業與金融領域等新興產業。這種勢頭應該持續加強下去。
5.加強政府間的合作,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彼此經濟增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雙方政府間的協調合作,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加快落實增長戰略。雙方政府應盡快完善法律法規,建立雙方的貿易仲裁機構,便于雙方貿易糾紛的仲裁和調節;尊重彼此國情,加強溝通,維護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實時了解稅收、匯率的變動,適時放松放款政策和利潤返還條件,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加強政府間合作,嚴厲打擊黑市交易等違法行為,打擊三股勢力的破壞行為,治理貿易混亂的局面,穩定投資貿易環境。
6.促進雙邊文化交流,強化人文基礎。我國西北與中亞各國宗教和民俗相似,雙邊民間交流頻繁基礎較好。我國政府應加大文化的交流,多采用文藝演出、影視交流、藝術展覽等交流方式,多開設西北與中亞“人文交流與合作”學術交流研討會;加大對中亞國家漢語學習與交流的投入,在中亞國家開設更多的“孔子學院”,開展漢語普通話測試與培訓工作,接受更多中亞國家留學生來我國學習;牽線更多的中亞城市與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城市結為“友好城市”,開展形式多樣的城市交流與經貿合作活動,推進彼此社會經濟的全面合作。
7.加強對“三股勢力”的聯合打擊力度。中國一再重申將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中亞各國一道,為創造本地區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新成就作出更大努力。我國和中亞各國政府都應該借助上海合作組織機制,加強專政機關的力量,互通情報,采取聯合行動,堅決打擊“三股勢力”,不能讓它有露臉的機會;做好周邊國家的工作,避免“三股勢力”對外的滲透。同時,各國政府還必須要做好對民眾的宣傳教育、引導和動員工作,讓群眾樹立強烈的愛國意識,積極參與到打擊“三股勢力”的行動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46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