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間生產的視角看鄉村旅游開發背后的幻想紛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借用空間生產理論的視角,以北京市古北水鎮旅游開發視域下的各種現象作為分析對象,以現象背后窺本質的方式分析了鄉村旅游發展中,多方行為主體的幻想力量與村落環境更新中各類物質現象的關系,揭示了鄉村旅游發展背后的空間生產的動力機制,旨在為當下鄉村旅游規劃與鄉村可持續開發之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 空間生產理論;旅游開發;幻想;動力機制
1 緒論
1.1 研究對象概述
古北水鎮原本是位于北京市密云區東北部古北口鎮內的五個自然村。古北水鎮原址的自然村落空間外形明顯,以奇雄的司馬臺長城及險峻突兀的山巒作為背景,典型的北方鄉村合院為主體,山腳下的田地加上茂密的落葉闊葉林構成了一派邊塞村落的風光。農耕文明的傳統加歷史上軍事文化的氣質以及北方山地的氣候共同造就了古北口村落獨特的文化意境與物質景觀,這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直到2011年,這樣穩定的景觀形象在古北水鎮旅游開發的現實中被打破。
1.2 幻想與空間生產
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幻想是指一種對自身現狀的超越式否定,人類的進步來源于這些幻想。人類最早的幻想體現在發明了原始的禮儀活動,進而創造了禮儀性的匯聚點,這是人類聚落的起點。從深層意義上來看意味著人們對一種更有意義、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日本建筑師原廣司認為這種在建設之時人們共有的夢想與心情就是共同幻想,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聚落的風貌特征就可以理解為是那片地域人民共同幻想的投射物。本文認為幻想來源于人的實際需求和不斷增加的欲望,成為人實際行為的根本動力[1]。
空間生產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將“空間”界定為行動主體在各個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網格,并賦予其三層含義,一具有一定的物化的形式,二是有人類文化活動,三是具有主體意識的在場。本文將該理論的第三種含義理解為行為主體的幻想在物理空間表征下的顯現。
由此,借用幻想與空間生產理論的內涵,本文研究指向空間主體之間的博弈,及其形塑的空間。在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指向的更新中,政府、市場、傳統三方主體力量的此消彼長,決定著鄉村文化的走向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具體路徑。因此,對古北水鎮旅游開發過程中多方主體的行為邏輯的分析,明確其幻想內容,有助于揭示村落旅游開發式更新的背后動力機制。
2 古北水鎮更新過程中的主體行為邏輯
2.1 政府的幻想是古北水鎮更新的推手
密云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整體收入水平不高,農民增收困難,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農業生產方式落后以及農村土地資源有限。由于受自然、經濟等條件的限制,該片區人口流動性與用地矛盾突出,“宅在人空”的現象較為普遍。急欲打破此現狀的愿望構成了政府主體對密云區農村發展前景幻想的基本動力。
2010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布的《密云縣村莊體系規劃(2007-2020)》中將古北口所在片區未來的產業功能定位在度假—休閑旅游主體功能和鄉村旅游及特色山區農業主題發展兩者之間。建設古北口地區的旅游接待設施及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這為后續古北水鎮的空間更新以及幻想紛爭構建了最初的土壤。在此之后,政府著手與村民達成協議,將發展的愿景以實際的村落更新行動落實下來。此外,國家出臺的“十二五”計劃中將古北水鎮的旅游開發列為重點項目,想借由旅游開發的策略,將鄉村文化景觀資源納入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中,并以此作為典型模板。政府所推動的古北水鎮的旅游開發傳遞出一種政策資源優勢,直接將鄉村人的共同幻想自動認同于國家“經濟發展”這一中心任務[2]。
2.2 市場的幻想是古北水鎮更新的主導力量
