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背景下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機遇與挑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在于建設世界一流高校和世界一流學科,這也是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持久性教育戰略。高校作為國家社會人才、智慧、科研的集散地,它的功能與價值不言而喻。面對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嚴峻形勢,“雙一流”政策能否指引高校發展快速實現高等教育價值的最大化,以及高校國際化發展能否借助國家教育支持實現教育質量的飛躍,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國際化;評價;機遇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雙一流”建設給高校帶來的更多是政策性指引,包含著財力和相關社會資源的輔助,但是對于高校未來的國際化發展而言,發展戰略、發展實現、發展效果評價等等,這些都需要高校自身去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相關政策。高校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國際化發展,實際上是解決國內高校發展與國際高校發展效果比對下的矛盾,實現國內高校自身的特色化以及教育水平和高校建設水平的世界一流化,這就需要我國高校正視自身發展與向外學習之間的矛盾與差距,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合高校未來國際化發展的道路。
1中國底色與國際文化交流
“雙一流”政策指引下的高校與高校學科建設,他們的共同特征和發展目標,首先都應當是基于高校和學科自身發展的特性,制定適合高校和學科未來發展的政策、方案,其次高校和高校學科的未來化發展,需要高校以及高校教育、學科建設真正地走出去,走出去的形式是通過與國外優秀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發展水平。國內外院校交流的過程,實際上是教育水平比照的過程,知不足而后勇,不可否認,我國高等院校在高校管理和教育質量、教育戰略方面和國外知名院校之間仍有較大差距,這其中有歷史的原因、教育發展的原因,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根基性長久性的發展事業,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投入才能縮小我國高校與國外知名院校之間的差距,高校的發展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細水長流式的引導和培育,對于高校發展、高校學科和高校人才建設才是有益的。
我國高校未來的國際化發展,首先要基于一點,就是高等教育的開展要保持中國底色。這里的中國底色主要是強調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建設的中國文化精神,當然中國當代發展的時代特征也要求高校承擔相應的時代任務和社會責任,這里主要強調文化方面的作用?!案咝!币辉~,我們往往都把它放在現代層面上去看待,但是高校教育的實質一高等教育在我國歷史上卻早己存在。無論是現代高校的未來發展還是國際化發展,在面向未來的同時,也要記得回首過去留下的文化精神遺產,正是過去的文化精神造就了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我國高校的國際化發展要保持自身精神文化的自信,傳承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靈魂。高校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最終是要服務于本國的社會和民眾,如果高校教育適應不了我們自身的文化氣候,即使高校國際化政策產生一定的教育成績,它也是短暫的,高校發展只有立足于我國自身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發展,才能產生長久的積極作用和效果。
對于我國高校的國際化發展而言,最重要的是高校的管理層需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從而可以開展高校國際化的交流與學習。高校間的交流與協作,不應該僅僅局限于高等教育和學科發展,教育的本質在于發展人,高校的教育就在于發現和引導個人的發展,從而以優秀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高校學科建設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協作,是高校教育功能與價值的延伸,就學術而言,所有高校的目的都是為了發現人類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引導人和社會的智力發展,推動個人和社會的共同進步。“雙一流”要求高校開展一流學科的建設,它應當引導高校增加在國際學術交流和學科學習上的投入力度,積極組織和參與國際學術會議,鼓勵高校教師的國際訪問學習,通過擴大高校的學術認知視野,引導高校學科發展緊跟世界學術前沿,從而保證我國高校學科發展的實時性和緊迫性,這有利于促進我國高校學術學科生態的良性發展。
2師資自我培養與外在引進
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核心在于人才,這不僅僅是對于高校發展而言,這同時也是人才自身發展的需求,另外人才也是高校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教師人才作為高校教育的領頭兵,在“雙一流”背景下,他們所承擔的任務和功能更為重要。高校未來國際化發展的重點在于,教師能力和素養的國際化水準,這包含著高校教師的硬件專業學科知識能力,也包含著教師在國際學術交流、英文能力、訪問學習等方面的軟實力。人才難得,對于高校未來國際化發展而言,怎樣獲得優秀的師資力量呢?這就需要高校結合自身管理、建設、學科發展需要等諸多因素綜合考量人才儲備和人才發展戰略。
