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視角下中國城鎮化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推動著中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中國進入了“空間崛起”的時代。然而,“空間的生產”也給中國城鎮化帶來了不少矛盾和問題。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理論為中國城鎮化問題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
關鍵詞:空間生產理論;城鎮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5-0183-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推動著中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由于農村的生產效率較城市低,因此大量資本、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轉移到了城市,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但是,城鎮化的迅速發展釋放了巨大的資本潛能,一方面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和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二元結構難以打破、房地產經濟泡沫化嚴重。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
一、 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生產理論概述
(一)馬克思的空間生產思想
從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能讀出其諸多關于空間生產的思想,這也為之后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馬克思認為空間的協調在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響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臻g障礙的消除可以大大提高商品的運輸速度由此提高資本的增殖速度,以便創造出更多的剩余價值。因此,資本家致力于不斷擴大市場,縮短運輸時間,想要利用時間的縮短來消滅空間的障礙。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伴隨著空間的不斷調整和整合。上述馬克思關于空間思想的論述是馬克思關于空間思想理論的“雛形”。
?。ǘ┝徐撤鼱柕目臻g生產理論
一般提到生產,都會想到對實實在在存在著的物質進行生產。但物質生產僅僅是對生產理論的狹義理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列斐伏爾在馬克思經濟學基本原理以及空間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空間的生產”這個概念。“空間的生產”概念的提出,意味著生產不僅可以是對空間中的某一對象進行生產,也可以是對空間本身進行生產。列斐伏爾認為:“空間是社會的產物,它產生于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空間生產的過程,就是改變原有的社會空間關系和狀態,并改善或者創造出新的社會空間關系。
列斐伏爾在研究空間生產理論時將空間生產劃分為三個方面:城市、區域和全球的空間生產。這三者不是簡單地并列關系,而是一種遞進和相容的關系。開始時,工業資本投入到空間生產中并將其作為資本運動的一種方式。但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狹小的城市空間不足以滿足龐大的資本運動,因此資本突破了城市的地理界線,在各城市之間以及城鄉之間進行空間的生產。更進一步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僅滿足于城市之間,而需要更廣闊的空間層次——全球層次,進行空間生產體系的構筑。這個資本運動的內在邏輯也印證了經濟全球化以及城鎮化的不斷發展。
二、 城鎮化與“空間生產”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主義認為,城市的本質是社會制度下的人造環境。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城市空間的構建和再構建就和機器的制造和改建一樣,都是為了提高資本運轉的效率以便創造出更多的剩余價值。換句話說,城市的發展是為了服務于資本運動、緩解資本積累的矛盾。
順應現代化、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城市在不斷擴張,資本主義的城市化實際上是資本的城市化,城市空間的不斷生產是為了資本的積累以及剝削勞動力。資本的擴張需要人們生產出更多的空間,因此由過去在空間中生產轉向了生產空間本身。此時,城市再也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的、靜止的、社會關系的載體或容器,其本身也成為一種生產資料來生產更多的剩余價值。
哈維曾在分析“資本循環”過程的模型中提出了一個三重循環的復雜體系,資本轉移并通過城鎮化空間生產獲取剩余價值的本質也是這樣,這個過程并非與工業資本時期的擴大再生產過程一致。具體來說:第一重循環也就是資本的初級循環,即資本投入到工業部門進行生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資本處于自由競爭的環境,邊際報酬是不斷遞減的,也就導致了工業部門的利潤率下降,資本出現過度積累的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也就因此發生。為了應對這一危機,資本主義便將資本轉而投入到城市的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上來,由此進入了第二重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空間的生產暫時緩解了資本過度積累帶來的危機,另一方面國家的金融機構、信用系統的不斷完善以及國家的政策干預也為資本的第一循環和第二循環的平穩完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是,危機的解除只是暫時性的,很快在第二循環的過程中也由于資本的過度積累而使投資機會很快飽和,于是資本開始進入到第三循環,也就是投向教育、科技、衛生和福利事業等。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使資本更大程度的增殖,在空間資本無限積累的本性下,資本在這三次循環中進行有選擇、有節奏的投資使得空間生產開始異化,因此帶來了空間生產的狹隘性,造成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和陷阱。
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生產理論,深化了對空間生產的理解,從空間中的生產到空間本身的生產的轉變,能清楚地分析資本主義城市化的發展,也能夠充分揭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的空間重構過程。因此,深刻理解空間生產的內在邏輯體系,有助于我們從本質上理解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并能夠科學的把握和處理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機遇和難題。
三、 中國的城鎮化與“空間生產”
(一)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
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把握經濟發展的機遇,我國進入了“空間崛起”的時代。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能有力的解釋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為研究我國城鎮化問題提供了全新視角。