市場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他對鄉村文化及空間的更新具有顯著的影響,同時他也成為近年來旅游開發過程中最具話語權的幻想來源。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話語體系中,古北水鎮的鄉村更新毫不意外地卷入到了市場體系當中。在這個體系中,原始鄉村已穩定的文化景觀被其他群體或其他地域的幻想所沖擊,最后表現為文化、物質空間在內容、結構、形態上的變遷。開發商的幻想(商業利益)是旅游開發指向的村落更新的主導力量,最大資本的持有者在各方利益的紛爭中占據主要話語權。密云區旅游發展迅猛,2012年接待游客達737.4萬人次,京郊旅游綜合收入達5.74億元,對全縣的旅游綜合收入貢獻達16%,2013上半年,民俗旅游游客接待量達238萬人次,游客的人均消費也逐年增加無疑增加了開發商實現市場幻想的信心。從區位來看,開發商認為古北水鎮所在的環渤海地區的同類市場相對空白,具有競爭優勢。從北京地區旅游市場來觀察,消費者在冬季度假消費需求旺盛,但面臨的選擇很少,這也是古北水鎮項目以旅游度假區為定位的理由之一。
游客的幻想(消費習慣與個體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游產品的開發策略及衡量標準。在古北水鎮中,新建的人工景觀采用了時空拼貼與認知錯位的設計方式。在古北水鎮的景觀時間上拼貼了“古老”、“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要素,在空間上拼貼了“北方”與“南方”、“水鄉”與“四合院”“胡同”等要素,這都是為了滿足游客到達此地可以獲得多重體驗的愿望;古北水鎮本就是個北方鄉村,但在官方宣傳文本、旅游網站的攻略以及現實景觀中,的確發現了南方水鄉的影子,很多人對其會有“烏鎮”、“水鄉”、“江南”等認知上的錯位,這種認知錯位也許是旅游公司故意為之,從而滿足游客在北方環境下就可以體驗到江南水鄉的幻想。
2.3 傳統的幻想在古北水鎮的中的表現形式
在古北水鎮的旅游開發過程中,文化傳統的力量也參與了新的空間生產,它在各種幻想的角力中以一些表征化的現象呈現了出來。傳統轉變為一種文化商品參與到市場競爭中,被指望以此招徠游客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傳統本身也在大眾消費中面臨了原真性的質疑,經受著市場重現生機或是庸俗化的考驗[3]。
景區中也有用比較折中的方式來轉化傳統資源的實例,以古北水鎮內民宿區的空間景觀來看。建設之前,該區域的建設目標是構建具有北方傳統村落風貌特色的旅游區,并計劃運用傳統北方村落的布局方式,以北方傳統合院民居為“原型”,選擇鄉土建筑材料和傳統民間工藝做法建造。但古北水鎮民宿區的規劃建設,是經過統一規劃并在短時間內集中建成的,與傳統村落的形成時間和建設方式上完全不同。因此,民俗區的建筑設計有對北方傳統合院“原型”的變異。在具體的建筑細節上使用了許多構建的拼貼,特別是將原來一些有文物價值的舊房子的構建當作一種傳統符號結合到新建建筑中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但這些構建有些卻來自南方。從建筑布局方面來看,古北水鎮民宿區為了滿足人群現代化的需要,在保證院落空間“原型”的基礎上,房間內部空間設計按照現代生活所需設置各種功能與設施,并將屋后空地分隔成相對獨立的空間,設置獨立的露天溫泉;同時為了游客游覽的需要,設計打破了傳統村落院落空間的獨立性,每個院落空間除了由大門進入之外,采用設小門或過道的方式實現與周邊院落的聯系,增強了空間的連續性和秩序感。在建筑材料方面,民宿區的設計沿用了古北口一帶村落建筑的典型材料,例如夯土、石塊的使用,使人能夠聯系上古北口一帶北方聚落的建筑特色,在這一基礎上,建筑也使用了非當地出產的建材,例如灰磚以及板巖,只是在色調這些材料保持了和諧統一[4]。 3 古北水鎮旅游開發背后的動因分析
3.1 全社會對現代文明的幻想
現代化不能僅僅從社會物質現實的變遷中描述,也是文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變遷的事實,中國的現代化幻想事實上崇尚的是西方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種世界一直在前進,會有個光明未來的價值觀。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本能的需求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加強了,由此幻想的雄心越來越大。在村落的旅游開發中,現代化發展需要構建以之相適應的文化體系,在這樣的語境下,文化資源被整合,加入了現代人所需的或是其他的文化內容以實現社會的進步。鄉村旅游模式在全社會對現代化的憧憬中溝通著鄉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幻想,過去與現在的幻想并使得各種有利益沖突的幻想之間發生激烈的反應,由此使得鄉村的文化以及空間發生變遷與重構,以期獲得一個全社會幻想的最大公約數的認同[5]。
