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食品安全團體標準共建機制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團體標準的定位和特點介紹入手,分析了青浦區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團體標準的研制工作在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中的積極作用,并詳述了本團體標準研制的技術路線和主要內容。
關鍵詞:團體標準;食品生產業;安全管理;青浦區
中圖分類號:TS207.2 文獻標識碼:A
1團體標準的定義以及功能定位
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下簡稱“新標準化法”)正式頒布實施,賦予了團體標準法律地位,構建了政府標準與市場標準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根據新標準化法和《團體標準管理規定》的規定,團體標準是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為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的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
隨著標準化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通過新標準化的出臺,鼓勵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進而形成如國家新型標準化體系格局,見圖1。
2青浦區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團體標準的研究路徑
2.1研制背景和意義
2.1.1青浦區在長三角發展一體化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長三角發展一體化戰略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決策,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上海青浦區作為上海的“西大門”,秉承背靠虹橋綜合樞紐、面向江浙廣闊腹地的區位優勢,具有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天然稟賦。加之青浦目前正全力打造成為“上海對外服務的門戶城市”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的“雙城”定位,恰為青浦打破一體化發展中的“邊界效應”、加深與周邊省市的合作、打造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提供了結實的基礎。
2.1.2青浦區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1481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1608張《食品生產許可證》。其中青浦區共有135家食品生產企業持有149張食品生產許可證,區食品生產企業數量占全市總數的10.1%。此外,根據2017年上海市食品生產企業分級監管結果,A級企業(守信)670家、B級企業(基本守信)534家、c級企業(信用缺陷)79家。其中青浦區全區A級企業共41家、B級企業共61家、c級企業5家,占全市比重分別為6.12%、11.42%和6.33%。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青浦區食品生產企業數量占全市比重較大,轄區內B級企業(基本守信)占全市比重略高,而這些企業上升到A級企業(守信)的進步空間較大。加之恰逢青浦區永久承辦進博會的契機,服務保障進博會食品安全己成為青浦區重點工作之一。與此同時,食品安全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12個重點合作專題之一,青浦區作為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如何率先借助標準化技術措施推動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一體化新模式至關重要。
因此,青浦作為進博會的永久舉辦地和上海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前沿,如何研制適用于本轄區乃至上海和長三角區域的科學的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團體標準迫在眉睫。
2.1.3以團體標準為抓手構建長三角區域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一體化新模式
從目前各級現行有效的標準來看,還未出臺與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而科學有效的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團體標準的出臺,不僅填補了該領域標準的空缺,而且還對食品生產企業關鍵環節的安全控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范,同時還為企業安全管理等級的評估建立了相配套的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采用屬地化原則,在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發揮團體標準的力量,打破區域限制,為構建長三角一體化食品安全監管網絡提供技術支撐是該團體標準研制的初衷。通過團體標準的研制和實施,旨在借助標準化的技術手段,打通制度的“斷頭路”,推進長三角區域食品生產企業提高生產技術、擴大產能規模,推動長三角區域食品安全生產技術的互通性,促進區域優質食品的流通性,提高區域食品生產企業的共贏性和互通性,從而構建長三角區域食品生產企業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
2.2團標研制思路初探
青浦區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團體標準的研制,主要是對生產企業食品安全和質量管理、檢驗檢測相關基本要求、人員資質和培訓、企業誠信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探討,結合企業現狀和生產實際,對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所涉及的不同要素予以詳細規定。同時,為了推動團體標準各條款要求在食品生產企業的有效落實,本團體標準起草小組對各條款進行提煉總結,在結合食品企業生產實際的基礎上,形成安全管理等級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內部標準實施與外部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推動企業貫徹實施團體標準的基礎上,促進了食品生產企業的長遠發展。
安全管理等級評價指標體系的研制,主要是考慮從生產企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兩個層面著手,建立一套雙層綜合評價模式(見圖2),并借此激勵生產企業建立硬實力與軟實力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模式。硬實力是基礎保障,軟實力是長效驅動力。硬實力建設與軟實力建設既相輔相成,又相互依托。故青浦區行政管理部門可考慮在鼓勵轄區內食品生產企業采用雙輪驅動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成熟經驗的積累,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本市乃至長三角區域外省市食品生產企業同步建立安全管理模式,進而在長三角區域范圍內實現市場間互通、企業間共贏、產品間互補的一體化新模式。
