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路徑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實施,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但也存在建設高校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實施“雙一流”建設,開啟了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發展戰略調整?!半p一流”建設強調公平公正、開放競爭、動態調整,對于地方院校來說,如何有效抓住國家“雙一流”建設機遇,以快速發展實現簡稱世界一流學科和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高水平隊伍建設、一流人才培養、強化科研協同創新、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加強國際化建設五個方面,提出了促進特色建設、差異化發展的對策建議,同時簡要分析了西北大學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創新舉措,以期為地方高校“雙一流”加快建設、特色建設和高質量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路徑規劃
一、“雙一流”建設的歷史機遇
?。ㄒ唬┐蚱粕矸?,引入公平競爭
國家“雙一流”建設引入了競爭機制,以“公平公正、開放競爭、動態調整”為原則,采取專家認定標準、綜合認定建設范圍的方式,根據高校人才培養、學科水平、辦學質量、主要貢獻、國際影響力等情況,充分參考國內外第三方評價結果,實施動態調整,給予了高校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層面建設高校的歷史機遇。
(二)強調特色,注重差異化發展
“雙一流”建設旨在從根本上扭轉高校過去“貪大求全”的發展模式,突出特色和差異化發展導向,強調高校學科建設應當以優勢特色為基礎,不斷凝練優勢學科方向,圍繞優勢特色研究方向和領域向深向縱發展。通過開展“雙一流”建設,形成以一流學科為引領,以相關學科為支撐,構建重點明確、層次清晰、結構協調、互為支撐的學科發展體系,帶動學校提升整體辦學水平,增強高校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三)指明方向,引導加快內涵建設
國家“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先后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高校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內涵發展為主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緊緊抓住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三項基礎性工作,堅持特色一流、內涵發展、改革驅動、高校主體四項基本原則,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國際化建設、文化和制度建設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新的任務,為高校指明了建設方向。
二、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面臨的挑戰
?。ㄒ唬└偁帒B勢激烈
高等教育在省與省之間、校與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部屬高校享有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經費等方面的多元支持,在發展速度、發展空間等方面與地方高校拉開了距離。從地域因素來看,部分經濟欠發達省份的地方高校還將面臨與東部經濟發達省份的高?!巴_競爭”的局面。
?。ǘ┱咧С植蛔?
受制于地方政府政策資源限制,地方高校在專業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考核評價、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發展受限、空間不足的先天“劣勢”,與部屬高校難以真正實現在同一起跑線公平競爭,教育部雖針對部分地方高校“身份”問題,啟動了“部省合建”計劃,即在無部屬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則重點支持14所地方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與部屬高校享有同等待遇,但絕大多數地方高校,特別是一部分高水平地方高校無法享受該政策支持,在發展形勢上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ㄈ┙涃M投入有限
從經費預算看,根據公開的部屬高校2018年經費預算,預算總數過50億的就有27所高校,地方高校往往在規模和體量難以與部屬高校進行比較。從收入組成看,根據陜西省高校數據,地方高校獲得的財政撥款額度占年度收入總額的60%以上。從區域因素看,中西部省份較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地方高校整體辦學投入嚴重不足。從辦學條件看,不論是師資隊伍的整體規模與高層次人才的數量,還是硬件設施的體量與功能,地方高校與部屬高校都存在明顯差距,支撐“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基本條件較為緊缺。
?。ㄋ模W科實力有待提升
地方高校學科“高峰”學科數量不足,特別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數量不多,后備“高原”學科體量較小。同時,在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體系、科學研究模式存在“同質化”問題,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不足。
?。ㄎ澹┓漳芰ω酱訌?
地方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助推地方支柱經濟產業發展能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等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強,在“雙一流”建設方面的“話語權”不足。
三、對策建議
(一)打造一流人才高地
人才是推動高校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高層次人才競爭愈趨激烈的背景下,要牢固樹立全面、科學的人才觀,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機制,充分發揮人才隊伍在教育教學、科研創新等方面的作用,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為“雙一流”建設打好關鍵基礎。
1.打造一流人才團隊。重點引育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流人才、學術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不斷優化中青年教師發展、成長的制度環境,重點培育和造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和層次、梯隊科學合理的創新團隊,增強學??沙掷m發展能力。
2.完善人才政策。賦予基層單位、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資源支配權,激發人才團隊發展活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具有競爭性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利益分配激勵機制,為人才發展和水平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人才發展體系。以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為目標,鼓勵人才分類發展,推動隊伍水平整體提升。
?。ǘ┨嵘瞬排囵B質量 人才培養是高校辦學的根本任務,一流學科建設豐富了教育教學資源,人才培養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充足保障,建立結構合理、目標明確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是“雙一流”建設的必然要求。
1.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以一流學科建設支撐一流專業建設,將師資團隊和研究成果轉化為一流的教學資源。按照需求導向、市場導向、產業導向,結合學校優勢特色,建設特色專業群。完善專業準入與退出制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專業結構。
2.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加快學位點建設,完善研究生培養質量標準,提升培養質量。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重點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
3.深化培養機制改革。推進教學、科研平臺和資源全面向學生開放,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擴大國際聯合辦學項目規模,汲取國際一流大學成熟本科教學模式。
4.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建立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模式,完善科研合作、聯合培養、社會實踐、國際交流等開放式培養方式,構建“多方參與、多元評價、社會監督”的培養質量保障制度,提高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適用性。
?。ㄈ┘訌娍蒲袇f同創新