3.2 行動主體對資本的幻想
在現代資本邏輯的時代,實現現代化幻想的首先步驟就是積累資本,由此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在追求經濟效益的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對資本抱有幻想,可以說,擁有資本也就意味著權力。從古北水鎮的更新過程中,這些行動主體間的資本幻想的斗爭表現為:①對政府戰略的無條件服從。政府直屬企業參與古北水鎮的旅游開發,并將其視為溝域經濟發展的樣板。②市場機制的魅力促使古北水鎮的項目如同一件產品一樣被打造。其缺少的要素可以從其他地方拿來補充,甚至可以被重新建構。③居民話語權的落敗。當初古北水鎮原址自然村的村民僅僅以開發商修建新農村的要求置換了自己手中的土地所有權,并無其他所求,更沒有及時組建團體參與到旅游發展的權利競爭中去,也許他們只是幻想著一條簡單而安逸的致富之路,結果換來了他們失去了在古北水鎮的發展中持續尋求保護與表達村民利益的機制與方式。原村民的生活在古北水鎮中無跡可尋,而他們自己當下的生活卻要受到旅游公司的管制與影響[6]。
3.3 城市人逃離現代文明的幻想。
當下社會對現代技術文明的崇拜也使得個人成為一個“社會人”——作為社會巨型機器中的一枚零件存在,無法輕易得到合適的安慰。這時,城市人逃離現代文明的幻想以及尋找安慰的渴望借助近在咫尺的鄉村、近郊、自然得以釋放。鄉村是人類最初的聚居地,鄉村之旅的意義在于維持城市游客對最初家園的依戀,鄉村對旅游產生巨大吸引力的緣由是現代社會人對土地、血緣關系的依賴,人希望從這些關系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當然,更顯而易見的是,現代文明的包圍也使得人們厭倦了生活中各種不愉快的直接經驗(人感官感知上的),嘗試更換一種環境,更換一種心情。到鄉村去旅游就成為城市居民暫時逃避現實,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徑。城市人逃離現代文明的幻想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游客的個體幻想成村落更新具體內容的指南針[7]。
4 結束語
鄉村原始的傳統文化其實并沒有完全消失,在多方力量的博弈下,有些鄉村的文化結構似乎被瓦解了,而有些鄉村仿佛又活了過來,只是這些貌似復活了的鄉村并沒有真正延續原有的文化,而是利用了市場的潛力,找到了文化新的變更點[8]。古北水鎮的旅游開發式的鄉村變更就證明了這一邏輯。旅游開發背景下,在市場、傳統、政府的多方幻想的介入下,鄉村文化的內涵發生了變遷,文化被符號化、產品化,這些變化本質上就是幻想的空間生產的結果[9]。然而,伴隨著旅游開發模式的探索與深入,影響鄉村文化結構重建的決策應當在尊重文化持有者的基礎上做出。文章不禁要問:傳統的力量是否應當成為代替政府與市場幻想的根本性力量呢?[10]本文認為要建立起幻想新的平衡的關鍵應該放在文化認同上,這種文化認同需要開放,需要人們集體的智慧參與而不再是一種封閉的靜止,一種一方獨大(絕對話語權)的姿態。
參考文獻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種幻想的未來,文明及其不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9.
[2] 向云駒.論“文化空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03):81-88.
[3] 高娟,馮長春,桑映輝.北京地區村莊體系規劃基礎研究——北京市密云縣典型村莊調研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9,(05):81-89.
[4] 王豐龍,劉云剛.空間生產再考:從哈維到??耓J].地理科學,2013,(11):1293-1301.
[5] 楊舢.場景城市:戲劇與公共空間[J].建筑師,2015,(01):70-78.
[6] 范路,易娜,王昀.徘徊在傳統聚落和現代建筑之間——建筑師王昀訪談[J].建筑師,2006,(02):36-44.
[7] 殷帆,劉魯,汪芳.歷史地段保護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0,(03):76-80.
[8] 陳冰.“北京烏鎮”:古北水鎮開業疑云.[J].北京:北京商報,2014(01).
[9] 張大玉,王愛恒.旅游背景下的院落空間設計——以北京密云古北水鎮為例.[J].北京:北京規劃建設2013(03).
[10] 李志剛.古北水鎮能否復制烏鎮模式?[J].北京:中國旅游報,2014(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943.htm