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認識與理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人教本”教材向“部編本”教材的過渡與轉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從“教”轉向了“學”,更從簡單的“獨文教學”轉化成“整合型教學”,從“文本文字的教學”轉化為“在真實情境中的閱讀教學”。在此,就以上文所談到的三點轉化來談一談我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淺薄的看法。
一、從“教”轉向了“學”的閱讀教學
在如今運用“部編本”教材進行教學的課堂上,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師的“導”,學生通過觀察、探究等方式來獨立思考和學習,改變了以往“掰開了揉碎了”地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的局面。就拿古詩《絕句》(選自部編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15課古詩二首)的教學來說吧,教材中將這首詩與“自然現象”(大自然的奧秘)相關的一些文章編寫在同一個單元,而且其中的插圖生動形象,我在教學中一改以往一些教師逐字逐句分析,把詩“大卸八塊”的講法,而是選擇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文字想象畫面來體會古詩意境的方法進行教學,當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到古詩精妙的意境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學習相關的杜甫的其他幾首詩,在豐富學生故事閱讀體驗、積累的同時,結合古詩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首古詩的意境,進而使其更加喜歡古詩,喜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運用點撥、引導,通過與學生合作“改詩”來讓學生體會并理解“對偶”這一修辭手法。通過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改為“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西嶺千秋雪,東吳萬里船”再改為“鳴翠柳,上青天。千秋雪,萬里船”。將整個課堂完全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想象與思考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從簡單的“獨文教學”轉化成“整合型教學”
以上提到的“部編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即以“大自然的奧秘”為主題的單元為例,首先以兩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古詩引導學生與大自然建立聯系,然后再帶孩子們走進《雷雨》等更加深入與廣闊的自然中去。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整個單元中的每一篇課文,包括古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編者以一定的順序和主題將它們整合在一起的。因此,當進行教學時,我們一定要先讀懂教材在這一單元所有文章及文章先后順序安排的用意。
當然,“部編本”教材所體現的整合遠不止以上一點,還有教材與其他閱讀材料的整合。
就以“與大人一起讀”(一年級)和“我愛閱讀”(二年級以上)、“一起讀書吧”為例,教材直接將適合年段學生閱讀的圖書推薦給孩子們,這就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將課內閱讀教學與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整合。當下很多低段教師將教材內容與“繪本”進行整合教學,高段教師以教材為輻射,帶孩子們進行整本書閱讀等諸多教學案例都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大的成長,給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增添了許多生機。另外,還有學科間的整合。部編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14課的《小馬過河》就恰好在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的第一課中被運用。而我在教學中就將這兩部分內容進行了整合,讓學生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學會生活。
三、從“文本文字的教學”轉化為“在真實情境中的閱讀教學”
“部編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個主題單元是“識字”,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認真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在教學這個單元時,我將兒歌“傳統節日”與“節日故事和傳說”進行整合教學,孩子們在“唱誦兒歌,閱讀故事傳說”這樣的真實情境之中豐富了識字量,而且這樣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較為密切,能夠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懂得自己所注重的那些特殊的日子——傳統節日中飽含著怎樣的文化,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此外,本單元還安排了《“貝”的故事》《中國美食》等,同時以《長大以后做什么》為口語交際主題,引導學生將本單元幾篇課文中的所學、所悟、所感落到真實的情境當中,落實到真真切切的生活當中。
總之,較之前一些老師逐字逐句的分析指導而言,基于“部編本”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能夠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就像一年級中的“跟大人一起讀”,到了二年級就“成長”為“我愛閱讀”一樣,教材給了我們“孩子是成長中的人”這種意識,有了這種意識,作為教師才能夠真正做到“循序漸進”和“扎扎實實”,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8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