為了更清晰的理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可以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9年到1990年。在這段時間,我國工業化剛剛起步,因此主要是依靠工業來推動小城鎮的發展,這一時期城鎮化伴隨著工業化迅速發展。第二階段是1990年至今,我國城鎮化的過程主要是土地、住房商品化和市場化改革的過程。首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西方資本主義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為了解決資本過度積累的危機,資本主義將危機向非資本主義區域輸出,與此同時知識資本也由“西”向“東”不斷轉移。在上述背景下,中國承接了不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產業以及中低端制造業,并憑借我國人口、資源等優勢,加速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了城鎮化的發展,使我國迅速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成為全球價值鏈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可以說,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化的本質,就是承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轉移,并將資本、土地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過程。其次,我國是全球化發展體系中后發的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等的內在特點都需要我們重新確立城市和農村的關系。因此,土地流轉、空間的拓展、空間實踐等空間生產運動應運而生。此外,我國的生產和消費在結構和方式上也有了極大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空前繁榮,商品在量與質上都有著空前的提升,我國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升級,而空間消費逐步滲透到居民的消費理念中。空間的生產不僅能夠擴大內需,其在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方面也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空間的生產備受重視,他是我國實現新的經濟紅利的重要動力源泉。 ?。ǘ┪覈擎偦^程中遇到的問題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迅速發展,但通過回顧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些經濟、社會等問題也與之相隨相伴。
在“工業推動小城鎮發展”階段,出于國家資本積累的需要,資本從效率較低的農業部門投向效率較高的工業部門,農業部門因此被不斷壓縮。與如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是,城鎮化的發展并沒有緩解農業“內卷化”的生產方式,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并沒能完全進入市場,沒有能夠發揮市場的活力,僅僅是為了政府資本積累的要求進行運轉。可以說,農業部門的存在很大意義上是為了服務于工業部門的積累和國家的汲取。由此,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有據可循,失去土地的農民只能選擇進入城鎮工作。然而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他們的身份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導致我國很多地區都出現“半城鎮化”這一特殊階段。
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另一個階段,即空間迅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如此迅速主要是由于各種空間構成要素(例如土地、建筑等)不斷商品化。國內外的過剩資本在中國的城市中不斷集聚,大量的資本由前述的初級循環轉向次級循環,大量資本投入到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促進了城市的擴張,然而也帶來了投機的盛行。中國的投機主要發生在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率急劇提高,吸收了大量的過剩資本,而金融資本的虛擬化導致虛擬經濟逐漸與實體經濟脫節,經濟運行泡沫化的趨勢日趨嚴重。因此,城鎮化過程中對住房有著“剛需”的居民成為這些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和間接受害者。資本在房地產業的不斷積聚,導致“新城”“造城”運動的不斷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空間過度擴張,空間生產過度膨脹,出現了“泡沫化”趨勢,也導致了一系列城鎮化的危機和矛盾。
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資本的過度積累,但是在這中間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控制和調節的角色,政府對城鎮化過程中的空間生產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特有的戶籍政策是中央政府為了對勞動力流動進行宏觀控制而推出的,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通過提高城鎮化率來提高本地的競爭力,城鎮的發展成為真正的經濟聚集地。各地方政府通過讓利減稅、降低土地出讓金等吸引投資,同時,企業和個人出于投資收益最大化的考慮將資金投入收益率最高的房地產中。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在包括空間、資本和政府共同參與的交織作用下,表現出與西方資本主義的特殊性質。政府在GDP與財政收入等的政績壓力下,盲目地將空間本身作為資本積累和增殖的生產對象,忽視了空間生產對社會秩序的消極影響,因此導致空間無序蔓延、空間正義缺失和空間承載不足等問題。
四、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城鎮化在資本全球性流動這一外部因素和空間、資本、政府這三重內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符合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邏輯,為研究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資本主義的城市化實際上是利用空間這一生產要素,將資本過度積累的危機暫時緩解,此時空間的交換價值大于其使用價值,而政府發揮的作用較小,主要還是服務于私有資本。與之不同的是,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城鎮化的發展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要致力于充分發揮空間的使用價值,而政府在這中間要承擔起調節和控制的重要作用,要以人為本,將工作重心放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上來。
我國要走新型城鎮化的道路,在這個關鍵階段,需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與城鎮化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對資本主義的城市化過程進行合理揚棄,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資本循環的重構、空間使用價值的回歸、空間增殖利益的共享以及空間公平和正義的實現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激勵相容的包括城市規劃、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財政稅收、土地、住房和戶籍等在內的政策制度。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葉超,柴彥威,張小林.“空間的生產”理論、研究進展及其對中國城市研究的啟示[J].經濟地理,2011,31(3).
[3]武廷海. 建立新型城鄉關系、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中國城鎮化[J].城市規劃,2013(11).
[4]李春敏. 城市與空間的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新探[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6).
[5]大衛·哈維.巴黎城記——現代性之都的誕生[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張榮軍.當代中國城市空間生產與空間正義[J].學術探索,2015(8).
[7]陸小成.新型城鎮化的空間生產與治理機制[J].城市發展研究,2016(9).
[8]任平.空間的正義——當代中國可持續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發展研究,2006(5).
[9]莊友剛,空間生產與資本邏輯[J].學習與探索,2010.
作者簡介:
馬雪瑩,女,江蘇徐州人,南京財經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12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