在雙輪驅動模式下,團體標準編制起草小組考慮將企業質量管理常用的PDCA循環(戴明環)模式納入到企業軟、硬實力的建立過程中,企業可通過建立“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
處理(act)”雙循環體,在標準實施過程中不斷地對企業安全管理模式進行持續改進,實現雙循環體的持續完善直至成熟。
2.2.1硬實力策劃與建設 硬實力建設是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的基礎保障。硬實力建設的核心是企業安全與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企業安全與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階段,企業應以食品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為主線,將組織架構、資源管理、應急預案、污染源控制、安全產品生產控制、檢驗檢測技術、產品包裝管理、貯存和運輸以及召回管理等重要的評價因素納入其中。
第一,組織架構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承諾、方針、職責和權限、信息溝通等,其中需說明的是:承諾和方針均是針對企業最高管理者而言,指其建立健全、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安全與質量管理體系的相關承諾和方針;溝通包括外部溝通和內部溝通兩方面,外部溝通指企業為有效從整個食品鏈中獲得充分的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方面的信息而有效制定和貫徹實施的相關措施,內部溝通指企業為保持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方面的信息在內部充分上傳下達而有效制定和貫徹實施的相關措施。
第二,資源管理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工作環境和技術標準等,其中需說明的是:人力資源包括工藝生產人員、化驗分析師、生產工程師等影響食品安全和質量活動的人員所應具有的適當技能、意識和經驗,及企業為人員配置的教育和培訓安排;技術標準指企業圍繞安全與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做所采用或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等各級標準。有實力的食品生產企業應制定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企業標準或積極參與到長三角區域相關團體標準的研制中,推動長三角區域團體標準的共建共享。此外由于食品標準更新較快,企業應對采用或制定的標準進行標準有效查詢和評估。
應急預案主要指食品生產企業應識別和確定潛在的可能對誠信造成影響的食品安全生產突發事件,并預先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和措施。其中突發事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食品生產商自身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另一類是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緊急情況,包括自然災害、突發疫情等。食品生產企業應針對兩類情況,分別建立健全、貫徹實施和持續改進相應的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以減少食品可能發生安全危害的影響。
第三,污染源控制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污染控制、化學污染控制和物理污染控制等,其中需說明的是:生物污染控制指企業結合原料、產品和工藝特色,針對生產設備和環境所采取的清潔和消毒措施以及針對食品加工過程(尤其是關鍵控制點)所建立的微生物監控程序;化學和物理控制主要指企業在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徑的基礎上,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并輔之相配套的控制計劃和控制程序。
第四,安全產品生產控制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前提方案(PRPs)、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l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計劃的建立健全、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三項內容的具體應用與實施可參照國際標準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鏈中各類組織的要求》。
第五,檢驗檢測技術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進料檢測、生產檢測和出廠檢測。企業應設置與企業生產規模相匹配的檢驗室,室內設施設備均應獲得有效的檢測/計量/檢驗報告。此外,在人員配套方面,檢驗人員應具備相應等級的技術能力,并獲得相應資質證書。
召回管理主要指按召回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為主線,將召回管理措施劃分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個階段,其中事前管理應涵蓋企業產品召回制度的建立;事中管理應涵蓋己投入市場的不合格品的停產和召回;事后管理應涵蓋被召回食品的無害化處理或者銷毀。
2.2.2軟實力策劃與建設
軟實力建設是食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的長效驅動力。軟實力建設的核心是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的建設。誠信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是企業安全生產的保障,更是企業良好文化的體現。考慮到同一誠信因素可能涉及產業鏈多個環節,故不能單一地按照產前、產中和產后進行劃分,而應先進行頂層設計,經統一籌劃后再進行細化分解。最終考慮將生產經營、產品供應、廣告宣傳、服務提供、新項目開發、相關方、履約責任、社會責任、誠信文化等重要的誠信評價因素納入到食品生產企業誠信管理體系中(見圖2)。需說明的是,新產品開發誠信因素包括新產品開發與其預期用途、技術改造等方面;社會責任誠信因素包括公共責任、道德行為和公益支持等方面,涉及安全食品提供、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立、配合政府各類監管工作(包括產品抽查、信用監管、風險監測等)、員工權益保障、信息發布真實性保障、公益捐助等元素;誠信文化因素包括企業文化傳播、企業質量意識、企業品牌建設、企業遵紀守法等元素。此外,企業誠信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組織架構建立健全、員工誠信意識和能力的培育、企業有效信息的上傳下達等基礎保障工作。
為有效評估食品生產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的建設情況,企業一方面應不斷收集與本企業有關的內部和外部誠信信息,通過采用內部管理評審或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評審的方式,評估誠信管理體系建設和運行的有效性,并不斷持續改進;另一方面應配合政府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企業的信用分級監管工作,進而推進信用信息應用、加強社會誠信管理、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