科研創新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支撐,高校應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并重、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并重,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加強應用研究引導,加速成果轉化推進,完善科研平臺支撐,以高水平成果助推“雙一流”建設。
1.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對接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需求,聚焦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探索創新鏈、產業鏈、學科鏈、人才鏈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科技創新發展機制。
2.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體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科研創新平臺,提升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大力推進與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各類創新資源的協同。
3.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加強跨校、跨界、跨國聯合科研,協同攻關科技前沿難題,聯合爭取國內外重大攻關項目,釋放學科交叉融合活力。
4.改革科研管理機制。改革考核評價制度、項目管理制度、成果產權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激發師生科研積極性。
(四)增強服務社會能力
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圍繞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優化學科專業體系,創新服務模式,加強協同創新中心和新型智庫建設,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
1.創新服務模式。加強校地合作,創新合作研究模式,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實現創新成果、生產技術與產業集群的無縫對接,提升學校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
2.加強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技術創新平臺,聯合申報科技攻關項目和產業化項目。
3.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創新組織形式,整合優質資源,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新型智庫,以學術創新為政府和行業、企業提供戰略咨詢服務和決策依據,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五)擴大國際合作交流
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機遇,擴大學校國際化發展空間,推動教育理念、教育資源、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與國際接軌,提升學校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1.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支持學生出境訪學,吸引優質留學生源來校學習、科研,對優秀青年教師出國研修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科研、任教,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
2.搭建合作辦學平臺。加快中外合作辦學步伐,與海外高水平大學建立學分互認機制。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需求,與沿線國家開展多種形式海外辦學,協同開展文化交流、政策咨詢研究。
3.提升學術交流水平。將國外優質資源有效融入教學科研全過程,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重大科學計劃和重大研發項目,共建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提升國際合作研究水平。
四、西北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探索與創新
西北大學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緊密結合國家統籌規劃要求與自身實際,堅持“精基礎、強應用、重交叉、促轉化”的學科建設思路,加強學科內涵建設,加快深化重點領域綜合改革,扎實推動“雙一流”內涵式、特色化建設。
?。ㄒ唬┗舅悸?
堅持以一流為目標,統籌管理,分類指導,構建世界一流、國內一流、西部一流、新興交叉四個層次的一流學科建設體系。根據學??傮w建設規劃,西北大學以建成國際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分“三步走”開展“雙一流”建設:
到2020年,2-3個學科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學科整體實力顯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力爭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爭取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前500位。
到2030年,辦學特色更加鮮明,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2-3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學科水平,初步具備沖擊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和條件。
到2050年,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國際影響力大幅增強,4-6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學科水平,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二)強化頂層設計,推動內涵發展
立足“三位一體”的學科建設內涵,探索形成了以優勢學科為引領,特色學科為支撐,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培育新興增長點的一流學科建設體系,從學校層面上完善了學科建設頂層設計。
1.實施分層次建設“一流學科”計劃。按照學科差異化發展目標,按照“世界一流學科打造計劃”“國內一流學科培育計劃”“西部一流學科做強計劃”“新興交叉學科扶持計劃”四個層次開展一流學科建設。
2.創新學科交叉融合新機制。從多學科、多門類、綜合性的學科特征出發,實施“學科+”計劃,試點學部制改革,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學科的輻射帶動作用,打破學科壁壘,凝練優勢方向,引導學科做優存量、擴展增量,發揮綜合優勢。
3.構建學科建設生態,完善保障機制。構建出“學科方向—學科團隊—學科平臺—學科集群”一體化的學科發展體系,完善了“政策引導—資源配置—績效考核—動態調整”全方位的精準服務體系。
4.建設一流學科發展“特區”。著力突破條框束縛,以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將資源匯聚到一流學科,發揮杠桿作用撬動支點,全力支持地質學和考古學一流建設。
(三)深化綜合改革,激發辦學活力
西北大學將綜合改革作為“雙一流”建設的“一號工程”,堅持“回歸常識、抓住本質、尊重規律、注重長遠”的發展理念,以建立“統籌管理、分類指導”的管理模式為目標,不斷深化綜合改革,激發學科發展動力。
1.實施“一院一策”綜合改革。深化校院兩級體制改革,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和權責下放,突出院系辦學主體地位,制定學校、院系兩級權利和責任清單,將院系轉變為牽引學校發展的動力主體。
2.推動職能處室“放管服”改革。學校整體把握建設整體思路和改革中共性的內容,統籌考慮學科建設中的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化建設等方面的關聯性和一致性,建立精準對接服務院系的工作機制,系統優化管理和服務工作流程,協同推動學科發展。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中具有與部屬高校同等重要的歷史責任。在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機制中,地方高校應當進一步理清辦學定位和建設目標,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推進,努力破解政策資源困境,創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模式,探索開拓出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路徑。
參考文獻:
[1]米慶華,顧鋒,寧鐳等.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7(5):26-30.
[2]施澤明,高英,王新宇.地方院校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中的機遇、挑戰和對策[J].中國地質教育,2018(4): 20-23.
[3]劉小強,彭穎暉.一流學科建設的三種導向:價值的沖突與統一[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1):64-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