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國際化經濟背景下近當代中國對洋文化的認識與整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任懷晟 羅躍華 王晨萱

  [摘要] 近當代國際化經濟背景下,中國中外交流中最引人關注的部分之一就是中洋文化交流。這里面包括與西洋英美法等國的交流,也包括與東洋日本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洋人帶入中國的精神與物質文化總體上是比較先進的。因此,如何在這種國際化經濟背景下吸收洋人先進的文化精華,如何保持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就成為近當代許多學人非常關心的問題。特別在城市建設方面更為我國政府所重視。本文希望通過對近當代城建,以及相關方面的論述,初步提出一條可資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 近當代 洋文化 城市建設
  
  近2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急速加大,城市建設速度與規模激增。我國的環境藝術建設和學科隨之迅猛發展。但是由于城市發展太快,人們對于建筑的需求過于急切,造成某種程度上環境藝術設計思想研究的滯后。照抄國外的東西、盲目追隨洋人的設計理念、形式,成為一種簡單但遺患很大的設計方式。
  我們可以發現,在大量的環境藝術設計中表現出片面追從洋式的傾向,我們的設計缺失了本民族的、本土的、個性的設計藝術精華。使城市和街區的文脈逐漸喪失,歷史出現斷裂。這種設計上盲目片面追求全球化的趨勢,一方面反映出世界歷史進程中由于國家間合作與分工的深化,古代中國傳統的閉關自守狀態,逐步遭到瓦解乃至喪失,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嚴重下滑;但同時與這種國際間不平等合作相對應的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狀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洋式文化的嚴峻挑戰,處于弱勢。跨國資本在全球文化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文化產業的國際化是不可阻擋的國際趨勢。世界原有的精神領域的對抗與平衡逐漸被打破。洋人富有社會所特有的科學知識、技術技能、審美方式,以及處世態度等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占據統治地位,其結果使區域文化特征逐步減弱,世界文化面貌向統一邁進。傳統的文化和規范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逐漸開始渴望洋人的科學、文明和工業化給生活帶來的富足。以發達國家的模式來設計和發展自己的環境藝術成為時尚。
  近代中國與當時世界各地不發達國家一樣出現了的國際化較大程度的取代區域、民族文化的現象――對于近代中國,也就是洋式文化較大程度取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事實。由于,區域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中洋建筑風格雜亂無章的雜處一地、城市文脈喪失。由此來看,完全放棄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不可取的,對洋式設計藝術形式和精神的純粹模仿、復制又將使我們的設計喪失民族個性。因此,理順我國傳統文化與洋人主導的現代設計的關系、如何認識傳統文化的地位與價值問題是我國在現代設計中急待解決的問題。所以,當前中國設計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根據城市的文化歷史脈絡創造符合時代精神風貌的現代建筑。我們在許多論著中已經看到理論界和設計界的前輩和同仁們的艱辛努力。但取得的成績對于指導環境藝術的實踐工作并非完備。在所有的研究中,消費心理與環境藝術設計關系的論述還不夠全面。
  當然近代,洋人在文化上擁有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軍事上擁有先進的工業機械裝備,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戰爭理念,在生活上積極追求并建立干凈衛生的生活環境,在政治上追求并逐步建立封建社會所不擁有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思想和組織體系。而洋人在經濟、軍事都表現出強勢的同時,文化上也具備了與漢文化平等的實力與信心,致使近代漢民族在文化上的自尊心呈現頹勢。這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在文化上感受到嚴重的挑戰和威脅。
  鑒于此,當代中國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績異常顯著。洋人的文明對于當代中國精神文明領域的滲透幾乎不見成效。但是,洋人借助物質文明進行得精神文化的擴張卻不太容易引起國人的注意。文化的傳播需要媒介,近代洋人借助物質文明的優勢推進文化邊界的擴張,國人在購買洋產品(包括服務產品)時,也潛移默化地面對以這些產品為載體的洋式文化。
  在洋人研究新產品的同時不斷強化洋人的美學理念的局面下,進行全面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附加的精神文化部分)封鎖與禁錮是不合適的,于是,樹立民眾對于本土文化的信心,顯示本土文化的優勢,就十分必要。
  例如,當代蘇州在城市建設方面較早的注意到保留文化傳統的重要性。1980年的5月,葉圣陶先生與俞平伯、顧頡剛、陳從周等著名學者,為修復曲園,聯名致信當時國家文物局局長任質斌,較早的注意到園林保護的重要意義。為了對蘇州古城文化風貌進行整體保護, 20世紀80年代匡亞民先生給鄧小平同志寫信,也是轟動一時。正是因為來自民間、學界和政界對于蘇州古城保護的積極投入,為蘇州城市設計的理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礎。
  1986年,蘇州城市規劃部門與上海同濟大學合作,提出方案計劃將面積為14200000平方米的蘇州古城區大致劃分為54個街坊。原則上力求保持蘇州古城的原有格局和城市的外部形態。1988年初,蘇州城建主管部門再次邀請國內高校和城市規劃機構,通過對54個街坊深入分析,選擇了7個較具代表性的街坊啟動改造與更新的工程。1997年又啟動了11、12、17、33、36、39、43號7個街坊的改造工程。2004年9月23日出臺的蘇州地方法規《蘇州市城市容貌標準》(試行),要求在古城區和傳統風貌保護區及主干路兩側和重點地區的樓屋采用坡屋頂形式,已有的樓屋的平屋頂應按街景要求和風貌保護要求實施“平改坡”。
  但是當代中國的城市除了有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責任,還擔負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責任。對古城的保護和改造不是僅僅恢復古建筑和古城格局的原貌,也不是將城市原有的外觀特點機械的堆砌在新建筑上。而是根據當地居民自己的審美傳統在古城、古建改造前,深入研究區域審美習慣、生活習慣等基礎上進行規劃,使經過改造的古城從外觀上更具有傳統的韻味,使它的實用性上更能滿足當地居民日?;顒恿晳T。
  如果說上面所述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是給國人的一份居家產品,那么其他的產品也應該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即一方面要在外觀上體現時代特征,一方面要注意某一區域民眾獨特的生活、工作或學習需要,加以滿足。這是保持文化民族特性的一種可以實踐的途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590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