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對高中歷史必修課與選修課整合的幾點認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結合高中歷史學科必修與選修教材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應將二者有機整合。首先,以掌握必修課程內容體系為基礎,全面理解和應用選修知識,形成宏觀的知識概念;其次,以選修課程內容為切入點,深化和拓展必修課程的內容;第三,注重必修與選修中中外內容的整合;第四,注重必修與選修熱點內容的整合;第五,以通史模式為線索,培養學生自主整合必修、選修模塊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選修和必修;整合知識;學科素養
  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進入高中階段后,新生首先學習必修課程,必修課程是高中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文明歷程、經濟成長歷程、文化發展歷程。學習歷史必修課程,能夠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線索,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辯證地認識中國與世界、歷史與現實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弘揚民族精神,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學生進入高二階段后學習的是選修課程。我們選學的是岳麓版教材,內容包括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部分教材在時空地域上貫通古今中外,在選材上涉及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和文明成果等。高中歷史選修內容豐富多彩,既是對必修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必修課與選修課都是高中歷史教學體系的組成部分。歷史必修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和中心環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習教材歷史基礎知識為主。歷史選修課教學是歷史必修課以外的歷史教育活動,它以必修課為依托,是對必修課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它強調在歷史教師的指導下,以培養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為主,鼓勵學生增強動口、動手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實踐證明,必修與選修具有同等的重要價值,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的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我發展。
  選修課與必修課共同構成了歷史課程的完整體系。必修課有三個大的專題,側重于對總體歷史框架的講述,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脈絡。選修的幾本書各自獨立、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聯系,體現了多類型、多視角、多層次的要求,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選修課程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歷史視野,促進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從歷史必修到歷史選修,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開始從掌握基本史實開始轉向探索歷史規律,對歷史學習技能的要求開始注重提高探索研究和創新發現的素質,對歷史意識的培養開始注重塑造學生獨立的歷史價值觀。從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終極目標來看,都是為課程目標服務,都是為了達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設置歷史選修課程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具有同等的學習價值,更能滿足學生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需要。特別要強調的是,選修課程不是必修課程的陪襯,更不是附庸,應避免在教學中出現把選修當必修或者選修被處理成必修的副產品、在內容上完全割裂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等問題。在使用歷史選修教材時,要明確教學要求,在內容、方法等方面要適度深化,使之成為必修課程的重要補充,力求避免在同一水平上簡單重復或內容過于艱深和復雜。在實際教學中,應在不違背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將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進行合理、有序、有效的銜接與深化,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將二者進行有效整合呢?
  第一,以掌握必修課程內容體系為基礎,全面理解和應用選修知識,形成宏觀的知識概念
  例如,必修一專題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相關內容,通過分析“禮崩樂壞”的背景以及秦漢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隋唐的成熟完善、宋元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極端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選修課程中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之間的歷史必然性。將選修模塊的專題內容置于必修內容的歷史發展空間中去考察,就能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第二,以選修課程內容為切入點,深化和拓展必修課程的內容
  以與古希臘有關的內容為例,古代希臘和羅馬(必修1)、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必修3)、走向民主政治(選修1 第l單元第一課),這三節內容以選修課程內容為切入點,深化和拓展了必修課程的內容。我們可以先通過回顧必修中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立的過程、民主政治的影響和局限,從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入手,與學生一起探討梭倫改革的復雜背景和改革前后梭倫個人情感的變化,這樣就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進步性,深刻體會到改革家的個人素質對改革進程和效果的巨大影響。然后引導學生學習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與必修內容相銜接。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隨著公民地位的提高,又為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打下了基礎,于是一些學者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人”身上,就出現了智者學派。這也說明一個國家的政治影響思想文化。通過引導,學生既對所學知識形成了整體認知,也理解了政治與思想之間的關聯。
  第三,注重必修與選修中中外內容的整合
  以“早期資本主義民主思想與政治的關系”為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由必修教材中明朝中后期我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導入,講清它產生的背景,即當時的中國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明清封建統治者為了強化君主專制,壓制資本主義萌芽和工商業的發展,在思想上三大進步思想家提出反對君主專制的要求。然后與世界歷史內容相比較,如選修教材中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它是在西歐資本主義有一定發展的基礎上,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而開始的,宗教改革又促進了歐洲啟蒙運動的開展和資產階級思想的進一步解放。而我們中國正缺少這個過程。通過內容整合,學生能夠認識到: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極大地阻礙了社會進步,而歐洲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近代中國開始逐漸落后于歐洲并被歐洲侵略。學生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了解這一時期的中外歷史,有助于全方位領會和理解歷史知識。
  第四,注重必修與選修中熱點內容的整合
  以“新中國改革三十年”為例,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以經濟體制改革(必修2)為重點,聯系政治背景(必修1)產生的積極成果(必修3和選修1),將這些知識整合為一大專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這樣一方面縮短了課時時間,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會了如何跨章節聯系學習內容、整合知識點,懂得了人類的進步包涵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而且與國際國內環境有關,兩者相互銜接,相互促進,互為補充。
  第五,以通史模式為線索,培養學生自主整合必修、選修模塊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歷史情境和主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便于選修課程目標的有效實施。比如,組織學生歸納中國近代史發展線索,將必修1必修2和必修3的內容整合起來,再聯系選修中近代民主思想與實踐的內容和中外歷史人物的評價,與學生一起研討歐洲歷史的變遷,以通史的模式將必修與選修內容相結合。通過以上的知識整合,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史料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
  總之,歷史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業務,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優勢,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柳.略述必修與選修課程的整合,培養通史意識[J].期刊新課程?中旬,2015,(11).
  [2]鄭萬鋒.高中歷史選修課教學的幾點嘗試[J].新課程,2015,(12).
  [3]林紅專.實現高中歷史選修課課程目標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01).
   (責任編輯 趙永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6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