對于高校教育水平和發展水平的衡量,社會一直把結果或者教育成果作為評估高校發展的唯一標準,但是結果只是過程和作用的呈現方式,而貫穿于高校發展始終的是教師隊伍,對于高校未來的國際化發展,教師隊伍的作用只會增強不會減弱。高校的人才儲備和人才發展戰略,將直接決定高校教育和高校發展的成敗。而高校面對這種境況,只能采取一種形式,就是積極吸納各種學科人才和高校建設人才。但是,人才的流動性是不固定的,它會受經濟因素、情感因素的影響,高校要想持久地保持自己的人才資源優勢,盡可能地留住適合自身未來國際化發展的教師人才,就需要具有對于人才培養的“造血”功能。一流的教育環境和一流的學科發展前景,勢必會從人才的培養到人才的職業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高校人才的自我培育會給予人才感情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高校文化會給教師人才無論是人生生活還是事業都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金錢所不能取代的,當然,高校對于教師人才的吸引和安置首先還是在經濟物質上給予巨大的支持,這是對于教師人才價值的認同。
高校自我培育的教師人才在高校未來國際化發展戰略當中有時會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國際化發展水平不足,會導致自身培養的教師人才國際化專業學科能力和素養稍顯不足,另一方面,高校面對未來的國際化發展又必須要引進外來的國際化人才,內在人才與外來人才在管理和發展上的不同,勢必會造成高校人才戰略和高效發展戰略在一些政策上的不同的側重點。對于內在人才和外來人才的評價,高校要基于能否適應學校未來國際化發展這一前提下來開展,高校對于內在教師人才的要求和管理,應當引導他們在高?;A學科和應用管理發揮重要作用,而對于外來教師人才,高校要以更高的科研要求和國際交流研究來引導他們實現其在高校當中國際化發展領頭兵的作用。但是無論怎樣的評價指標和管理要求,高校都要為所有的教師人才提供平等的發現機會和科研場所,同時在管理方面一視同仁,以嚴謹的高校管理制度約束每一位教師。 3高校國際化發展的“硬件”與“軟件”配置
我國高校在“雙一流”背景下的國際化發展,應當明確未來發展的目標,以及評估目標實現的機制,并以評估來進一步引導國際化發展的軌道。國家的“雙一流”政策給予了高校國際化發展的一些硬件指標和支持方案,這當然是實現我國高校未來國際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但是高校的發展所依托的并不僅僅是充分的硬件條件,尤其是面對國際一流的教育要求和科研要求,真正考驗高校國際化實現的是,高校范圍內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師生素質能力等等所有條件國際化的實現程度。
“雙一流”建設考驗的是高校的競爭力,競爭力作為立校之本,在高校國際化發展戰略中,也是重要的評估指標。對于高校未來國際化發展政策的制定,或者是對于未來高校國際化發展水平的評估,應當看到的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否能夠幫助該校立足于未來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當中,或者反過來講,未來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水平能否維護和促進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是科研水平,也可以是教育質量,甚至可以是高校環境,這些都包含著高校建設所投入和產出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效能。硬件作為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而軟件則是評估高校國際化發展水平的效能指標。
高校國際化發展的硬件需求,主要表現在高校發展所依賴的設施建設、財力投入、社會環境的服務等等,對于一所高校國際化水平的發展要求而言,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因為沒有巨大的財力支撐和社會環境、國家政策的協助,高校要憑借自身的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去贏得國際化發展的優勢,這幾乎是很難實現的,所以,國家“雙一流”政策的開展,伴隨著相關扶助政策的實行,對于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而言是具有巨大推力的。高校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巨大進步,一方面是社會經濟對于教育和科技的需求,但同時也不能忽略國家對于高等教育及其教育產出的重要推動。
硬件條件作為高校國際化發展的前提和依賴,但是對于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效能產出的結果和評價而言,其“軟件”的實現程度才是最關鍵的,因為“硬件”并不能保證高校國際化的實現程度,而“軟件”則顯示了高校是否真正實現了國際化水平。這里的“軟件”實現,所指代的是在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過程和評價結果中,所體現的高校隱性的國際化實現程度,例如師生的國際觀視野、思維的國際化程度、校園文化的國際化氛圍等等,這雖然是建筑在高校硬性指標和硬件設施的基礎之上,但是他們不可量化,例如高校校園文化的國際化程度,它既沒有標準,又無法直接看到,但是怎樣去衡量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國際化的校園文化呢,只要看看在校園生活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師生,他們的交流和交往是否相互尊重、是否可以做到相互包容,如果答案是的話,那么就可以說這所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是成功的。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并不僅僅是實現高校的國際化條件或者是表面的國際化設施水平,而應該看到高校在制定和履行國際化建設的政策中,是否貫徹了教育和學術發展要求下的國際化發展精神,這才是高校未來國際化發展所應當重視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